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窗外云起云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hao1960

博文

张艺谋:电影奇才,哲学侏儒

已有 4645 次阅读 2008-10-14 11:14 |个人分类:文化锐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经过精心的策划与包装,《英雄》已开始在神州大地上热播,虽说故事没有超出金庸、古龙的套子,技巧与去年刚刚扛回奥斯卡奖的《卧虎藏龙》似曾相识,单调的情节,冗烦的叙述,令人不忍卒视,但挟着蓄积已久的商业制作气势,恣意挥霍所有的电影资源:大腕导演,大牌明星,知名作曲家,就连服装设计也是国际水准,加上艳丽的色彩,精美的音乐,炮制成一道声色俱佳的娱乐大餐。更令人振奋的是,中国人也能按好莱坞模式生产出如此场面宏大、票房前景可观的大片。民族色彩、历史故事、积极向上的主题、喜闻乐见的形式,确实能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如果本片问鼎奥斯卡奖获得成功,一雪中国内地电影的百年之耻,那又将是一件增强民族自信心的盛事,其意义恐怕要超过五里河球场的那一场球,可与申奥成功相媲美。近年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好事尽让中国人碰上,我们得事先准备好鞭炮,庆祝这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
    但走出电影院之后,我总感到心中有些说不出的滋味。如同残剑、飞雪、无名、长空个个都是武林中的顶尖高手,张艺谋等也是电影世界的盖世奇才,多年的拼打使他悟出了电影的秘诀,如法炮制,几乎每次都能取胜,这一次也许已胜算在胸了。但我还要不客气地说,他赢了电影,却输了哲学;赚了票房,却赔了民族精神。张艺谋模仿武侠小说中所讲的剑之最高境界,即所谓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然后对此进行现代阐释:以博大心胸包容一切,即所谓的和平之气。玄虚高妙,不仅能唬住洋人,也能唬住一般国人。
    不过,影片在此也露出了大破绽:残剑所书“剑”字中蕴含的奥义,让秦王悟出,残剑将所系心的没有战争,只有一个男人与女人的“天下”,托付给秦王。殊不知此天下非彼天下也,秦所争之天下及所驭之天下,均与残剑所希望的和平无关,“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七国纷争固然给百姓带来灾难,但秦的统一何尝减轻了百姓的苦难。所谓才出了苦海,又入了火坑。大泽乡农民的揭竿而起,秦仅传二世就短命而亡,足以说明暴政酷烈的天下不得人心。所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以统一的名义射出的利箭,不仅射穿了无名,也使“天下”二字万镞攒集。
    秦以霸道打天下,以法术势治天下,与道家之无为无不为、垂拱而天下治不同,与儒家倡导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亦不同。秦之所统天下,根本谈不上“大同”,恐怕连“小康”也不配。若就境界而论,此为得天下之下下策,治天下之下下策。以武学之最高境界比拟政治学之下下策,确实不伦不类。恐怕不仅金庸、古龙先生看后会齿冷,就是区区在下,亦不以为然。所以不管你用什么样的电影技巧来包装,都掩饰不住这一美学上的苍白,哲学上的败笔。
    令人困惑的是,正是此类卑鄙下策却屡屡成功,且被历代帝王奉为圭臬。所谓“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这才是历史的悲剧。我并不想书生气地指责张艺谋缺乏历史常识,我想说的是张艺谋太精明了,他学会了与时俱变,俯仰随人,他奉行存在即合理的教义,用浪漫的色彩映证了一个势利的主题:以成败论英雄。残剑、飞雪、无名、长空等江湖大侠不过是些小走卒,都是替大英雄秦始皇烘云托月,是为秦的统一清道辟路,是为“圣天子驱除云尔”。鲁迅先生早已对旧武侠小说的帮闲与帮忙功能有过入木三分的批判,今天在张艺谋的精心创作中又看到了这一主题的延伸。极尽声色之娱的大制作,外面包装了一层厚厚的糖衣,里面却是陈旧的历史观,既无史家司马迁的卓识,又无小说家金庸的圆融,古龙的睿智。
    但电影成功了,张艺谋赚了,据说没有公演已经收回了成本。电影本来就是一种娱乐方式,本来就没正经。是我们自己在自作多情,故作深沉,想让一部商业片担当比兴寄托的大任,想从畅销品中读解出微言大义。据说如今是解构的年代,张艺谋以电影的剑解构了“天下”的奥义。
又不过是一场风花雪月,是非成败转头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何来的大英雄,何来的大悲壮?就像开始一场蹦迪,震撼的仅仅是耳目视听,而绝非心灵。世人都晓天下好,唯有金钱忘不了。哈哈,你点缀了人家的剧场,人家掏走了你的钱包。
    从道理上我明镜似地看懂了这点,但从感情上我仍然固执地以为:虽然《英雄》可能会赢奥斯卡奖,但却输了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7488-42609.html

上一篇:学脉文运,秘响旁通
下一篇:毛乌素中的文学桂树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2: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