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古代先哲的睿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三火 承传文明 启古纳今

博文

胡永盛教授谈学习中医重在强化基本功

已有 8723 次阅读 2009-10-29 20:40 |个人分类:教与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医教育, 胡永盛教授, 基本功

胡永盛教授谈学习中医重在强化基本功

张焱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吉林 长春,130117

[摘要] 胡永盛教授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并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及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等工作,十分关注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当代培养合格的中医药人才不遗余力,出谋献策,诲人不倦。胡永盛教授强调学习中医重在强化基本功,要掌握并背诵经典著作,熟读必读书目,要打下扎实牢固的基本功,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药学人才。

[关键词] 胡永盛;中医教育;基本功

 

胡永盛(1926-),是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学家,吉林中医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笔者有幸于1986年毕业分配到胡老所在的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工作,承蒙胡老的厚爱,被收为入室弟子。亲聆恩师教诲,所学所得,受益终身。在医界,胡老名列吉林“四小名医”,人称小胡仙。 胡老15岁开始习读医书,师从于吉林名医盖受益先生。恩师胡永盛教授一生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并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及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等工作,中医理论造诣颇深,医技高超,临床医疗经验十分丰富,有中医活字典之称。[1]恩师不仅学识渊博,阅卷无计,而且医德高尚,淡薄名利。胡老为人师表,心存志远,退休之后仍然关注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国家在新时代培养合格的中医药人才出谋献策,不遗余力,诲人不倦。本文仅就胡老所论关于学习中医重在强化基本功及所需的必读书目进行具体阐述,希望对热爱中医药学的有志者,能够有所启发及参考之用。

胡老引用《医宗金鉴·凡例》中关于强调习医者读书重要性的一段话:“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进而指出,中医基本功(包括理论功和临床功)要过得硬,才能够成为一名好中医[2]

胡老认为,对于基本功的训练,历来有两种方法。一是由源到流,即先学“四大经典”,后继各家,但这种学习需要假以时日。另一种方法是被多数医家所公认的“从易入手,由浅入深”,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于初学中医者来讲,比较适用,效果更好。并由此从“四小经典”入手,继之,上溯“四大经典”。本正源清,学有根底。

1四小经典(实为启蒙书)

1.1《药性歌括四百味》,明·龚廷贤著。是一本学习中医的启蒙读物。本书以四言韵语的文体,介绍了四百味临床常用中药的性味、功能和主治。全书言简意赅,便于记诵,数百年来广泛流传,深受初学者的欢迎。现有多种《药性歌括四百味》注释本,皆以原著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和现代药理研究,对原文作了注释和解说,更加切合实用。适合于中医药院校师生及初学中医者阅读、研习、背诵。

在背熟此歌诀的基础上,可选择参看《本草备要》(成书于公元1694年,清·汪昂编著。本书从诸家本草中选取适用者400余味,对每味药说明其性味、归经、功用、主治。并附有药图400余幅,编为4卷。本书既备有常用之药,又突出这些药的使用要点。问世之后,颇受初学者之欢迎。)或《本草从新》(·吴仪洛著。该书是在汪昂《本草备要》的基础上加以重订而成的药物学著作。共收药物670余种,附药210余种。并对药物的真伪和同一药名而性味、功用所以不同,以及修治等,都一一述及。全书分类仿《本草纲目》,较为简明实用。本书在近代本草学著作中流传较广,具有一定的学习和临床参考价值。)等著作,加强对中药知识及临床应用方面的了解。

1.2《汤头歌诀》,清·汪昂撰。医方著作,刊于公元1694年。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后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者学习背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由于本书以韵文编纂,朗朗上口,便于诵记,对后世影响颇大,被尊为四小经典之一。现存清刻本、石印本、铅印本50余种。

在背熟此歌诀的基础上,可参看《医方集解》(医方著作,本书为清代医家汪昂所著,共三卷。书中搜集切合实用方剂 800余首,分列21门。每方论述包括适应证、药物组成、方义、煎服法及加减等。该书内容丰富,释义简明,流传甚广,是一部非常有影响的方剂专著。)或《成方切用》(清代名医吴仪洛编著,是继《医方考》()、《医方集解》()后又一部较为著名的方论类著作。作者广泛收集历代有效成方,对治疗原则、组方理论、实际运用等与方剂相关的问题几乎都有所论及。全书共十四卷,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一十二方;第一至第十二卷每卷又各分上下,各为一门,共设治气、理血、补养、涩固、表散、涌吐、攻下、消导、和解、表里、祛风、祛寒、消暑、燥湿、润燥、泻火、除痰、杀虫、经带、胎产。婴孩、痈疡、眼目、救急二十四门。每门开篇有总论,后列诸方,每方先记主治病证,并分析每种症状产生的机理;继出组方用药、剂量与服用法:再论配伍原理,即方论(方义),及用方禁忌等;最后有方剂加减变通运用方法。全书共收正方656首,附方与类方共446首,涉及异名31个,合计收方1102首。卷末为勿药元诠,介绍历代调神,调息等非药物养生保健法。现有多种印本。本书是中医院校学生及临床工作者必读方书之一。),以加强方剂学方面的功底。

1.3《濒湖脉学》,由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撰著。全书为歌诀体裁,易于记诵,是学习诊法脉学的指南,对后世影响颇大。

背诵脉诀的同时,并需背诵《四言举要》(宋南康紫虚隐君崔嘉彦希范著,明代荆州月池子李言闻子郁删补)。背熟后,要多临床、早临床,以达到“多诊识脉”的目的。

1.4《医宗金鉴》,本书90卷,是清政府组织太医院院判吴谦等编撰的一部大型医学丛书,也是清代广为流传的医学教科书。本书将中医内容分门别类,采精发蕴,编成医书15种。其中,有《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有《删补名医方论》、《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和《幼科心法要旨》;有《外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和《正骨心法要诀》。内容广泛,涉及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论理深入浅出,颇多圆机活法,语言简明扼要,切合临床实际。故《四库全书总目》称赞其有图、有说、有歌诀,俾学者既易考求,又便诵习。本书问世200多年来,一直为习医者必读之书。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选科的不同,选择相应的卷次,如内科可背诵《杂病心法要诀》,以此类推。(亦有不列《医宗金鉴》,而选《医学三字经》者。)

2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术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典籍相继诞生,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上都有了总结性的成就,确立了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诊断治疗疾病的一套基本理论,从而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2.1《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  在这部巨著中,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最显著特点——整体观念。书中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现象,以及诊断治疗的原则和方法,并结合当时的自然科学成就,进行了系统归纳,建立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针灸、摄生等学说体系,使中医学形成了一套完整独特的科学理论,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历代医家的反复临床实践证明,《内经》理论的基本原则是真正能够指导临床实践并行之有效的,《内经》因此而被尊为“医家之宗”,成为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

因为此书部头较大,限于时间,多数老辈医家常推荐选读《内经知要》(明·李中梓著)。

2.2《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机(仲景)继承了内、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典籍的基本理论,发展成为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全书共16卷,以六经论伤寒,脏腑论杂病,创立了理、法、方、药比较系统的辨证施治方法,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的另一显著特点——辨证论治。从而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断治疗密切结合起来,使中医学理论体系更加完善。

现学习《伤寒论》(十卷),背诵原条文以宋本列序为主,条文熟背后,可先参看《伤寒论浅注》(清·陈修园著),不然,注释本多至几百种,难所适从。然后,则可旁及各家注本。结合《伤寒心法要诀》互勘,一纵一横,更易通晓。

学习《金匮要略》(五卷),又名《金匮玉函经》),背诵原条文以宋本列序为主,条文熟背后,可先参看《金匮要略浅注》(清·陈修园著),然后,则可旁及各家注本。

2.3《难经》  此书是继《内经》之后,对《内经》学术理论作进一步充实和发挥的典籍。全书共81章,全称为《黄帝八十一难经》,分别对脉法、经脉流注、营卫三焦、气血盛衰、脏腑诸病、荥俞经穴、用针补泻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述和发挥,为后世诊断、病因病机、经络、针灸等学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之一。

2.4《神农本草经》  简称为《本草经》或《本经》。其汇集了远古至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重要典籍。原书早佚,其文字则经辗转引录,仍保留于《证类本草》(宋·唐慎微著。全称为《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等书中。共三卷,共载药物365种,分别以四气五味概括药物的性能和作用,根据有毒无毒分为益气、补虚、除邪等上、中、下三类;创立了方剂的君臣佐使、七情合和等配伍方法。对于药物的炮制贮藏方法和经验,也作了概括性的论述,是后世药物学发展的基础。本书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意义。

清代医家徐大椿的《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共辑100种药物,加以简要的注释,供初学者参考。因仲景用药多源于《本经》,所以,此书虽不一定要背诵,但也是必须阅读的书籍。

对于四大经典,现代有以《温病条辨》入列,而不列《本经》的。

总之,要成为一名好中医,必须理论功扎扎实实,临床功精求不倦。不求虚名,但求务实,以《伤寒论·序》和《千金方·大医精诚》为守则,仁心良术,乃为上工。

胡永盛教授强调指出,上述所举的八项,是针对一位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最起码的、低标准的要求,若作为中医学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尚有更高层次必读书目的要求。学医没有什么秘诀,就是打好基本功,在学习中渐得旨趣,体悟真谛,不断提高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姚德臣.杏林风采[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8:110-113

[2]胡永盛. 民间医方传心录[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137-202

博主注:本文已被《江苏中医药》录用,近期公开发表。为方便指导有志于中医药学的人走正学习中医的路,特将此文刊于此,只供参考之用,在公开发表之前请不要转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503-266010.html

上一篇:“春捂秋冻”话秋季养生
下一篇:“太乙天符”之年气候变化特别剧烈
收藏 IP: .*| 热度|

4 王号 杨秀海 吉宗祥 杨正瓴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