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RNA/miRNA*双链在植物miRNA加工中的作用原理
小RNA是植物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因子。其中,miRNA是一类至关重要的基因,它们被精确地从折叠前体中切除,在植物基因的转录后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进化上保守的miRNA在调控植物发育的转录因子、激素信号、小RNA通路和对营养缺乏的反应等多种植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miRNA最初被RNA聚合酶II转录为更长的转录脚本,被称为初级miRNA (pri-miRNA),它们被盖住,聚腺苷化,偶尔被剪接。在细胞核中,III型核糖核酸酶DCL1主要由HYPONASTIC LEA VES1 (HYL1)和SERRATE (SE)辅助,处理在初级转录物中发现的茎环前体。这个DCL1复合体切割前体,释放两条配对的RNA链,大约有21个核苷酸(nt),其中一条链被整合到ARGONA UTE (AGO)蛋白中,在植物中通常是AGO1,以调控miRNA靶标。许多蛋白质参与了miRNA生物发生的所有步骤,包括miRNA基因转录、pri-miRNA稳定、加工,以及DCL1、SE和HYL1活性的精确调控,这凸显了该途径的复杂性。
MiRNA前体是多种结构和长度的集合,DCL1复合体对它们的识别和加工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展开。前体可以通过两次DCL1切割(两步MIRNA)或三次或四次连续切割来加工(图1)。这些切割产生几个小RNA双链,生物相关的小RNA在最后两次切割(连续MIRNA)中被释放。miRNA前体含有一个双链RNA (dsRNA)片段,它可以位于miRNA/miRNA*区域的下方或上方,并决定DCL1第一次切割的位置,从而决定加工方向(分别从基到环或从环到基)。在第一次切割后,DCL1产生约21 nt的后续切割,释放miRNA/miRNA*。
图1 miRNA切割类型
对前体原生结构的研究表明,富含GC的序列特征有利于它们的加工。此外,最近研究表明,具有不完美折叠的miRNA前体中的错配身份在其加工过程中起作用。值得注意的是,C-C错配严重破坏了前体加工,这意味着在植物miRNA前体的结构和功能分析中应该避免这对配对。最后,一些报道描述了miRNA/miRNA*结构在AGO分选中的重要性。AGO1和AGO2都在第15位装载碱基配对的miRNA双链,然而miRNA/miRNA*的第11位的配对或解配对会导致AGO2或AGO1的差异负载。其他的AGO只结合一个miRNA,例如AGO7通过识别第11位的5-A和G∧a错配来加载miR390双链,而AGO10由于在双链的第12位和第13位周围存在广泛的错配而选择性加载miR165/166。
在这里,Rosatti等人重点了解miRNA/miRNA*双链区在拟南芥miRNA前体加工中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双链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根据前体的加工机制有不同的要求。有趣的是,大多数内源性miRNA前体都经历了次优加工,这种情况可以通过调整两步miRNA中miRNA/miRNA*区域的能量水平来改善。然而,连续miRNA具有不同的miRNA/miRNA*要求。DCL1在最后两次切割中产生的miRNA/miRNA*是序列前体中最稳定的双链。相比之下,其他小RNA在其中心区域有几个未配对的碱基,导致相互作用能量低和最终水平降低的双链。此外,作者们还发现加工miRNA的miRNA/miRNA*双链区与进化过程中的序列保守性有关。
参考文献
[1] Rosatti S, Rojas AML, Moro B, et al. Principles of miRNA/miRNA* function in plant MIRNA processing. Nucleic Acids Res. 2024. doi:10.1093/nar/gkae458
以往推荐如下:
5. EMT标记物数据库:EMTome
8. RNA与疾病关系数据库:RNADisease v4.0
9. RNA修饰关联的读出、擦除、写入蛋白靶标数据库:RM2Target
13. 利用药物转录组图谱探索中药药理活性成分平台:ITCM
19. 基因组、药物基因组和免疫基因组水平基因集癌症分析平台:GSCA
22. 研究资源识别门户:RRID
24. HMDD 4.0:miRNA-疾病实验验证关系数据库
25. LncRNADisease v3.0:lncRNA-疾病关系数据库更新版
26. ncRNADrug:与耐药和药物靶向相关的实验验证和预测ncRNA
28. RMBase v3.0:RNA修饰的景观、机制和功能
29. CancerProteome:破译癌症中蛋白质组景观资源
30. CROST:空间转录组综合数据库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