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高明
最近,笔者做责任编委的某一级学报要我处理一些稿子,其中一篇稿子是关于高原胁迫生理生态的。按照惯例,我请编辑部将稿子送给我熟悉并认为合适的专家审理,他们是研究所的研究员或者大学里的教授,他们做过类似的研究。然而,遗憾的是,找了五六个人,但有三四个一线专家都不愿意审理,最终只有两个退休的专家承诺审理。以前让一线专家审稿子,他们都是非常愿意的,甚至是作为一种荣耀的。现在不同了,在他们眼里,审稿成了一种负担。
一线专家为什么不愿意审理稿子呢?制度使然。试分析如下:
一是单位要求专家们每年底提交SCI文章,且规定了一定的分数。国内的一级学报很多连SCI都不是,审理这样的稿子学不到什么,也得不到什么好处。如果花时间多了,就会耽误写SCI文章的时间,或帮助学生写SCI的时间。因为,研究所或大学对一线专家审理稿子是不计任何绩效的,完全是专家们的义务。这样,在得失之间权衡,一线专家只有放弃审理国内学报的稿子。
二是要求一线专家们每年必须申请到一定的研究经费,甚至许多研究所课题组成员的工资是靠研究经费发的。没有经费,就意味着没有研究队伍,意味着没有事做,意味着提前退休。这样,一线专家们必须将最主要的精力去申请研究经费,或去认真“编”写课题申请书,或者认真去搞关系,找人脉。总之,研究经费是硬道理,而帮助国内学报发展壮大,那是份外的事情。在申请经费方面,大的经费是院士领导们控制着的,一线研究人员尽管业务熟练,但申请经费的难度是明显大于院士领导们的,因此,他必须集中精力去找钱,从人家不稀罕做的小项目里找点钱。这样,审理稿子的工作是放在脑后的。
三是一线专家由于业务好,经常在国外发表文章,会有一些国外的刊物尤其是高影响因子的SCI刊物来约审稿。如果遇见这样的情况,一线专家由于自己的实际需求,是不好意思得罪老外的刊物的,只好投入较多的精力审理SCI文章。这样,就对国内学报的文章投入的精力少了。对于国内学报稿子,干脆拒绝,或者不好意思拒绝的,就接下活来,让学生们看看,拟好意见,再签上自己的名字。而对于高影响因子的SCI刊物,专家们是不敢马虎的。否则,人家知道了你的底细,你以后投稿是会受到影响的。因为,稿子多是SCI主编送出去的,人家是专职的,谁投来的稿子怎么样?那个中国专家水平如何?看看其对稿件的评审意见就略知一二,这些是记在外国主编脑子的,毕竟人家专职干这个。审理国外的稿子是没有审稿费的,审理国内的有50-100元人民币不等,即使如此,国内一线专家会花时间认真对待国外来稿,而不愿意审理国内的稿子。
由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国内刊物的审稿工作就很难搞。
这里笔者说的一线专家,是指的亲自下试验室、亲自到野外或者大田做研究的教授或研究员等“中小型”“老板”,至于院士、校长、院长、所长级别的研究人员,那是“大老板”的干活。笔者是不敢指望他们干些具体的如审稿这样的工作的,他们都是日理万机的人,是科学家中的贵族。如果将稿子交给他们审理,要么拖很长时间没有消息,要么干脆将稿子弄丢了,要么是他们的学生审理的,他们签了个字交上了事。一些具体审稿结论是有失公允的,因为他们投入的时间没有办法保证。
那么,大量的稿件谁来处理呢?要么是退休的专家愿意做些事,要么是初入道的博士或博士后,但前者明显落后于科学研究前沿,后者是经验不足,分寸把握不好。
国内要办好一级学报,必须让一线专家重新找到“审稿意味着自己被重视”的感觉,要从前面说的三条,尤其前两条解放出来。然而,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因为,这需要从科研制度上改革。
国内刊物依然大量发文,其中庞大的作者队伍是硕士博士们,他们为取得学位而被迫发表论文。如遇这种情况,他们的导师们就会托人去审理,那叫人情稿。在这种情况下,一线专家会为了自己的学生审理一些稿子。
作者,编者,审者的互动弱了,刊物质量怎能够保证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1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