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女科学家“成家”与“立业”兼顾的一个例子(外二则) 精选

已有 8257 次阅读 2009-8-1 07:09 |个人分类:阅读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女科学家“成家”与“立业”兼顾的一个例子(外二则)

武夷山

 

女科学家“成家”与“立业”兼顾的一个例子

最近,我看到好几位女博士生在其博文中谈自己的苦恼与困惑。她们似乎都觉得“成家”与“立业”很难兼顾。下面我讲一个事业与家庭兼顾的真实的故事。

美国著名神经科学家Candace Pert出生于1946年。她19岁时怀孕了,于是赶紧结婚,婚后跟随丈夫去了费城。她曾在一家酒吧打工,当调鸡尾酒的服务生。一次,她在打工的酒吧里偶尔结识了布林茅尔学院负责招生的助理校长,就到该校读书去了。毕业后,她报考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特拉华大学的研究生院。她之所以报考这两家,是因为只有这两所大学与其丈夫所在地的距离不算太远,每天来回跑还有可能。最终是特拉华大学研究生院录取了她。有一回,她回本科母校布林茅尔学院参加一次聚会,遇到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名行为生物学教授,此人劝她直接给所罗门. 施奈德 (Solomon Snyder) 教授写信,拜其为师。施奈德是著名神经科学家,曾担任过美国神经科学学会会长。她按照人家的建议给施奈德教授写信,得以投奔到施奈德门下。三年后,她和施奈德一道取得了一项重大学术突破,该成果标志着分子心理学的诞生。

出处:Paula E. Stephen and Sharon G. Levin, Striking the Mother Lode in Sci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82, p 90 

博主:看起来,Candace Pert的一生中遭逢了一桩又一桩的偶然事件,她总是运气很好,有贵人相助。但是,若她自己认定结了婚就不可能再做好学术了,就不会有后来的一切。

台湾2004年翻译出版了她的一本书,《走出宫殿的女科学家》(原书名为Molecules of Emotion: The Science behind Mind-Body Medicine 傅馨芳译

 

英语不是治学的必要条件

台湾作家张之杰曾在台湾《科学月刊》撰文说;

英文是治学的充分条件,并非必要条件。越是学术独立的国家,仰赖英文的程度越低。

博主:日本人的平均英文水准似乎是不如中国人的,但是,他们的治学水平是有目共睹的。

不是英语不重要,而是不能把任何一门外语凌驾于母语之上。

 

说法一变,和谐一片?

1997714出版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说:

《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这些著名主流报刊都曾经在自己的文章中用“性工作者”来代替“妓女”的说法。按照这样的语言逻辑,则拳击运动员迈克. 泰森可以称为“耳朵缩小者”。

博主:我国也兴起了不少“政治正确”用语,例如,不叫跳楼自杀,叫“坠楼”;不叫聚众闹事,叫“群体性事件”;不叫保姆,叫“家政服务人员”,等等,好像说法一变就能导致和谐一片似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46796.html

上一篇:“三岁看八十”与“五十知天命”
下一篇:英汉词典查不到 (之十九)
收藏 IP: .*| 热度|

21 李侠 吕海涛 俞立平 马中良 梁建华 吴飞鹏 钟炳 毛克彪 刘颖彪 樊晓英 迟菲 马福民 苗元华 刘玉仙 张天翼 陈湘明 邢进 王立 马光文 杨延丽 ligang168168

发表评论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0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