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之旅 欲罢不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okscent 其实,我是一个编辑。

博文

《科学年表》的N种读法

已有 6589 次阅读 2009-3-3 23:17 |个人分类:开卷有益|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阅读, 科学史

某日在三联韬奋图书中心看到我社出的《科学年表》于面世一年多之后忽然被摆在一进门明显的位置,感到些许意外。这自然让人高兴,也难免疑惑。为什么当初不给这样的待遇?是某些人终于意识到了它的价值,还是另有他因?
 
这勾起了我对这本书的惋惜,就像看到久久遗弃于土堆中的珠宝。并由此生出感叹:我们有多少好书连我们自己都忽略了。
 
这本书属于那种很值得一“买”的书。作为一部独一无二的手册,它很纯粹,不追热点,不赶时髦,既不媚俗也不媚雅,像不会过时的字典。与大多数只适合束之高阁的所谓著作或某些攒出来的科普垃圾相比,这种书的价值敢以时间检验。它最适合立于案头书架上,随时翻阅。对科技编辑而言,这更是一部用途广泛的必备工具书。
 
《科学年表》(The Hutchinson Chronology of Science)是把英国颇有影响的四卷本《哈钦森世界历史年表》(The Hutchinson Chronology of World History)第3版中有关科学的条目抽出来,经过英美20多位专家学者和科学作家增删改写而成,其权威性不容置疑。作为专业编辑,对专业知识的把握和对专业发展的感悟是极为重要的基本功,而这本书恰可以在多个方面满足我们。
 
读法一:作为素质教材。
 
这本书的内容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史年表。全书按历史时期分成5个部分:古代、中世纪、科学革命、工业化世界和20世纪。每部分的开头对每个学科在这个时期的情况都有综述,然后再按更细小的历史阶段分学科按年罗列主要历史事件。对这些事件的描写也不同于干巴巴的一般性列举,而是非常连贯,有解释有评述,语言通俗,再加上大量的照片图表,不会让读者有不知所云之感。所以它系统性好,前后自成逻辑,完全可以作为一部科学史的教材,从头到尾翻一遍,就可以对科学的发展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读法二:作为专业入门或充电读物。
 
对科学发展的解释和评述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特别是其中的16篇专题文章,言简意赅,很见编者的功力。比如《数学的起源》这一篇,开头一段仅两句话:“人们常说,开始数家畜或试图测量田地大小时,数学就产生了。数学的两部分——基于数数的离散数学和起源于测量的连续数学,构成了现代数学的基础。”有种拨云见日般的清晰。再如《绿色之影:生态伦理和生态价值》这篇,最后写道:“在政治层面,存在这种危险性——‘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成为没有谁不同意的概念,而结果却是,没有认真地把它作为行动的指南。”这种担心莫不让我想起我们今天正在大力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编辑通过读这些文章,可以很好地补充自己在专业知识上的广度及深度。
 
读法三:作为专业素材库。
 
这本书涵盖了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态学和环境七大学科,时间跨度从公元前直到2000年,其间的科学大事时间人物样样不缺,是难得的资料。文中还穿插着一些来自科学家的名言警句。书的后半部分还有科学家小传、网络链接、诺贝尔奖资料、化学元素的发现、术语表等大量有用信息,对于科技编辑做策划、查史料、写稿等等来说都很实用。我就曾经给一位科学记者朋友送了一本,他如获至宝。
 
读法四:作为营销参考书。
 
科技书的营销需要切入点,或者叫名目。通过查阅《科学年表》,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近期或当年正值周年纪念的那些科学大事,进而把它们作为策划营销活动或起草营销文稿的由头。比如,我查了一下以2009年为100周年的大事就有:“基因”(gene)这个词在生物学中的首次使用;爱因斯坦提出光的波粒二象性;标志着现代塑料工业诞生的酚醛塑料取得专利;克罗地亚物理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地震不连续面;丹麦生物学家尤格纽斯•华明 (Eugenius Warming)出版《植物生态学:植物群落研究导论》;荷兰物理学家亨德里克•洛伦兹(Hendrik Lorentz)出版《电子理论及其在光现象和辐射热现象中的应用》,等等。这些事件的纪念意义不仅可以给我们做科技书营销提供很好的启发,更可以直接拿来一用。
 
读法五:作为辅导孩子的参考书。
 
这本书显然可以让你知道更多的人名和故事,而这些对你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是至关重要的,不是吗?你千万不要以为这和工作无关。孩子正在成为影响你工作效率和疲劳程度的重要因素,还是想着点儿他们吧。
 
《科学年表》的用途的确不止一种。如何用足,相信你还可以有很多个性化的发挥。这正是一本好书带给你的空间。
 
现在回到篇首的那个感叹。这是我社自己出版的图书,出了一年多了,我们自己的编辑有几个真正看过或用过它呢?是不知道,还是不屑于知道?看着区区2000册的印数,无话可说。
 
我时常有这种奇怪的感觉:干出版时间越长,离书就越远。既然出版是一种经营活动,以市场和现实为导向无可非议,所以在掌握了无数个所谓策划、包装、营销等等外在的技巧之后,我们竟毫不犹豫心安理得地把从根本上判断一本书好坏的能力慢慢丢弃了。我们同样也在心安理得地将策划期刊杂志报纸电视的思路用到书上,一味地关注热点和话题,而把图书最该被打造的品格——长久的保存与流传——抛到九霄云外。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06-218279.html

上一篇:不留余地
下一篇:《激荡三十年》:在远景和近景之间
收藏 IP: .*| 热度|

2 武夷山 魏玉保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