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级硕士生唐静的工作主要是考察实验条件变化对树状碳形貌和产率等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这种树状碳或碳树的形成机理。2009年6月份,他写了一篇英文文章。我大致看了一遍,发现有不少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有两点:一是关于某个问题的讨论,虽然洋洋洒洒写了好几页,但却很难明白他要表达的意思;二是使用了许多非常生僻的英语单词,那些单词不是考过GRE的人恐怕认不出几个来。写文章的首要目的是让别人明白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去考人家的单词量。因此,我让他重写后再给我。经过几个月的反复修改,文章于11月初成稿。我们打算把它投给Carbon,因为这是碳领域唯一的一个重要杂志。 文章投出后,先要经过Elsevier的Technical Check,自然还要有一些文字和格式问题需要修改。通过了Technical Check后,文章才能到主编Thrower教授手里。也许是因为他对我在Carbon上发表的第一篇碳树文章给他惹来的麻烦印象太深刻了,我们以后的每次投稿他都亲自处理。Thrower教授很快就给我来信了,说文章还需要修改才能考虑送审。他的意见有三点。第一,题目要简单明了。我们原来的题目是“Tree-like carbon grown from camphor - a botanical hydrocarbon”。他建议改为“Tree-like carbon grown from camphor”。第二,正文中提供的摘要和网上投稿过程中填写的不一致。原来第一次投稿时,摘要字数超标了。根据Technical Check的意见,需要缩减。我在重新投稿时忘了更改上次网投的摘要了。第三,文章中提供的照片看起来像树枝而不像完整的树。他还专门加了一句话,“I have never seen trees that look like this(我从来没有见过像这样的树)”。他在这句话后面使用的是感叹号,似乎他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但我知道,他是一个喜欢开玩笑的人。实际上,他很热心,很愿意帮助向Carbon投稿的作者。当然了,这里指的应该是认真的作者。不过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他非常认真地读了一遍文章,而且仔细核对了所有的投稿材料。 我当即把主编的邮件给唐静看了,并让他尽快补充几张“像树”的照片。大概过了一天,唐静就给我看了几张用光学显微镜拍的照片。照片是从底片上扫描过来的,质量不够好,有点发暗,但看起来有点儿“像树”了。我觉得即使主编再喜欢挑剔,总不能要求我们像专业摄影师吧。我从中选了两张,让唐静把标尺添上。唐静把标尺添好发到我的邮箱后,就到外地找工作去了。我还得慢慢思考到底该把这两张照片放在哪儿。因为根据文章要讨论的内容,其结构已经确定好长时间了。现在突然要增加两幅照片,却只能说“它们看起来像树”,而没有别的可讨论的科学内容,真不知道该放在哪儿合适了。放在“支持材料”中吧,好象又太少了,显得孤单。掂量来掂量去,觉得还是放在正文中比较好。 就在我准备动手改文章的时候,突然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不知道他这两张照片用的那个样品,也就是是在什么条件下得到的样品。但唐静这时候已经不知道在哪儿了,虽然能知道他的手机,可是他能记得那么清楚吗?于是我就把这件事放下了,等他回来再说。大概过了两星期左右,唐静打电话回来说还要继续请假一周多。因为人家找工作嘛,我又不能不答应。在他要放下电话的时候,我想起了照片的事,就问他能不能记得用的哪个样品。他说,当时照光学显微镜照片时,都是用的一个样品,所以条件不会记错。于是我就在文章“结果与讨论”的开始部分,加了一句话,说“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的样品具有多分支的树状结构”,并给出了得到该样品的实验条件,然后再讨论催化剂用量对碳树的影响。11月27日,我把修改过的稿件再次投到Carbon杂志。这次投过去后,很快就进入“under review”状态了。 也许是审稿人选得比较合适,审稿过程出奇地快,还不到三周,12月15日就收到主编转来的审稿人意见。两个审稿人都认为不错,是以前工作的继续,给出了一些新结果,稍做修改即可发表。主编给我们三周时间修改。我把审稿人意见和文章都打印了一份给唐静,让他给出初步的修改意见,把需要添加或修改的地方在文章中标出来,具体改动另写在一张纸上,另外还要写一个“response to reviewers”。因为两个审稿人提出的都是小问题,比如碳树的收率没说,摘要中对温度影响的说明不够明确等,所以他只用了两三天就说改好了。可是我记得有一次,Thrower教授曾抱怨过,说有时候他刚把审稿人意见发给作者,当天就收到作者返回的修改稿了。他很生气,怀疑作者是否认真地研究过审稿人意见。我记得他当时用很夸张的动作和表情说,“这么短的时间,连读一遍都不够”。我们当然不能冒他之大不韪了。我仔细改过正文和“response to reviewers”后,又让唐静认真核对文稿和“response to reviewers”中提到的修改是否一致,所有的参考文献是否都准确无误,而且与正文中一一对应。 一周后,也就是12月21号,我又把全文和回复意见看了看,又抽查了几个参考文献,觉得没什么问题后,就把修改稿连同“response to reviewers”发给Carbon杂志。我下午5点多把修改稿传过去,觉得第二天就可能收到录用通知。没想到吃过晚饭后,我打开电脑一检查邮箱,就看到Thrower教授的邮件了,说文章已被接收。邮件上显示的时间是18点43分,也就是说Thrower教授看到我们的修改稿后,一小时就决定录用了。 我真佩服Thrower教授的这种精神:热爱Carbon(科学和杂志),处处为作者和读者着想。
论文链接: J. Tang, G. Q. Jin, Y. Y. Wang, X. Y. Guo Tree-like carbon grown from camphor, Carbon, 2010,48(5): 1545-1551.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0086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