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三岁看八十”与“五十知天命” 精选

已有 10024 次阅读 2009-7-31 06:38 |个人分类:阅读笔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三岁看八十”与“五十知天命”

武夷山

 

莫泽克的《论科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第213页说:

谁在中小学期间就已经获得对“科学”的美感意识,谁就将更早地具有创造性……

博主: 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八十。这里,具体的年龄并不重要,反正其意思是,童年期的经历与莫泽克所说的广义的美感确实影响着人的一生。获得了对于艺术的美感意识,以后可能去做艺术家;获得了对于科学的美感意识,日后可能做科学家;获得了对于善行的美感意识,以后可能去做志愿者,去运作非营利事业。

 

丁峻在《思维进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2月第一版)的86页说:

心理学的“爱克森-多德斯定律”说明:在最佳期间,人的情感意象和旨趣动机越强烈,则所获得的知识成绩越显著。青少年的动机转移,其重要条件包括家庭教育、审美经验、成就经验、知识素养和情趣性格意志品格等内外因素。其中,审美经验对于青少年从直接性、物质性兴趣向间接性、精神性兴趣过渡,使乐趣上升为情趣和志趣,使动机向内在需要和文化世界迁移,具有重要的奠定作用和定向功能。

博主:这话说得很精辟,与莫泽克的思想是相通的。如果我们承认“使动机向内在需要和文化世界迁移”非常重要,那就得承认,“劳心者治人”这句话是含有深刻的真理的,因为对于劳心者,“动机向内在需要和文化世界迁移”是顺理成章的。

 

叶秀山先生在《说“五十而知天命”》(开放时代,199778月号合刊)一文中说:

三十立什么,立自己的使命――使天下大治。四十岁,这个志向(命)已经到了不可动摇(不惑)的地步。

三、四十岁时的“主体性”高扬的锐气受到了阻抑。“知道”还有一个比自己“立”下的“使命”更为有力、更为强大的使命――天命。

康德说,他的哲学是要让人弄清楚:到底人能(被允许)“认知”什么,人“应该”做什么,和人能“被允许”“希望”些什么,明白了这三个问题也就知道了“人是什么”。他(博主:指孔子)在事业进入高峰而开始下降后体会出来:我孔子只能(被允许)做什么事。

耳顺:不会因为“他人”的意思不合“己意”,就听不进去。七十岁后,“应该”和“可能”统一了。不过,这时人已过七十,还有什么作为呢?

这个“天命”更为具体的意思是:他意识到这一生是要从事“学术工作”的。

人的本性,是具体的社会实践的结果,是通过体验、思考、实践经验得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你的本性,是你自己的“创造”,也是他人的赋予,所以,孔子才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个“自知”,就是“知天命”,而孔子是五十岁才体验出来。

博主:我觉得,知天命,就是“闻道”。三岁看八十,是说从小时候的表现可预知今后“建功立业”的可能性;五十知天命,则是说人较有可能“闻道”的年龄段。有些人虽然建立了奇功伟业,但可能一辈子也未能闻道,未能知天命。闻道太难,所以孔子才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话并不夸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46613.html

上一篇:环保:小小纸张不可忽视(外二则)
下一篇:女科学家“成家”与“立业”兼顾的一个例子(外二则)
收藏 IP: .*| 热度|

29 李竞 赵星 王铮 杨玲 孟津 鲍得海 刘玉平 阎建民 刘锋 陈儒军 刘进平 陈绥阳 俞立平 王号 陈中红 吴飞鹏 钟炳 杨秀海 李宁 徐鸿儒 吉宗祥 迟菲 吕乃基 苗元华 王力 陈湘明 庞小兵 王立 葛素红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2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