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做事 欣赏 淡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xf E-mail:zc2623@qq.com

博文

教育知识的意义

已有 4153 次阅读 2008-4-10 14:58 |个人分类:关于读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教育知识

 

——《教育知识论》简述

《教育知识论》是我国第一部反思教育知识的理论专著,为教育学领域的元研究开拓了新的空间,为教育学专业化程度的提升做出了贡献。作者刘庆昌老师,十几年来致力于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秉持“学者以原创为最高追求”的理念,对教育知识的意义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探讨。

教育知识是人类教育认识活动的结晶,作为人类总体知识的一员,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和价值。对于教育知识的反思,是教育认识活动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这样的反思,对于教育知识的生产者和使用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教育知识的意义,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表达它指什么,涉及教育知识的本体论问题;另一方面表达它有什么用,涉及教育知识的价值论问题。教育知识本体论问题的解答,在明确了教育知识指什么的基础上,自然延伸出教育知识如何来的问题;教育知识价值论问题的解答,在清晰了教育知识有什么用的前提下,自然延伸出教育知识如何用的问题。刘庆昌老师的《教育知识论》一书,主要阐述的就是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

教育知识的存在形式,随着教育认识活动的发展,显示了不同的存在状态。事实化的教育认识,我们得到的是教育经验;自觉化的教育认识,我们得到的是教育思想;专门化的教育认识,我们得到的是教育理论;专业化的教育认识,我们得到的是教育学。教育认识形式的发展,不是替代关系,反映的是认识自觉程度的不同,在事实上,多种的认识形式是并存的,从而,在我们已经拥有了教育学形式的教育知识之后,教育经验、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形式的教育知识依然存在。

教育知识的分类,既可以依据人类知识的划分进行,也可以按照教育形态的划分进行。前一种划分,体现的是教育知识的外在状态,准确地说,是知识不同分类在教育知识领域的应用,遵循的是知识的一般标准,随着人类知识总体认识的发展而深化,比如,我们可以把教育知识分为事实性的教育知识、观念性的教育知识和方法性的教育知识;后一种划分,体现的是教育知识的内在状态,更加贴切教育的实际,随着我们对教育自身认识的深化而发展,比如,我们可以把教育知识分为教育活动的知识、教育事业的知识和教育思想的知识。

教育知识如何来,是个知识形成的路径问题。教育知识的形成需要人类其它类型知识的滋养,哲学知识是其中颇为重要的一种,教育知识因为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它的生产所需要的养分是极其丰富的。教育知识的形成路径,实质是指知识生产者面对不同的认识对象如何行动,这一行动处于知识生产者与认识对象的中介活动中,具体表现为能动性反映教育现象、体验与反思教育活动、思辨教育本体和理解与批判教育知识文本。除此之外,从问题出发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证研究两种路径,在教育知识的生产中非常活跃。

教育知识有什么用,追寻的是教育知识的价值。教育知识价值意义的明确,提醒知识生产者是在为谁服务,生产有用的知识;也提醒知识使用者有人在为其服务,使用生产的知识。教育知识的认知价值在于使人知道教育和助人创造教育知识;教育知识的应用价值在于支持技术开发、提供教师教育内容、作为教育决策依据、充当教育活动指南和展现教育革新背景;教育知识的文化价值在于滋养整个教育系统及其生存环境;教育知识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教育者的教育智慧,形成适宜的教育情感和思维。

教育知识价值的实现,最终反映在教育知识的使用上,如何实现其应用价值,解决教育知识与实践的沟通问题,作者提供了两种思路:教育知识实在化理论和教育思维中介理论。教育知识实在化实质是教育知识的系列运动,包括教育知识被教育者掌握的类机械运动、教育知识变化为教育观念的心理运动和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社会运动。教育思维中介理论的第一步是从教育理论到教育思维,通过对教育理论的考察确立一定的教育观和教育操作思路;第二步是从教育思维到教育实践,教育实践者在教育思维指导下行动和反思。

教育学,教育认识专业化的成果,已然成为教育知识的代名词,占据着教育知识的重大比例。作为一名教育学学者,作者特别针对这一学科化的教育知识,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从教育学的性质、问题、范围和发展四个维度,分析了教育学的性质、内容和发展。教育学的性质因为教育认识方式的多元,而呈现多元化,具有经验性质、哲学性质、科学性质和文化性质;教育学的内容基于“成人”核心范畴,形成了相关通项的史、论、用基本领域;教育学的发展是一个专业性不断加强的过程。

(《教育知识论》,刘庆昌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1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451-21220.html

上一篇:淡淡的春雨
下一篇:安静的、喧嚣的(写给博客)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1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