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li2233 公共政策、公共管理、技术创新

博文

第一次发表论文的回忆 精选

已有 7309 次阅读 2009-9-19 22:37 |个人分类:求学故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回忆, 情报, 发表论文

最近一段时间,科学网重提关于中医的话题。针对中医是否科学,是否有用,是应该摒弃还是应该弘扬等一些问题,出现了不少博文。其中,挺中医派和反中医派之间的攻防,还是有不少精彩镜头的。针对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有不少博主从科学的定义入手,拿来从网上找来的定义,从字典上找来的定义,详细分析,试图在中医和科学定义之间找到契合或者不合的关系。这倒让我回想起了自己平生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因为那篇论文也是讨论定义问题的。

 

那还是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大学读的专业是情报学,三年级的时候(1987年),修了秦铁辉教授(那个时候还是个副教授)的《情报分析与研究》。秦老师在讲授调研报告的写作要点的时候,好心地给我们补讲了一些往学术刊物投稿的注意事项,还有一些窍门,比如要给编辑部写一封有礼貌的信,要字迹工整美观(那个时候还不流行电脑打字呢)之类的。秦老师当时是国内多家情报学刊物的编委,他的话自然是句句箴言的。他特别提到,四川有一本刊物叫做《情报学刊》,专门辟有“青年情报员”专栏,提携后进,因此特别适合我们当学生的投稿。

 

当时国内的情报学专业刊物并不多,比较有名的三大家是中国情报学会办的《情报学报》、黑龙江办的《情报科学》,还有就是四川的这个《情报学刊》。对于一个尚未毕业的大学生而言,能在排名老三的《情报学刊》上露一脸,也算是不错了。因此,我决定试试。

 

我跑到校图书馆的期刊阅览室,大致浏览了一些情报学专业的刊物,有很多文章的话题我不感兴趣,还有不少东西我也看不懂,我既感兴趣又能读懂的话题并不是很多。在这少量的话题里面,关于“情报”的定义是其中之一。

 

我发现,关于情报定义的文章不少,基本上是公说公有理母说母有理。比如,有人说,情报就是一类有用的知识;有人说,情报是传递有用的活动。这一下子让我想起来科学学领域上关于科学定义的讨论。

 

当时我正在对科学学有些着迷,正利用课外时间阅读英国著名红色科学家、科学学奠基人之一的J·D·贝尔纳的名著《科学的社会功能》。后来读研究生的时候我才知道,贝尔纳本人在文革前(或文革中)来过中国,给我们上英语课的那位老教授当年正好给贝尔纳做翻译。

 

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的开篇,就表明自己的态度。他认为,科学的本质有多种,因此对科学是不能给出一个单一的定义的。你只能根据科学的某一本质出发去描述科学的一个方面。他认为,科学既是知识体系,又是社会建制,还是探索活动。

 

我觉得贝尔纳的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进一步想,要是把他书里的“科学”换成“情报”,是不是也成立呢?从这里出发,我又查阅了国内的一些其它文献,最后写成了一篇大约4000字的文章,工工整整地在方格稿纸上誊写好,又附了一封给编辑部的信,说了写请指教之类的礼貌话,就跑到邮局给寄出去了。论文的题目是《论情报的双重本质和不可定义性》。

 

论文寄出去之后,心里别提多忐忑了。那个时候怕同学知道了笑话我,还不敢告诉他们,只好自己干着急。记得过了大约二十来天,收到编辑部的来信了,是一封类似现在的格式信,大意是:李宁同志,大作《XXX》本刊决定采用,望继续惠赠新稿。读着来信,我心里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当天晚上,就给自己改善了伙食。

 

过了几个月,我的这一篇论文在《情报学刊》1988年的第一期刊登出来了。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文章没有出现在“青年情报员”的栏目里,而是作为一般学术论文刊登的。不知为何,论文署名的地方,作者单位只印了“北京大学”,而没写系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除了收到编辑部寄来的刊物,还收到了50块钱的稿费。那个年月,这笔钱付我一个月的伙食费是绰绰有余的。

 

因为我的文章没有给放到“青年情报员”栏目里,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我大学毕业前夕,收到了从江苏某地寄来的一封信,信里称我为老师,要向我打听北大考研的事儿,希望我能帮他,云云。我只好给人家回信说,我自己还是个学生呢。

 

多年以后听说,《情报学刊》已经停刊了,我觉得很惋惜。那毕竟是我第一次发表论文的地方,记载了我从事学术工作的开端。我第一篇文章的发表,给了我很大鼓励。我再接再厉,拿来一篇专业课的term paper,稍加修改,又给《情报学刊》寄去,结果又中了。这次他们倒是把我的文章给放到“青年情报员”栏目了。

 

不用说,回头看,当年在《情报学刊》上的文章,无论是思想深度上,还是谋篇作文上,都是很幼稚的。能得到编辑的厚爱,是我的幸运。那个时候,年轻,有闯劲儿,像个愣头青似的,什么都不怕,反而容易成功。

 

我在科学院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导师辛希孟教授谆谆告诫我:“李宁,要趁年轻多写东西,不要瞻前顾后,要多写,多发表。否则,等到了一定年龄和资历,你的东西要是不够一定分量,就不好意思拿出来了。”我当时点头称是,后来却没有很好地按照师傅的吩咐去做。近20年的学术生涯里,也没发表多少东西。汗颜啊!

 

不过,辛老师讲上面那段话的时候,还没有人知道博客为何物。今天,仰仗了博客,我又可以体会年轻时候的闯劲儿了。在开博以来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我已经发表了90多篇啦!

 

2009.9.19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485-256653.html

上一篇:中医论争中各种观点之梳理
下一篇:2002年的10月8日
收藏 IP: .*| 热度|

21 李侠 武夷山 赵星 蒋新正 王晓明 王伟 毛飞跃 艾云灿 任胜利 刘进平 朱志敏 吴电明 吴飞鹏 杨秀海 周春雷 刘立 唐小卿 苗元华 苏金燕 贺天伟 李学毅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