||
前几天,有编辑朋友给我留言,留下了4个问题。我当时简单回复后,一直没有整理。我说过,我以前自认为记忆力不错,很不善于记录,明白了、做过了也就过去了。自从1999年我将高级职称不作为努力的目标以后,开始比较单纯和静心地思考和研究学术期刊出版。在研究的过程中,体会到“好脑瓜不如烂笔头”,因此也就开始注意思考和积累。这十几年的坚持:由卡片到博客,从编辑出版到随笔短文和诗词,尽量做到有思考就有记录。昨晚,我还是决定翻出回答这位朋友问题的QQ记录,决定花点时间整理一下。一是自我记录,二是与你分享。分享的目的更希望得到你的反馈——没有交流就没有进步!不要找借口——记住我的“名言”:谦虚是懒惰的借口!
朋友的留言如下:
第一个问题是,如果在一篇稿件中,作者多处引用别人的公式,公式用到的量符号有重复,但它们在不同的公式中代表的物理意义不同,在编辑过程中需要改变么?从而实现在一篇文章一种量符号只代表一种意义。
第二个问题是,在目前这个数字信息大量涌现的环境中,为了使读者更充分地了解文章的价值,结论部分应包含哪些信息?在我编辑的稿件中,能把结论写得很好的和能把摘要写得很好的一样少。
第三个问题是,您如何看待一篇稿件后著录多项基金?
第四个问题是,编辑主导型的科技期刊对外审回来的稿件,如何取舍?
望赵老师在百忙之中,给与解惑,非常感谢!
我的回答如下:
第一个问题,你自己实际上已经回答了——“从而实现在一篇文章一种量符号只代表一种意义”。这样的要求,不仅仅是一种写作层面的规范,而是科研伦理的要求,或者说是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从学术伦理上来讲,作者应该对自己的成果尽力做到准确、完整地表述,从而可以被同行理解、验证和利用。否则,不仅增加读者阅读的难度,而且还可能造成读者的误解,因而误导同行。表达科学规范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这些问题。你所说的同一篇文章(同一本期刊统一、特别是同一学科统一也是可能和必要的)之中的量符号的使用比较随意,可想而知,读者阅读起来会有多费劲,不小心没有注意单独的符号注释就可能会理解错误,更何况有的也没有符号注释。这是违背科学伦理的,说严重点是“缺德”。
第二个问题,数字化以来,在信息海量生产、快速更新的环境下,被阅读——吸引眼球已经是一种“稀缺资源”。学术论文为了做到便于阅读、吸引阅读,除了正文的表述以外,结论、标题、摘要在被阅读中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结论是对全文的点睛和提炼,除了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文章内容以外,也是研究工作的提升!而摘要包括的内容要更多,应该概括全文的内容,因为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结论上,如方法、手段等过程都具有参考价值并且可能决定对结论正确性的判断。在论文的引文分析中我发现(这个没有系统统计,可以写文章),论文的被引用中也有一定数量不是因为研究的选题和结论,而是方法、手段、思路。具体摘要和结论如何写,我博客上有过论述,并且论述过“数字环境下论文的每部分都需要有结论”。写什么?不好统一规定,一句话:写出对读者有价值的或者最有价值的东西。
第三个问题,关于基金标注问题,也就是一篇文章标注多个基金资助的问题,我认为这不是出版的问题,而是科研项目管理的问题。如果项目管理或者项目合同有规定,包括成果所有权的规定,则我可以分析界定。现在一些横向课题(企业项目)中界定的比较明确,但是一些公益性的项目管理,就只是重视分钱或者说是“促进研究”,而很少关注成果权利和因版权产生的伦理问题。没有规定,似乎就不好说什么。我的做法是,通常要求编辑做到提醒作者:标注多个基金项目时请慎重,以避免被同行“误解”而影响你的学术品牌。
第四个问题,我在博客上专门论述过:我认为编辑主导型学术出版,是现代学术出版的趋势,是以编辑为主导自然就会更多地体现编辑的主观意志(严格讲是出版者)。但是,许多专业人士并不认同。我认为他们是从学术、学科的角度来思考和评判问题,这也是传统学术期刊出版的习惯。在现代传播竞争环境下,学术出版已经越来越多地地受到“大众传播”规律的左右,而不是局限在传统的“信息学”的范畴,或者说发表不发表不是科学创新起决定作用,还要看传播的价值。当然,编辑在取舍时应该尊重审稿人的意见,特别是否定意见——因为这涉及科学性的问题,不能为了传播效果而不顾及成果的科学性,那就违背学术出版本质的!关于录用的问题就不仅仅是科学问题了,就需要判断科学传播的价值,有时传播价值会也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出版者越来越重视传播而不仅仅是记录。
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帐号:“编辑之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2: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