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司徒雷登任美国驻华大使的官邸旧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4月18日发布
抗战前的美国驻华大使馆设在南京上海路82号,1936年09月,美国政府任命詹森为首任驻华特命全权大使。抗战胜利后,美国驻华大使馆于1946年04月由重庆迁来南京。1946年07月,美国政府任命司徒雷登为大使,接替詹森。大使馆馆址迁到西康路,原上海路馆舍改为新闻处。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1949年7月2日,国务卿艾奇逊电令司徒雷登立即回国述职,8月2日早晨司徒雷登离开西康路美国驻华大使馆回国。1950年2月18日,美国政府最后一名外交官培根离开南京返回美国。1992年,民国时期美国驻华大使馆旧址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民国时期美国驻华使馆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946-1949年是美中关系中的重要阶段, 美国国务院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着重1944-1949年时期》“白皮书”和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使得西康路的美国驻华大使馆成为人们关注的地方,即使现在已经挂牌为西康宾馆,有心人依然可以无需敲门进入西康宾馆观看旧使馆的外貌。
4月13日晚,我在南京大学—霍普金斯美中文化研究中心作完讲座后,步行来到附近的民国时期使馆区寻找,只找到了宁海路5号马歇尔的寓所和位于现华饭店内的美军顾问团A、B楼旧址,时间已晚没能再找美国驻华大使馆。4月14日上午9:30任东来教授讲完课后专门陪我们来到西康路民国时期司徒雷登任美国驻华大使馆的旧址,使馆保持原貌,不能进入可以仔细观看建筑物的外景无人过问。
下面的照片14张,除前6张说明来源外,均为笔者即时拍摄。
************************
大使馆民国旧址
美国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位于南京西康路33号原西康路18号,现为江苏省省级机关招待所。1936年9月,美国政府任命詹森为首任驻华特命全权大使。
抗战前的美国大使馆设在上海路82号,抗战胜利后,1946年7月,美国政府任命司徒雷登为大使,接替詹森。大使馆馆址迁到西康路,原上海路馆舍改为新闻处。西康路美国大使馆馆舍由三幢造型相同、规模相等的西式楼房和三幢西式平房构成,依山坡地势而建。建于1946年,三幢馆舍为公寓式建筑,砖石结构,高二层,另有地下室一层,每幢楼房建筑面积936平方米。正立面中部为门廊、阳台,四面坡屋顶,屋脊两侧及后部竖有用来取暖的壁炉烟囱。房屋平面呈凹字形,底层正面和侧面为起居通廊,中部为客厅和办公室,后部为厨房、餐厅,卧室、盥洗间布置在楼上,地下室为锅炉房及贮藏室。三幢平房建在每幢大楼后面,是随从人员及仆役的住所,每幢建筑面积96平方米,砖木结构,灰板条天花,普通木地板。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大使馆于1946年4月由重庆迁来南京。由于美国在国共对立双方中充当调停人的角色,因而美国大使馆也就成了世人瞩目的焦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1950年2月18日,美国政府最后一名外交官培根离开南京返回美国。1992年,美国大使馆旧址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http://baike.soso.com/v4255147.htm#3
*********************
暗香浮动的美国旧使馆
时光倒转70年,1936年9月,美国政府任命詹森为首任驻华特命全权大使,一座美国大使馆在南京上海路82号诞生。抗战胜利后,1946年7月,美国政府任命司徒雷登为大使,接替詹森。大使馆馆址迁到西康路,原上海路馆舍改为新闻处。
新建的大使馆为三幢公寓式建筑,砖石结构,高二层,另有地下室一层,每幢楼房建筑面积936平方米。正立面中部为门廊、阳台,四面坡屋顶, 屋脊两侧及后部竖有用来取暖的壁炉烟囱。房屋平面呈 “凹” 字形,底层正面和侧面为起居通廊,中部为客厅和办公室,后部为厨房、餐厅、卧室、盥洗间布置在楼上,地下室为锅炉房及贮藏室。三幢平房建在每幢大楼后面,是随从人员及仆役的住所,每幢建筑面积96平方米,砖木结构,灰板条天花,普通木地板。
美国大使馆旧址是我爱去的地方,也是保留最完整的一座民国旧使馆。如今,大使馆旧址已改为一座“西康饭店”,这里安静祥和,树木成林,紫藤花暗香浮动,枇杷树树影婆娑,簇拥着仍显庄严的使馆主楼,清静平和中显露气派。不过置身美国旧使馆,却察觉不到什么有关美国的蛛丝蚂迹,只一座由当年留下的西式基督教祭台,接连一条攀满紫藤花茎的幽深折廊,隐约让人体会到西方人对宗教虔诚的信仰。
主楼的墙壁上嵌着一块青石的文物保护碑,上面刻写着苍劲有力的隶书字体“南京美国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与有历史的建筑相得益彰。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批刻有出色书法字体的文物保护碑是在1980年代制造,由南京一位姓马的书法家统一题写。而近年来,一批建筑文物由区级、市级升格为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旧碑拆走,随之更换的保护碑全为电脑字体雕刻而成,与那些有着书法字体的老碑相比,意境全失。
说起司徒雷登,国人并不陌生,中学教科书中那篇《别了,司徒雷登》让大家认识了这个名字,文章更是将美国政府及司徒雷登痛加驳斥。事实上,现代人已经重新认识了这位传奇人物。司徒雷登有着深厚的“中国情结”, 1876年,司徒雷登出生于杭州一个美国传教士家庭,从小就受到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双重影响。1908年,他应聘到金陵神学院任教了11年,其富有创造性的辛勤教学受到学生称颂。他热爱这个六朝古都,竟学得一口地道的南京话。明城墙、紫金山、秦淮河、乌衣巷等历史遗迹,常令他流连忘返。他自称“半个中国人,半个美国人”,原本打算终老于南京,没想到,他被任命为北京燕京大学校务长而不得不离开南京。在燕京大学,司徒雷登的作为被大家称颂,如今北大燕园未名湖有着秀丽的风光,司徒雷登功不可没。北京沦陷后,司徒雷登支持学生游行罢课反日。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在天津的司徒雷登也遭逮捕,囚禁了将近四年,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后才获释。27年后的1946年,司徒雷登被马歇尔将军荐为美国驻华大使,终于回到了阔别以久的南京。
南京解放前夕,司徒雷登拒绝了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叶公超的南迁广州请求,坚持“滞留”在南京。在他的影响下,其他国家的使馆都选择留下来,只有苏联使馆撤离。其实美国政府此时已经对在中国内战中花几十亿美元援助扶植腐败不堪的蒋介石政府后悔不迭,杜鲁门上台后,就立刻停止了对蒋介石政府的援助。抗战期间,从一些从延安美军观察组归来的美国人口中,司徒雷登已经了解了GCD的民主、廉洁和勤奋,所以当时的司徒雷登十分敬仰毛泽东。在蒋介石政府垮台前,美国政府就批准司徒雷登要求与中共高层接近的计划,于是司徒雷登就开始了一系列活动。重庆谈判时,司徒雷登曾两次会晤毛泽东。
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各国的大使还不知所措,都在观望,等待本国政府的命令。1949年4月25日清晨,驻扎在颐和路“汪精卫公馆”内的35军的一位营长,为安排部队食宿,带着几个战士误入了美国大使馆。他们发现屋内没人,便四处寻找,正好碰到在盥洗室洗脸的司徒雷登,司徒雷登看见陌生的军装,陌生的面孔,大惊失色:“Who are you? What are you doing?”,恰好营教导员也跟了进来,急忙有礼貌地说:“对不起,我们这就走。”,一帮人立即退出了大使馆。事后,美国的报纸立即刊登了消息,标题是“GCD军队已‘搜查'了美国大使馆”。当晚,毛泽东在延安从“**”获知了此消息,立即意识到这是一起非同小可的外交事件,当即命令中央军委严肃批评了这一事件。随即,保护外侨,处理外交事宜等的12条纪律传达到了各地的入城部队。
司徒雷登在南京“滞留”的71天,期间其实是美苏两国争夺与中国外交关系的一场“暗战”,两国都预见到与中国合作将带来巨大的利益,都开出了“优厚”的条件与新中国建交,美国更是想出50亿元的援助帮助中国战后重建。但是,两强相争,必有一伤。随着毛泽东确定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为合作对象时,美国政府终于决定放弃与中国的外交关系,转而决定将在亚洲的工作中心放到日本,中美错过了实质性谈判的机会。7月2日,国务卿艾奇逊电令司徒雷登立即回国述职,就这样,一次历史上难得的“中美建交”接触便戛然而止,一停就是24年。
8月2日早晨,在南京军管会派人到明故宫机场监督放行下,司徒雷登缓缓登上旋梯,向中方人员挥手道别,带着无限遗憾的心情飞离了南京,离开了他生活了55年的中国……。三天后,一份美国国务院发表的 “白皮书”:《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着重1944-1949年时期》激怒了毛泽东,这带有很大片面性的资料让司徒雷登背了“黑锅”。于是《别了,司徒雷登》内写到:“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们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司徒雷登一回到华盛顿,美国国务院立即向他下令三个不许:不许演讲,不许谈美中关系,不许接受记者采访。晚年的司徒雷登境遇惨淡,脑血栓造成了半身不遂与失语症。1962年9月19日,他因心脏病去世,终年86岁。
http://www.pzzc.net/read-htm-tid-64518.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8: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