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常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osismine 40岁,追求卓越,却走进平常

博文

纸本外刊在馆阅读和学术引用调查

已有 5951 次阅读 2009-2-20 09:37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期刊管理, 学术饮用, 阅览室管理

正在修改中的文章,期待大家的评点,提高文章质量。也许这不是一个很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但确实是从图书馆的实际业务而产生的问题。
摘要:本文对纸本外刊的在馆利用和学术引用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纸本外刊在馆利用和学术引用呈负相关性。并分析了其在馆阅读利用不高的原因.指出在复合型的图书馆形态下,纸本刊订购要按照纸本刊在本单位科研活动中的作用来订购, 比方订购读者的发文刊,按照某一类文章的引用刊物来组织专题阅览室。并以此吸引读者,组织读者的科研交流活动,把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和科研交流结合起来,营造学术信息共享空间,使图书馆的职能得到升华。
 
关键词:纸本刊阅览利用;纸本刊订购策略;纸本刊管理方案; 学术信息共享空间
 
 
 
Abstact:We investigate how the paper academic west journals are used in the reading room and how the west academic journals are cited in the academic output of a university. The findings show the reading activity in the reading room is negative correlated with the academic citation. We analyze the reasons why the paper west journals are not well utilized. We put forward a strategy to subscribe and manage the paper west journal according their roles in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institute to improve the use of academic paper west journal. For example, we may subscribe the paper academic west journals that authored by the readers of library, and allot the journals in the different subject reading room by the cited journal of articles in the subject area. With the help of other resource, the library may attract the readers to use the resource, and organize the scientific academic communicating activity to form academic information commons. The activity may make the traditional service of library diffuse to the scientific communicating activity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library.
 
 
 
Keyword: reading activity of paper academic west journal; subscribe strategy of paper academic journal, management of paper academic journal; academic information commons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大,信息可获取途径越来越多,对纸本外刊利用构成越来越大的挑战;纸本外刊本身利用的非共享性和排他性特点,加之纸本刊没有完备的检索功能,是纸本外刊利用的天然障碍;而图书馆对外刊的管理一向以在馆阅读为主,限制了外刊的流通范围。这一系列原因,致使外刊的阅览利用率越来越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已经缩短了期刊阅览室的开放时间,而一些图书馆专设的外刊阅览室也到了门可罗雀的地步。这些都给纸本外刊的管理提出了一个艰巨的任务。是取消纸本外刊的订阅还是为纸本外刊的利用另辟蹊径,开创图书馆发展的新途径,那么有没有这么一条“蹊径”,有的话,又在哪里?本文试图通过对同济大学图书馆纸本外刊利用的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提出在复合型图书馆里纸本外刊的订购策略和管理,应该围绕着学术信息共享空间的营造来展开,进而加强图书馆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的渗透。
 
1. 纸本外刊利用调查样本说明:
 
我们主要的调查样本是同济大学现刊阅览室的纸本外刊读者利用情况。同济大学图书馆同济大学每年按照一定的策略对纸本外刊的订购进行调整,并按照一定的原则对期刊在各个馆藏地进行分配,表一列出2003年来纸本外刊订购和各个馆藏地分配情况。其中,2003-2004年因为并校和部门合并使馆藏地发生变化,所以数据经过整理。
 
表一:同济大学外刊分布情况
 

表一:同济大学外刊分布情况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嘉定校区图书馆

78

99

34

29

5

0

总馆现刊阅览室

593

592

657

625

739

681

沪东期刊阅览室

3

3

9

9

9

6

海洋学院分馆

26

26

24

30

29

1

外国语学院分馆

28

29

9

10

10

2

德研所

3

3

3

3

3

0

口腔医学院分馆

17

12

12

12

13

0

沪西期刊阅览室

3

3

3

6

6

5

沪北期刊阅览室

3

3

3

3

3

3

汽车信息中心

42

15

1

1

0

0

生物医学书刊阅览室

127

126

124

135

0

165

城市发展中心成立

25

 

 

 

 

 

合计

948

911

879

863

817

863

 
  
 
 
同济大学现刊阅览室提供全开架的阅览服务,提供所订阅最近五年3000千多种中外文现刊的阅览服务。我们统计了2008年3月26日到7月1日这一段时间读者利用外文现刊的情况。所以,我们统计的总体样本是表一中总馆现刊阅览室所订阅的外刊,其中2004年同济大学期刊工作处于调整期,期刊的馆藏地也在调整,总馆现刊阅览室的馆藏数字没有意义。我们假定这些期刊没有交叉关系,这样我们假定我们的统计的总体空间是681种。这些外刊包括除了生物医学外的所有类目。其间因为相继建立一些专业中心,所订购的外刊的馆藏地经过调整。
 
按照设想,我们是想从外刊的翻、阅、和复印情况进行统计,但因为同济大学图书馆提供自助的复印服务,我们没有专人来收集读者翻看和复印的情况,而读者不愿意配合,所以,我们只是收集了读者拿下架子的书,并假定这些书是读者阅读过的。
 
2. 纸本外刊利用统计结果
 
2.1, 纸本外刊在馆阅读统计结果的总体分析:
 
从总体上看,纸本外刊阅览量很低,日均阅览量为14种26本,相对于日1000左右的中外文总阅览量,纸本外刊的利用率很低。从3月26日到7月1日,有231种刊读者阅读过,而其余的450种刊在我们收集数据期间没有下过架。 考试期间外刊的日均阅览量有明显下降。
 
2.2, 231种纸本下架刊及所体现的读者利用特征分析
 
同济大学图书馆实行全开架、全流通服务,我们收集的数据包含别的阅览室的刊物,比方一些生物医学刊,也有一些因为期刊调拨所遗留的刊物,因为这些刊物不在我们的统计范围内,所遗留刊物也并不能反应这些刊物的真实利用情况,所以,我们对数据进行了清理。有231种刊物在我们统计期间曾被读者拿下架。这些刊物的下架次数呈严重的不均衡性,Gini系数达到0.752。数据符合幂函数分布,也就是说符合洛特卡定律,被阅读x次的期刊数量 。
 
2.2.1,类目分布
 
读者所利用的纸本外刊的类目分布如表一所示:
 
表一 :读者阅读刊物种类和数目的类目分布表
 

类目

种类

数目

类目

种类

数目

B

1

1

C

5

92

D

19

749

F

10

336

G

4

37

H

8

24

I

1

5

J

6

56

K

2

184

N

7

170

O

25

38

P

3

4

T

106

652

U

13

50

V

5

24

X

15

42

Z

1

32

 

 

 

 
 为了清楚地显示这些数字间的规律,我们用图示显示。
 
   
 
 
图一:读者阅读刊物种类和数目的类目分布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这些外刊利用次数有三个峰点,包括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历史和自然和工业技术六大类。从表面看来,这符合我校的学科特点。但从这六大类的刊物种类数分布看,工业技术的种类分布又呈峰点状态,而其他学科读者所利用的刊物种类都偏少,刊物的利用状态呈一定的集中性,尤其是历史和地理类,馆内只订购有两种刊,而这两种刊的利用次数呈峰点,集中性非常高。而工业技术类在利用次数上呈一定的峰态,但所利用的刊物种类也呈峰态,所以,对工业技术类的刊物利用呈一定的分散性。
 
2.2.2 数据分区
 
前面已经说过,读者对刊物的利用次数呈现严重的非均衡性,数据分布符合洛特卡定律,因为文献计量学三大定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些数据按照布拉德福定律对数据进行分成三个区,每个区对刊物的利用数据大致相等,第一个区的刊物是读者利用的核心刊物,第二区的刊物是读者利用率相对有所下降,但依然有一定利用率的刊物,第三个区的刊物是读者不常利用的。
 
处于核心区数据是五种刊之间。核心刊物是Newsweek、 Time、World、和National Geographic和New Yorker。处于第二区的刊物是19种。这两个区的刊物的类目分布有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和历史地理、自然和工业技术,此外,Reader digest和德文刊Forschung & Lehre排列在18位和24位。是综合类和教育类刊。Forschung & Lehre是一本德文刊,是一本评论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旨在维护高校教职员工在国家及社会生活中的合法权益与地位。本刊学术价值不是很高,Web of Science只有19次引用,而且引用者多为德国本土人。但因为和我校的中德教育合作有关,在我馆读者中很受欢迎。
 
社会科学、经济、政治三类排在前面是政治经济时事新闻刊,语种包括法文、德文、和英文,反应出处于中欧交流窗口的我校学生对语言学习和开拓视野的刊物需求特点。这三类中其他的学术性刊物在我们数据收集其间没有下过架。历史地理刊我馆只订购两种,也就是Geographical magazine和National geographic,在读者利用表中处于第四和第六位,在向读者征求订购建议时,读者还提出一些地理期刊。看来有关旅游知识的刊物在读者阅读需求很大。
 
自然科学综合类刊物Nature和Scientific American 和Discover排在8、10和12位,值得注意的是半年期间只有一本外文合订本下过架,就是Science。这是因为在我们数据收集期间,我们以网页和宣传栏的方式对自然类刊物Nature和Science的学术价值和地位进行了宣传。(http://www.lib.tongji.edu.cn/infoservices/2008may/M11.html)
 
T类刊和我校工科院校的学科发展优势相关,但仔细分析这些刊物特点,我们发现,阅览量大的刊物有两大特点:一是他们都是设计艺术类刊,包括建筑艺术设计、新技术设计艺术、产品设计艺术等,其共同特点是彩色图片多,而前面提到的两种利用率很高的地理类刊物也有彩色图片多这个特点。而学术性建筑性的刊物大多数排在第三区或者没有下过架,值得提出的是The Architectural Review和Architectural Science Review都是建筑类的评论刊,一个偏重于建筑艺术,一个偏重于学术,而前者排名17,被读者利用过32次,而后者则排在3区,仅有两次利用。二是利用次数排名靠前的刊物大多是多语种对照的,比方日英对照或者英意对照。
 
而处于第三区的,是读者利用很少的刊物。数理化类刊物大多在这个区,而且还排在这一区的后面。这些刊物,大多是学术类刊物,反应了学术类刊物在同济大学图书馆总馆阅览室利用率不高,读者的利用特点和学术利用无关或者说相关性很少。也正因为这一点,当馆里订购外刊征求阅览室馆员的意见,要求他们把读者不翻看的外刊列个单子时,有馆员把他所管辖的类目中所有的学术刊物都列了出来。
 
3.同济大学外文期刊的学术利用抽样调查。
 
学术发展是一个学校后继发展的力量所在。作为一个985项目承担院校,同济大学也承担着中国大学走向世界一流院校的历史使命,学术发展是完成这种使命的必由之路。因而同济大学为了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激励教职员工和学生从事学术研究,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措施。这两年学校围绕着人才、学术和质量来展开各项工作,把科研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重心位置。同时作为中欧交流的窗口,同济大学也强化中外学术交流,中外学术交流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外刊是学术交流的媒介,而这一媒介的利用果真如数据调查所示,处于利用率非常低的水平吗?因为显然,学术刊物的阅读利用是学术发展的基础,在阅览利用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吸收知识,才能有知识产出。为此我们对同济大学的学术产出过程中的外刊利用也进行了抽样调查。
 
阅览室利用数据显示,工业类的设计艺术类刊物利用率很高,而学术性的刊物利用率很低,那么这些刊物的阅览利用是如何内化到我们学校的科研产出的呢?我们对我校学术产出过程中对工业类外刊的引用进行抽样调查。
 
3.1 样本说明
 
外刊引用包括同济大学所发表的中外文文章所引用的外刊,我们只抽样调查中文文章的引用外刊情况。因为显然,外刊所发表的文章外刊文献引用会更高,外刊引用文献有更强的说服力。所以,我们选择中文文献引用外刊的情况进行调查,如果证明外刊在中文学术文章中的学术引用比较高的话,外刊在外刊上发表的学术文章的学术引用会更高。我们选择建筑类文章,因为建筑类刊物在阅览利用上呈现一定的分散性,学术类刊物和设计艺术类刊物的利用形成两个层次。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基于这两点考虑,我们从CNKI数据库中选出所有2007年同济大学所发表的建筑类文章426篇,然后把这些刊物所引用的所有外刊抽出来,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
 
3.2 数据分析
 
数据显示,所引用的刊物种类包括会议录、科技报告、报纸、网页链接、期刊论文等,其中会议录有53种,显示出国际会议交流对同济大学的科研产出有着巨大的影响,期刊103种,我们主要对这103种期刊进行分析。
 
这103种期刊中,纸本刊馆藏有53种,电子刊有74种。其中有12种刊只有纸本刊没有电子刊,有34种只有电子刊没有纸本刊,还有14种即没有电子刊也没有纸本刊。有两种原因可以解释第三种情况,一是我馆提供原文传递服务,对我馆没有订阅的文章可以从别的图书馆传递。二是作者在引用过程中可能引用二次文献,也可能写错引用期刊等。有39种刊即定有电子刊也定有纸本刊,不仅如此,在数据整理期间,我们还发现同样的电子刊,在多个数据库中都有订购,重复订购情况比较严重。
 
这些引用刊物的类目分布包括经济、自然综合类、数理化、地球科学、生物,工业技术、航空航天和环境等,显示科学研究中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
 
刊物引用次数分布比较平衡,GINI系数是0.37, 只有8种刊物的引用次数达到4次以上,其中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引用次数达17次,其余Engineering structures 8次,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8次, ASHREA journal 7次 , Canadia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5次, ARKKITEHTI 5次 , ASHRAE Transaction4次, Energy and Buildings4次,这八种刊中,ARKKITEHTI 我馆电子刊和纸本刊都没有收藏,Energy and Building 只有电子刊,ASHRAE journal 只有过刊,其余五种在总馆现刊阅览室都有,但在我们统计期间,只有Engineering structure读者阅读过一次,ASHRAE transaction读者阅读过三次,都处于读者利用的第三区,其余的三种,在我们统计期间没有下过架。而处于阅览室现刊利用核心的24种刊物只有Nature被引用过两次, Domus和 Architectural review被引用过一次,其余都没有被引用过。
 
所以,现刊在馆阅览利用和学术利用呈负相关性。
 
4 造成纸本学术刊物在馆利用效率不高的原因分析
 
4.1 电子版学术性刊物的冲击。
 
在我校所发表的中文文章所引用的外刊的调查中,我们对学术性刊物在馆阅读利用不高的情况下,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学术利用产生怀疑,因而也调查了这些刊物的来源,发觉这些刊物我馆大多有电子刊。而电子刊物在学术利用方面有极大的便利性,流通范围广,可以共享,传递速度快,具有完备的检索功能,利于学术利用中收集和整理资料等等,使电子刊在学术利用中的价值越来越大。相关研究已经表明:电子版的刊物论文的即时点击率和下载率与学术产出呈正相关性。清华大学的相关调查也显示读者对电子版刊物的钟爱,在问及如果经费不足,你认为哪些资源可以砍去时,在一片再穷不能穷图书馆的声音中,还是有26%的读者同意砍去纸本刊,而只有2%的读者表示愿意忍痛砍去电子刊。而纸本刊在电子刊的冲击下,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下,正在走出学术利用的舞台了。
 
4.2 阅览空间中研究氛围的缺失。
 
读者来图书馆是为了自习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在期刊阅览室里走一圈,可以看到90%以上的读者在看自己的书,少数看期刊的,也是看那种调剂性的休闲刊。来馆读者大多为本科生,而本科生处于知识积累阶段,还没有开始研究性学习。所以研究性的阅览空间氛围不够,也是阅览室学术性刊物利用不高的一个原因。
 
4.3 纸本外刊利用管理上的问题。
 
纸本外刊因为价格高,没有复本,又有馆藏完整性要求,所以,在管理上一般不外借,只在馆内阅览,读者有要求只能复印或者扫描。学术交流的视野开阔性要求和纸本刊流通空间的局限性这一矛盾限制了纸本刊利用。又因为研究空间的缺失,读者不愿意在馆阅览。缺乏完备的检索功能,读者没有线索,就更无法利用纸本刊上的内容。这一些原因使纸本外刊在现刊阅览期间利用率就很低,等下了架,又走向密集架,向囚徒一样走向自己的监牢。
 
4.4 订购策略上的问题。
 
订购策略不是很明晰,目前图书馆在征订外刊前,普遍采用读者意见征求的方式来订购外刊,这固然是一种选择,但读者对馆藏资源和分布不是很了解,比方,在我们向读者征求要订购的刊物时,读者要求订购SIAM刊,我馆订有SIAM数据库,现刊也有,本身就重复,而读者还要求订购。对读者的意见缺乏足够有力的统计分析,个别读者的意见代表了整体读者的意见,以偏概全,致使订购的期刊利用率不高。
 
5,解决途径
 
在电子刊出现之前,纸本刊是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在馆阅读的管理方式曾经在图书馆内凝聚起大量的学术研究者,起到过学术研究桥梁的作用。但现在电子刊和网络已经把读者分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图书馆又该如何凝聚起学术研究者,在学术研究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不仅是纸本学术刊利用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困扰着图书馆发展的问题。
 
目前,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成为图书馆发展的一个着力点,起初提出这个概念只是为了吸引读者再次来到图书馆,没有强调目的,而现在信息共享空间已经分化为学习共享空间,研究共享空间等。这些共享空间不仅给读者提供一个空间,还包括资源建设和创新管理支持系统。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为科研学术研究提供信息,加强这种核心竞争力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这种核心竞争力又引导着图书馆向科研渗透。那么围绕着科研活动来订购资源、围绕着科研活动来管理资源的使用,从而营造出学术研究信息共享空间,是图书馆发展的逻辑出发点。
 
5.1,纸本刊订购策略研究
 
正如复合型图书馆条件下,实体图书馆有其独具的空间魅力,纸本刊也有其一定学术利用空间。一些有检索信息,比方在web of science中可以检索到的刊物,而馆里没有订购电子版的刊物是读者利用的纸本刊的现刊空间,而电子版没有回溯到过刊是读者利用纸本刊的过刊空间。一些读者的发文刊,因为科研评价的需要,在读者当中有一定的需求量。那么针对纸本刊的学术利用空间制定订购策略,不仅不可满足读者对纸本刊特有的需求,订购读者的发文刊,还可以增加对读者的吸引力:散发着墨香,印有自己名字的纸本刊能够给科研人员带来内在的快乐。同时还可以启发读者的研究灵感,促进科研协作网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利于构建学术信息空间,还可以在交流知识的基础上交流情感。而且,科研人员的这种交流可以使自己的科研成果更好地被周围同事所理解和应用,而他们的理解和应用又可以促进作者自己的研究思路。
 
5.2 纸本刊利用的管理
 
成立专题研究阅览室已经在各个图书馆开展起来的,但如果这些专题阅览室管理模式必须进行创新,表现在:
 
首先,在纸本刊分配上,要注意学科发展的交叉融合趋势,深入研究本学科发展中引用刊物的特点,和由引用所形成的学科发展内在规律。按照这种规律,来整体地统筹分配专题研究阅览室的纸本刊。同时注意收集相关主题的会议文献。把纸本刊进行动态管理,让纸本刊在各个馆藏地按照读者的需要流动起来。
 
其次,把阅览活动和读者的科研活动结合起来组织。不仅在阅览场所贴近科研场所,还要开展课题进展研究,了解研究前沿,把握新出现趋势,和科研人员一起营造研究性的阅读空间。笔者曾经和一些科研精英交流过,他们已经发表了很多SCI的文章,但对科研选题还是很迷茫,力求有所创新,却苦于没有思路。他们也需要有个研究空间去和不同的思想进行碰撞,启发他们的研究思路,开拓他们的视野。当然研究性的阅览空间不仅需要有纸本刊,还要有计算机、数据库等电子设备。
 
再次,定期不定期在馆员和读者之间以Seminar的方式组织科研交流,使图书馆真正渗透到科研活动中。
 
 
 
致谢:本报告数据收集过程中,同济大学图书馆期刊阅览室的工作人员付出了辛勤的工作,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
 
 
 
参考文献:
 
蒋丽丽,卢志国、任树怀, 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与管理.图书馆杂志,2008,3,19-22
 
刘玉仙,郑钟芳、徐文一,FRBR与图书馆工作的重新组织.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5,73-75,85
 
杨毅等,电子资源建设与利用的读者调查,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6,39-48,60
 
Jin-kun WAN, Ping-huan HUA, Ronald ROUSSEAU and Xiu-kun SUN,The download immediacy index (DII): Experiences using the CNKI full-text database[to appear]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5715-216159.html

上一篇:科学网博客开通记
下一篇:online English-English dictionary
收藏 IP: .*| 热度|

5 杨正瓴 武夷山 蒋新正 王桂颖 任胜利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