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中小学教育有救吗? 精选

已有 7413 次阅读 2009-4-26 18:11 |个人分类:教育改革|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什么叫教育大师?能把差学生培养成好学生的教师就是大师,能真正因材施教的就是大师。或许你不同意这个观点,但从教育的角度说,这是我理解的大师。
  
       有传说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时,一所著名学府大肆宣传他培养了多少杰出人才,评估专家说:全国最优秀的学生都到你们这儿来了,这算不上你们的功劳,相反地,他们要是不出色才是你们教育的失败。也许与听说的原话有出入,但大意如此,我很赞同这位评估专家的观点。我们很多重点中学总是为自己的高升学率、高进重点大学率怡然自得,殊不知,你们把最好的学生(应试能力强)招去了,高升学率、高进重点率对你们来说有什么奇怪的呢?
  
       中小学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是什么?是升学率,升学率就是中学的“SCI指标”。重点中学的教师教学水平就一定高吗?高在哪里?最近参与了一个著名中学教师的教育硕士论文答辩,这位老师在当地应该是很有名气的,每天的讲课邀请应接不暇,经常一个晚上讲两场,一直搞到夜里十二点左右,着实辛苦!也许这是优质资源共享的典型吧,优质在哪里?丰富的应试经验!讲的就是如何解题,如何应付考试。可答辩会上,几十分种的时间内东拉西扯、不知所云,就算工作繁忙没时间认真准备,但作为著名中学的著名教师,至少应该能抓住主题、把握要表述的重点吧?本人由于带了几个教育硕士,所以也经常关注有关中小学的教育改革,发现我们的改革与实际的教育过程南辕北辙,说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无需多说,大家都清楚。
  
       我们的中学课改从标准到教材层出不穷,唯独两个东西始终坚定不移地不改:一是应试教育,二是教师素质。我在想,如果我们的中学教育方式突然来一个大转变,不再以升学率作为“SCI指标”了,那些重点中学的老师还有多少算得上好老师?在教育硕士答辩会上,一个学生说:“原来用北师大版教材,觉得很贴近生活,可后来发现不行,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只好又换回人教版教材。”这段话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我们的教育始终不离中考、高考指挥棒转,二是我们的教师对教材的依赖性太强。记得有一次在大学里听课,讲课教师准备了PPT课件,没想到教室的电脑出了问题,老师没法讲了,直到换到能用PPT的教室才开始讲课,其间已耽误了很多时间。我在想,如果整栋楼停电了怎么办?是不是就不上课了?应试教育固然要改,但身为教师,恐怕也不能将责任完全推到应试上。一个真正的好教师,不仅应该懂得如何因“才”施教,也要懂得如何因“材”施教,前者指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后者指根据不同的教学资源采取合适的教学形式。十几年前,曾经给某个大学的函授班上“高等数学”,用的是同济大学的《高等数学》教材,学员很多都只有初中的文化程度,他们读函授实是出于无奈,因为没有大专以上文凭提不了干,只好勉力为之。可面对这样一群很多年纪比我还大的学生,给他们讲同济的《高等数学》现实吗?我只能给他们侃数学,希望通过我的侃哪怕是接受了一点点微积分的思想也是好的,没想到效果不错,还挺受他们欢迎(呵呵,有点自恋嫌疑,但要声明,我没有能把他们教成通常意义下的好学生,即真正掌握了微积分,所以我不是大师)。如果我们一定要按照“大纲”的要求来讲,不仅不可能达到大纲的要求,而且学生痛苦、老师也痛苦,最终学生什么也学不到。
   
       在中国改变应试教育模式恐怕是不现实的,问题在于如何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该问题我在过去的博文中已经谈过,此处不再重复,这里想说的是,我们目前把精力放在课标与教材的改革上是不是抓住了根本?我们翻来覆去的琢磨如何将一些新的知识点注入中学教材是不是抓住了要点?微积分进了中学,可欧氏几何、三角等传统内容被弄得七零八落,不成体系,学生进入大学后,老师还得为他们补充初等数学。我实在不明白,学生进入大学几乎是从头再学微积分,中学为什么一定要讲微积分?学生能学到什么程度?给我的感觉是学生什么都知道一点,可很多都是一知半解。更有甚者,很多学校在高二便将整个高中的课程全部学完,高三开始全面复习迎考,有些甚至从高二下学期就开始复习了,复习的方式自然是传统的题海战术,这就是我们的数学教育现状!
  
        我觉得,中学数学教育的根本问题恐怕不在于是否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而是如何真正让学生学点有用的数学,就算不能培养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至少不应该因为老师的教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厌恶情绪。对中学而言,学生对数学是否热爱,与教材没有本质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取绝于教师。所以教师素质才是中学教育的根本。现在有很多研究生开始进入中学任教,他们能胜任吗?我听过太多的课,参加过太多的研究生答辩,抛开论文的学术水平不说,学生的表达能力、数学修养恐怕不容乐观,教师素质的提高需要从学生抓起。鸿飞兄讲到现在的中小学教师的水平问题不无道理,我在想,如果我们的教育体制突然来个重大转变,有多少中小学教师能够马上适应?
     
      与其它许多事情一样,教师素质的提高是一项无形的工作,没有太多具有显示度的指标,有谁会真正关心这个问题呢?中小学教育有救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228338.html

上一篇:千古第一桥—潮洲广济桥
下一篇:好学生与差学生
收藏 IP: .*| 热度|

34 武夷山 蒋新正 张志东 王晓明 桂耀荣 王桂颖 刘玉平 艾云灿 朱林 祖乃甡 阎建民 向峥嵘 马昌凤 梁进 刘进平 陈绥阳 余孟孟 王号 钟炳 杨秀海 邹斌 陈国文 李宁 马丽丹 吉宗祥 黄建海 迟菲 徐会会 魏东平 苗元华 yfshao xyqin airenao zhuer

发表评论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