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出發,何時能還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nsong 科學,俺的名字叫科學!

博文

江青三十年來首次以正面形象亮相[轉帖]

已有 4780 次阅读 2009-9-25 18:10 |个人分类:精彩轉帖|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獻禮作品紛呈 江青三十年來首正面形象亮相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9-24 09:32:44  


30多年來,江青首次以正面形象出現在熒屏上
 中評社北京9月24日電/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銀幕、熒屏、舞台上,各種獻禮作品精彩紛呈。這些以歷史為依據的藝術作品,或者人性化地展現偉人的性格,或者客觀地詮釋有爭議性的人物,或者不回避歷史,較以往藝術創作都有很大突破,而觀眾也看得非常過癮。

  廣州日報報道,電視劇《解放》追求全景式展現歷史,真實還原人物的宗旨,對很多頗受爭議的歷史人物做了客觀的展現,江青首次以青春美好的正面 形象出現在熒屏上。同時,該劇用大量篇幅表現了國民黨中一些能征善戰的將領,客觀描繪了他們的性格特征,展現了他們作為軍人的英勇與悲壯。相對於此類作品 以往的“臉譜化 ”表現而言,這是一個突破。

  首次看到江青的正面形象

  在《解放》中,江青30多年來首次以正面形象出現在熒屏上,剛剛踏入解放戰爭洪流的江青,活潑開朗的性格被重點放大。對丈夫的崇拜和深情,照 顧病中周恩來的細心周到,這些情節,都將少女江青的情懷刻畫得淋漓盡致。劇情進入到中段,她與毛澤東及女兒的溫馨生活場面則成為慘烈戰爭的調和劑。

  網友意見:《解放》裡江青有大量的戲,她看上很純很天真,這可是第一次啊。只有這樣才能顯得作品真實可信,應該客觀公正地評價每一個人。

  主創回應:導演唐國強說,《解放》是站在唯物主義的歷史觀上,在特定的革命階段,展現人物固有性格特征,還原人物的本來面貌。

  林彪與將士高唱軍歌

  林彪是一代軍事家,十大元帥中最年輕的元帥。10年前《大決戰》中,首度出現林彪的正面形象,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解放》中,又讓觀眾看到了林彪與將士們一起高唱“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的景象,看到了一個更加不一樣的林彪。

  網友意見:解放戰爭林彪功不可沒,電視劇應該好好表現他。“千秋功罪,自有後人評說”。《解放》對林彪有了比較客觀的評價,演員的詮釋也相當出色,完全表現出一個具有卓越軍事才能、個性孤僻又服從大局的軍事家的感覺。

  主創回應:林彪的飾演者由立平說,為了接近林彪的身材,本來體重就不足130斤的我還是咬牙減去了10斤。保持在這個體重我心裡才踏實,不光 形體像了,而且通過減肥,似乎更能感受到他當時的內心壓力。我對軍事家有著獨特的情感,我的這份情感不單單是向一個人,而是向整個老一輩軍事家——致 敬! 

國民黨將領的鐵骨柔情

  劇情進入中段後,《解放》將大量筆墨放在了描寫戰爭中的傳奇將領上。張靈甫形象英俊,氣質儒雅,是國民黨陸軍中將、抗日名將,蔣介石對其厚愛 有加。他死於國共內戰時期的孟良崮戰役, 孟良崮戰役中,對張靈甫採用了正面而又全面的描述,突出了他高傲忠誠的性格,也表現了下屬對他的愛戴。

  “幹城之將”陳明仁是另一個被正面渲染的國民黨將領。“四平之戰”中,陳明仁的堅毅、英勇與調兵遣將的能力得到了最好的展現,性格剛烈,悲情又悲壯。

  網友意見:《解放》勝在細節,陳明仁剃發明志和拼死一搏之前留下遺書的段落,已超越了國共戰爭的敵我界限,成為一個中國軍人鐵骨柔情的最佳詮釋。

  主創回應:唐國強說:“越是客觀,便越能感受到偉大。《解放》更注重還原歷史,它甚至比《建國大業》更寫實,我相信這是最能打動觀眾的。”

  人性化 《建國大業》鮮活偉人

  在以往講述領袖的影視作品中,領袖形象都會被塑造得笑容可掬、和藹可親,但在影片《建國大業》中毛澤東煙不離手,周恩來發起了脾氣,幾個領袖在一起醉酒唱歌,這些細節完全擺脫了以往主旋律作品中領袖人物概念化的形象,從細節還原了一個個有七情六欲人性化的領袖形象。

  場景一:怒發衝冠

  得知馮玉祥在海上遇難後,毛澤東氣得踢翻了水盆,周恩來更大罵手下“都是豬腦袋”,“你們誰能負這個責”,不僅摔了文件夾,還摔了茶杯,連衣服都迸開了。

  網友意見:這是《建國大業》中對周恩來的刻畫最有力的一筆,“以前對總理的印象總停留在‘溫文爾雅’四個字上,原來總理也跟普通人一樣是有脾氣的。”“主席突然踢翻了洗腳盆,哐的一聲,嚇我一跳。但想想,又很符合邏輯。”

  主創說法:周恩來的扮演者劉勁說:“領袖也有喜怒哀樂,導演告訴我,放開演,要表現得怒發衝冠,這就突破了領袖人物顧全大局、和藹可親的固有形象,使人物顯得更加真實可信。

  場景二:醉酒當歌

  接到淮海戰役勝利捷報的當晚,中央四位領導人喝酒慶祝,周恩來攬著朱德、劉少奇高唱《國際歌》,喝醉了的毛澤東歪倒在一旁咧嘴直笑,這樣“奔放”的中共領袖在以前的主旋律影片中絕無僅有。

  網友意見:影片的這一段拍得相當感人,不少網友留言稱被這個場景感動落淚,“我覺得這是影片最叫人難忘的一幕,我一大老爺們也跟著唱起來了,同時眼眶也濕潤了……”“從這一段中能體會領導人的真性情,給人一種親近感。”

  主創回應:在以往的主旋律電影裡沒有出現過這種有“醜化”領導人嫌疑的鏡頭。黃建新解釋說,這一段的確是藝術發揮,經過劇組討論,覺得這樣更能顯示出領導人在“天下初定”時的那種暢快和浪漫的革命情感,而這一段落在審查時,同樣沒有收到任何修改建議。

場景三:“有氣無力”喊口號

  《建國大業》中最令人覺得意外的地方,莫過於結尾時毛主席在政協會議上發言,結束時所喊的口號“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聯合政府萬歲”等。 按照以往主旋律電影的處理方式,這種口號無疑要喊得一個比一個響亮,但唐國強扮演的毛澤東,在這裡的處理卻是一個比一個聲音弱,顯得有些“有氣無力”。

  網友意見:以往的主旋律影片中,主席都是慷慨激昂地喊口號,振奮人心,想不通《建國大業》為什麼要這樣處理。

  主創回應:導演黃建新解釋說,這是唐國強自己提出來的,因為他們在研究了歷史上毛主席的演講錄音,發現當年毛主席就是這樣的口氣,“其實最重 要的不是語氣,而是毛主席演講完畢之後,慢慢抬頭環顧現場。以往他演講都是對黨內人士,這一次是真正面對全中國在政治方面最有影響力的人。他最後的表情, 可謂意味深長。”

  場景四:主席遭轟炸

  毛主席在河北城南莊被潛伏特務告密,蔣介石派兩架飛機轟炸城南莊。毛主席當時吃了安眠藥剛睡下,警衛員一起抬著擔架轉移身穿睡衣的主席,最終化險為夷。

  網友意見:這一段驚險、緊張,意外的是主席“臨危不亂”的時候居然身穿睡衣!

  主創回應:導演黃建新解釋:“這次突破地方就是想讓鏡頭深入到這些歷史人物的內心,希望帶來新鮮感。”

  不回避

  《復興之路》用4分鐘講述“文革”

  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是繼《東方紅》、《中國革命之歌》之後,中國文化藝術史上的又一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在兩個半小時的演出中, 八一電影制片廠副廠長劉星創作的朗誦詩《沉思與抉擇》用詩歌朗誦的方式講述了“文革”的十年歷史,時間長約4分鐘,這也是第一次在中國慶典舞台上涉及“文 革”話題。

  場景:首次涉及“文革”

  “如果不是為尋找歷史是在哪裡轉彎,如果不是為尋找民族復興新的起點,誰還願意揭開往日的傷口,誰還想回首那曾經的劫難……”在這首詩中,沒 有出現“文革”的字眼,但是,隱喻、象徵的手法,使得交代明確、措辭得體。結尾的處理更是“神來之筆”———原本雷聲滾滾、烏雲遮空的天空明朗起來,“人 們聽到中國共產黨人的浩然之聲,又一次在大地和天空間回旋。” 



網友意見:

  《復興之路》“結合歷史,緊跟時代,用音樂、舞蹈、朗誦、合唱等表演形式,用兩個半小時的時間,濃縮了169年的中國歷史。這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激起了人們的情感共鳴。是最為完美的精彩演出。”

  主創回應:

  對於“文革”等歷史細節的出現,文化部部長蔡武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復興之路》涉及這段歷史是“因為如果沒有對‘文化大革命’這一段的一個 交代、一個表現,那麼人們就會問,那麼三中全會的意義在什麼地方,為什麼它是一個歷史的轉折,為什麼它提出了改革開放的政策,它的針對性是什麼,就是要講 清楚這個問題所以必須要講到‘文化大革命’,所以我們不回避這個問題,但是我們又不去渲染它”。

  詩作者劉星嚴格遵循“不回避,不渲染”的創作原則,但用何種方式展開叙述,讓他冥思苦想了幾個月,直到想到了古典詩詞中“比興”的藝術手法。 他接受採訪的時候表示:“這二十幾行詩,我改了二十多遍。閻肅老師也幫助我一起改寫,經常為一兩個字絞盡腦汁。我們共同把這個任務完成好”。

  《復興之路》的總導演張繼剛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表示,對歷史上的事情的態度應該是不回避也不渲染,而也正是因為這段歷史、一系列的曲折,“讓我們更珍惜此時此刻——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期”。

  詩歌朗誦的表演者瞿弦和接受採訪的時候稱,他們這代人都經歷了“文革”,在“文革”中有著不同的遭遇,在每個人一生中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所以作為表演者要“用自己的體會來感悟,來體現我們多麼珍惜這個轉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4810-257848.html

上一篇:自戀一把:鄙人的一篇小文章被作為討論課閱讀材料
下一篇:眾多海龜中會不會冒出個李嘉誠來?
收藏 IP: .*| 热度|

6 刘玉平 陈儒军 刘进平 黄安贻 杨秀海 刘岩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6: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