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xj630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xj6309

博文

经济评论:中国经济三热点浅论(2)——转变发展方式

已有 3422 次阅读 2011-2-18 21:50 |个人分类:每周经济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经济, 转变发展方式

二、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的讨论

    这个问题的讨论在我的印象中也很久了。在上世纪90年代初应该就有很热烈的讨论,主要是关于增长的速度与结构或质量的辨证关系,只是远没有上升为国家意志。现在的讨论已从增长方式进化到发展方式,并且成为国家的意志。

        观点1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点主要有:一是它同追求经济的短期高速增长是有矛盾的。二是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难启动。三是政策调整阻力重重。因此,要真正着力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不能继续把保增长放在首位,就不能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速。应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作适当调整,以免经济过快扩张和出现中位通货膨胀,把注意力集中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一个时期之所以能够比较高,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是一个落后国家,或者科学技术的突破使经济生产方式急剧变化,从而需要大量投资。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拉动的经济不会有太高的增长速度,因为消费需求的变化一般比较缓慢;主要依靠外需拉动也不可长期持续,因为就如我们在中国已经看到的:除了受到竞争对手的攻击,还要面临货币升值和通货膨胀的高风险。单边投资增长也是需要警惕的,这在长期持续中终会造成生产能力过剩,资本和基础设施闲置。改革开放前我国计划经济发展实际上就是受到了投资单边增长的限制,本应在适当时候促进消费增长。消费增长才是生产增长的目的,但人们在许多时候被各种各样的原因给蒙蔽了。所以,不顾消费的合理增长而追求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发达国家走过的路,无论是在生产模式还是消费模式上为发展中经济提供了一个模板,使其可以跳跃式发展。我国目前不仅要转变生产的发展方式,而且要加速转变消费的发展方式。

    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难启动是一种正常现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按照社会先进分子设计的理想模式来进行,它需要全民意识和知识的相应发展,而后者的发展是缓慢的。社会是在教训和试错中前进的。

    政策调整阻力重重也在意料之中,过去我们常说,任何统治阶级都不会愿意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社会的既得利益者总是想维持自己的地位,大多数个人也受社会惯性律的支配,不愿意轻易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每个人都应该有充分的耐心,既要做社会变革的促进派,又不能心急火燎,急出病来。我觉得,关键是静下心来先设计好我们改革的目标模式和改革步骤。在曲折中不断前进。

         观点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用改革精神予以正确处理,并澄清一些流行的悖论,应正确处理四个关系:一是速度和质量的关系,以质量带动GDP增长;二是推进生产力强进弱退与优化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全面推进生产方式的优化;三是扩大内需与分配公平的关系,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四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与加快城市化的关系,必须善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对这里提出的四个关系问题,我很赞同,关键是什么是关于这些关系的正确认识。以质量进步带动GDP增长是个好提法,但不仅是生产的质量,还包括生活的质量。在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扩大内需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加强合理的消费方式的教育,用正确的舆论宣传来引导群众的消费。我们现在一些宣传媒体是不太负责任的,将一些不太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广为传播。中央有关媒体如中央电视台各频道及各省市电视台应该很好地、彻底地在这方面检讨自己,是否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用发展的视角来思考,如未来农村是什么样的格局结构,未来城市又是什么样子,这些都没谱那是转变不好的。

    观点3总需求结构失衡是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反映在经济发展方式上,则表现为经济增长方式的非均衡、不可持续与低效率。这些问题存在并积累的体制原因主要有:分配机制不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政府职能转型滞后、现行财税体制不尽合理。要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深化体制改革,大力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个观点在定性方向上很对,但是具体合理的改革速度应为多大不是轻易能回答的。资本主义社会在200多年近300年后才比较像样(想想上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还不需要进化10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完善还不要50年?

        观点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立足国内,还要在全球发展战略上树立新思维。当务之急是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统筹国内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关系的基础上,适当控制对外资、外贸、外技、外源和外汇的依存度,积极提升引进对国际资本、技术、资源能源、贸易市场和外汇储备的综合利用效益。

    这里提出的办法显然是一个矛盾体。实际上,国民经济系统的设计与其他复杂系统的设计一样,要在许多矛盾的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增加与国际经济的交往联系,可以弥补我国的资源、资金、人才和技术缺口,但是同时增加了外部扰动如金融危机的风险。有一利就有一弊。国际交往的原则是互惠和竞争,只想得利,事情恐就难办。这就考验的是领导和专家的智慧。

        观点5导致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难转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技术、劳动力素质、资本、管理等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二是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主要发展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三是市场机制、企业制度、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制度缺陷的主要约束;四是受追求数量扩张和高速度、忽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传统发展观念的影响。

    这些说法似乎有些问题。第一点作为理由不太充分。如果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这些限制不会造成严重障碍。第二点更不靠谱,因为我国总体上早已经度过了温饱线。第三点似乎是在找借口。第四点只要中央意志坚决,不是个问题。要知道,我们说的是今天的中国,不是5年前更不是10年前的中国。

        观点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能单纯依靠技术进步,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来配置资源,而是要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优势,从全局上加强国家经济政策对经济主体的影响,推动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这一点太务虚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09-414281.html

上一篇:可恨的应试教育
下一篇:经济评论:中国经济三热点浅论(3)——“国进民退”问题
收藏 IP: 121.22.29.*| 热度|

1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0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