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哲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赵国求 研究员,武汉市学科带头人,专著十部,国内外发表论文六十余篇。

博文

2、测不准原理的实在论背景

已有 5285 次阅读 2009-10-21 09:35 |个人分类:物理学哲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测不准原理的实在论背景

那么,当把微观粒子抽象成点粒子(亦或质点)时,尤其在原子中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呢?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先来看前苏联物理学家朗道对测不准关系(原理)的推广。朗道在他的《量子电动力学》一书中,指出测不准关系可以推广到相对论力学中的单个物理量5。他认为,在相对粒子静止的坐标系中,坐标的不确定量是

                    (x0=h/2πm0c)

动量的不确定量是 

                                         (p0=m0c)

(m0)是粒子的静止质量, (m0c)我们称作为“静止康普顿动量”, h)是普朗克(Planck)常数。 (x0)是康普顿物质波波 除以2π,它等于以波 为圆周的圆的半径,其数量级刚好就是霍夫斯塔特实验测得的非点粒子(中子、质子、电子等)的分布半 x0

只要稍作推敲就会发现,朗道对△x0所作的解释,只能来源于微观粒子的点粒子假设,而现行量子力学中,电子等微观客体刚好简化成了点粒子。电子本来不是质点,具有半  x0如果把电子当成点粒子,显然,这个点粒子就必须弥散x0 的范围之内。电子的大x0 就成了点电子可能存在的范围,即“点电子”有一定的位置分布误差。于是,“点电子”等微观客体就有了位置的不确定性。可见,电子等微观客体位置、动量的不确定性,是在对微观客体作点粒子抽象时,自觉或不自觉地赋予电子等微观粒子的

对海森伯证明测不准关系式的光—电子对撞实验作深入分析,同样也可以得出:海森伯的粒子位置不确定量 就是“点粒子活动范围,而且等于粒子的物质波波长除2π

电子不是点粒子,测量中只要非点粒子的光子碰上了非点粒子的电子,不管碰上电子的哪一部分,电子总是被测到的,并记录一个电子存在的位置。但每一次测量都不能说是电子的准确位置,电子的位置遍布于电子“自身空间形象”之中。电子自身”的空间形象才是单光子—电子碰撞实验中产生位置不确定x0 的根源。看来,对微观客体作点粒子抽象,粒子自身的“大小”不可忽略不计,而且与粒子的物质波波长相关。

物理学中常把康普顿波长除以2π作为微观客体的特征长度。这表明,物质波波长与微观量子客体的“形”有联系,用物质波波长建构微观量子客体的“形”,用曲率模型取代质点模型描述微观量子客体的运动状态,既有实验、理论依据,也有数学操作上的可行性,波函数均可表述成曲率波形式。

但在现有量子理论和实验解释中都将粒子的“几何形象”忽略,理论依旧承袭经典质点抽象方法,忘记了经典质点抽象原则—“客体的‘形’可忽略不计”的原始条件。粒子“几何形象”的空间广延性,演变成“点粒子”的位置分布范围,粒子位置测不准的客观原因被隐藏了。这样,在以“宏观质点”为描述对象的现行量子力学中,“点电子”的概率分布属性,就只能强行赋予“上帝”赐给的新性质—“不可确定性”来承担。

其实,若是“点”光子与“点”电子碰撞,碰上了,就百分之百测准了,碰不上,就百分之百测不准,不存在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于是,在“点”模型中,哥本哈根学派对电子位置的“不确定性”乞求上帝的帮助,也就可以理解了。那是“点”模型造成的无奈。

但我们认为,在微观世界,当讨论的问题中微观客体的“形”不可忽略时,宏观质点抽象原则不适用,客体的实在属性应赋予其“形”。因而“形”是实的,也就是波是实的(空间即物质广延的体现),在量子场论中就是场是实的(即场本体论),而抽象出来的“质点”却是虚的。物质波是微观客体在微观时空中的一种新的物质存在形式。电磁场的物质性,由电磁波得以证实;量子场的物质性,则将由物质波得以证实。用物质波通讯应是可能的。说电子是“原子幽灵”,其比喻一语中的。是幽灵一样的“虚质点”具有位置的不确定性。人们对概率解释的种种不理解甚至误解,既根源于对微观世界“形点转换”带来的“虚质点”新性质的无知,也根源于“宏观质点”与“微观质点”不同性质的混淆,更源于“形点转换”中对“形”的忘却。

必须指出,对微观量子客体物质存在形式—物质波的描述,不能直接用外部3维或4维物理时空,而必须采用多维“态空间—多维线性复矢空间”,即“量子伴生空间”。物质波虽然描述在“量子伴生空间”,但它是微观时空中的物理实在!描述微观量子客体之所以有如此区别,原因就在于我们人脑的功能不够,不能对微观世界离散作用做出直接生物建构,直接形成外部物理时空中客体的宏观经验形象,微观量子客体的“形象”必须通过综合分析进行理论建构。但那是真实的物质形态。以后我们还将证明“量子伴生空间”中的“物质波”描述,可以通过量子测量转换为外部物理时空的“点粒子”描述。

(本博文摘于《从相互作用实在到量子力学曲率解释》赵国求,武汉出版社,2008.)x0=h/2πm0c = 2πr 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263957.html

上一篇:(三)、量子力学中的质点属性和测不准原理
下一篇:对刘全慧博士的评论的回复(字数多了回复栏不能复制)
收藏 IP: .*| 热度|

5 张志东 刘全慧 钟炳 陈湘明 wliming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3: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