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哲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赵国求 研究员,武汉市学科带头人,专著十部,国内外发表论文六十余篇。

博文

3、微观客体的“形”不可忽略的基本论证

已有 3644 次阅读 2009-11-21 12:19 |个人分类:物理学哲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3、微观客体的“形”不可忽略的基本论证

其实,由氢原子每个能级上德布罗意驻波波长 n=h/pn pn 为驻波动量,也为轨道动量,也是电子的动量测不准量(pn=pn )可知,当把xn=rn (波长除以2π)看成是原子中“电子”的“基准曲率半径”时,电子的“形象”(现象实体)xn 在讨论原子问题时不能忽略是明显的。根据海森伯测不准关系式,原子中:

    ⊿pn .xn=h/2π                                    (4.1)

           ⊿xn=h/2πpn=na0                              (4.2)

式中n是能级量子数,a0 是玻尔半径。而原子中能级的半径:

  rn=n2a0                        (4.3)

原子中,电子的“形象”半径与原子的“形象”半径之比是

 xn/rn=na0/n2a0=1/n    (4.4)

n=1            r1=x1=a0              (4.5)

即基态原子的“形象”半径与电子的“形象”半径相同。当然,这只是基态,是特例。但即使不是基态,“电子半径”与“原子半径”的比值也只有1/n。原子中每层电子的分布数最多只能是2n2 个,若n10,则原子核外最外层有200个电子,目前还没有发现有这样的元素,即使有这样的元素,“电子半径”与“原子半径”之比也只有1/10,这与经典力学中质点定义忽略“形”的条件显然是不符的。它表明,在讨论原子问题时,我们不能忽略电子的“形”对讨论原子问题的影响。

若真要把电子当成“质点”,则质点必须落在

xnxi

的范围之内。原子中随着能级的不同,在xn 内找到“质点”的概率也不同。“形”大,曲率R小,概率小;“形”小,曲率R大,概率大;“形”无限大,曲率R0,概率为0;“形”收缩到点,曲率R无限大,概率百分之百。这正是量子力学概率解释所需要的。曲率解释与概率解释可以相互转换。

显然,海森伯把pnxnh/2π 看做是经典力学概念的适用范围是正确的。因为只有在xnh/2πpn 之外看微观客体时,看到的才是电子整体的“外形”,在“形”可忽略的条件下,就可简化抽象成宏观的“质点”,而宏观“质点”的运动有轨道,符合经典的因果律,这时经典概念才能适用;在

h/2πpn≧⊿xi之内,只能有微观的“虚质点”,而微观虚质点具有宏观质点完全不同的性质—在xn 范围内虚质点具有位置和动量的不可确定性。由物质波波长围成的相位圆的曲率,既有“形”的属性,也有概率属性,它是可变的。对微观客体的波动描述,就是对其“形”的变化的描述,即对曲率Rn的描述。曲率Rn与概率成正比例,物质波就是曲率波,但有概率属性。

实际上,当n→∞ 时,

 1/n=0                               (4.6)

这时电子已经离开了原子,能量可连续变化,也可具备“形”被忽略的经典质点抽象条件。电子可以当成经典力学中的质点来考虑了。我们讨论的问题回到了经典电动力学。

电子通过云室产生的径迹,亦可用上述对测不准关系物理意义的理解进行解释。径迹中点电子的位置测不准量 ,正是当认为 时,由德布罗意物质波长决定的曲率半径。

上述分析表明,讨论的问题中,微观客体与背景环境相比,达到“形”不可忽略,我们描述的就是微观客体“形”的变化规律,物质的波动性就会出现,表现出新的物质存在形态。而微观客体与背景环境相比,达到了“形”可以忽略,这时就可以抽象成质点,我们描述的就是宏观质点的运动规律。显然,背景环境无穷大,一个有限形体的客体,就可以从背景空间中分离出来,忽略“形”的影响,并抽象成宏观质点,这就完全回到经典力学中质点抽象适用的条件了。

对无限深势阱,势垒穿透和双缝实验中体现出的波、粒二象性进行分析,同样可以得到上述相同的结论[6]

(本博文摘于《从相互作用实在到量子力学曲率解释》赵国求,武汉出版社,2008.)x0=h/2πm0c = 2πr 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272705.html

上一篇:2009.9.26-27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香山会议发言
下一篇:4、微观量子客体、测不准关系与物质波
收藏 IP: .*| 热度|

2 张志东 陈湘明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