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z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ngzd

博文

80多岁的学术大咖

已有 405 次阅读 2024-6-26 10:0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80多岁的学术大咖

冯兆东(2024-06-26)

大咖:指那些至少是“一级教授”级别的学者。

一、著名学者,往往是老人

    没错,著名学者,往往是老人。看看诺奖获得者们,看看国家最高奖的获得者们,他们(她们)几乎毫不例外地都是老人。不过呢,使得他们(她们)著名的成果往往都是他们(她们)年轻的时候做出来的。老人们得奖是由于他们(她们)年轻时做出的成果被时间检验过了(即:一个重大成果的被认可是需要时间的)。

二、他们值得被奖励,也值得被尊敬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学界圈子和政府(乃至整个社会)都很在意:尽可能适时地并公开地奖励那些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学者(奖励:很高的荣誉和丰厚的奖金)。之所以在意是由于这些杰出贡献者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之所以奖励是由于这些杰出贡献者值得被奖励;之所以公开奖励是由于这些杰出贡献者能对后人起到表率作用。

三、西方有点“不厚道”

    在西方,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80后(80后:80岁以上),如果身体还行,也许(只是也许)原来上班的大学会给他(她)开辟出一间和正在上班的普通教授的办公室一样大的办公室。也许学校会在校史馆或某个大会议厅悬挂他(她)的照片。不会有人请他(她)去作报告的,也不会有人请他(她)去坐主席台的,更不会有人请他(她)去咨询什么的。他(她)只是一位比之前富裕些(有了奖金吗)的老人,如此而已。西方讲的是效率:虽然他(她)是大咖,但他(她)毕竟是学术上过了时的80后(80后:80岁以上)

四、中国有点“太厚道”

    在中国,如果是大咖(即便他【她】的大咖成果是几十年前所为),不要说是80后,就是90后,仍然是“风光无限”的:好几家单位的网页头版有他们(她们)的照片和简历,仍然有人请他们(她们)作学术报告(尽管报告的PPTs很可能是出自研究生之手),仍然有人请他们(她们)去坐主席台。大家记得吧:大约10年前,一位93岁的大咖(虽是大咖,但却很老)被请到大会堂给大学生作过报告(结果是:台上的老人哆哆嗦嗦,台下的学生鼾声一片)。中国讲究的是礼仪?反正不是效率。

今天的感慨就发到这儿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0905-1439763.html

上一篇:压缩版:教授生涯的"唯二法则"
下一篇:我坚持认为:我们不缺战略科学家
收藏 IP: 61.163.21.*| 热度|

7 刘进平 汪运山 郑永军 刘跃 尤明庆 杨正瓴 孙南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9 2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