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vg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fvg9

博文

《詩經》筆記:1國風9魏風2汾沮洳·總108

已有 733 次阅读 2024-5-27 15:47 |个人分类:读书-科研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國家靡敝宮少糧,

   儉嗇褊急搜窮鄉。

   親采野蔬公車下,

   但願不受敵金瘡。*

  *和盧綸《逢病軍人》韻:

  行多有病住無糧,萬裡還鄉未到鄉。

  蓬鬢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氣入金瘡。

  【金瘡】刀劍創傷。

  盧綸(748-800),字允言,唐代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唐玄宗天寶末年舉進士。與吉中孚、韓翃(hóng)、錢起等十人合稱“大曆十才子”。留存《盧戶部詩集》。

目次:一、原詩  二、汾沮洳·小序  三、章字詞解  四、譯詩

文中帶*號者為拙筆所加。

一、原詩

共三章,每章六句。

·彼汾沮(jù)洳(rù),言采其(mù)。彼其之子,美無度。美無度,殊異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yáng)。美如英(yáng),殊異乎公(háng)

·彼汾一曲,言采其(xù)。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異乎公族。

二、汾沮洳·小序

《序》:“《汾沮洳》,刺儉也。其君儉以能勤刺不得禮也。”陸音義:“汾音扶云反。沮音子預反。洳音如預反。”孔疏:“作《汾沮洳》詩者,刺儉也。其君好儉而能勤,躬自采菜,刺其不得禮也。”標點

朱熹《詩序辯說》:此未必為其君而作。崔靈恩(*南朝梁武帝時人)《(*毛詩)集注》:其君作君子義,雖稍通然,未必序者之本意也。

*小序和朱熹序評的兩個问题:

1、朱序評之“此未必為其君而作”和所引崔靈恩評,是缺乏證明的猜測或獨斷性的評論,因為若“君”不指君王,只指一般夫君,則是刺君王以下的官僚階層及百姓勤俭。百姓困苦必勤儉才能维持生存,勤儉概念最適於的社會階層就是百姓,百姓越勤俭对君王及其权贵越有利。詩序者只有昏了頭才會刺百姓之勤儉。下一篇《園有桃》也說明刺百姓勤儉不在理。

2、序本身的矛盾:序云“其君儉以能勤,刺不得禮也”。为什么君勤俭,是“不得禮”?鄭《魏譜》孔疏:魏風“上五篇刺儉,下二篇刺貪”,常識只知刺貪,不知還有刺儉。《葛屨》將君勤儉刺謂“儉嗇褊急”,嗇與褊(狹隘)是貶義詞。這裡有兩個矛盾:

(1)貪與儉的矛盾。若將“君”看成百姓,則矛盾不成立,因為君王及其族親集團的物質基礎來源之一,是百姓承受的重賦稅(參閱下篇《園有桃》),重賦稅下的百姓要生存則必須勤儉。維持君王的豐富物質生活與對百姓重賦重稅具有自洽性和統一性。故沒有必要對百姓的勤儉加以“刺”,百姓勤俭是符合周禮的运行的。故刺君王勤儉,就是認可君王反勤俭的生存条件。

(2)儉與禮的矛盾。序云《汾沮洳》刺“其君儉以能勤,刺不得禮也。为什么 君勤俭不得禮?這自然要先知道“禮”是什麼

禮,首先是周代關於尊卑及其管治的理念。《禮記註疏原目》:“禮者,經天地,理人倫……理也。其用以治”。《原目》孔疏認為,“禮”就是“尊卑”之理,並引《易緯·通卦驗》鄭玄注:早在燧人氏燧皇的遠古的時代已有“尊卑之禮”。

禮,包括了構成禮的體(製)和踐行方式,三《禮》(《周禮》(周官)《儀禮》《禮記》)是這兩者指導性的文本形式。《原目》鄭序:“禮者,體也,履也。統之於心曰體,踐而行之曰履。’……禮雖合訓體、履,則《周官》為體,《儀禮》為履……所以《周禮》為體者,《周禮》是立治之本,統之心體,以齊正於物,故為體。”《周官》是《禮記》中的一篇,其擴展的文本是《周禮》。 這即是說,禮是由治理國家的理念之禮(尊卑有序)、治理國家的官職制度即代表禮製的《周禮》(《周官》)、以及推行理念、官製的運行方式和具體標準的《儀禮》,再加上作為對《周官》和《儀禮》的展述和補充的《禮記》所構成,即由三《禮》所構成。《原目》孔疏引南北朝賀瑒(yáng)的話說:“體有二,一是物體,言萬物貴賤高下小大文質各有其體;二曰禮體,言聖人制法,體此萬物,使高下貴賤各得其宜也。”《周禮》(周官)的官製官職體系包括了:治君王及其族親之衣食住行和婚喪之官職、治各類爵位職官衣食住行之官職、治各類自然資源及其產出、經濟(人工)產出及其收支分配之職官,以及治宗教、治軍、治法、治倫理之官職,乃至治人們日常交往行為規範等之官職,故禮即周禮,是周代封建領主包含了等級理念在內的等級制度的管理軆制

維持 “禮”制的運行需要龐大的物質基礎,這龐大的物資基礎,只能來自勞動階級的儉勤。王者極其龐大族群怎麼可能做到“儉嗇褊急”?一個獨立人格的王權者,想要這樣做,都會受到整個族群和制度的反對。故,君王個人的勤儉必然與龐大的禮製及其運行是背道而馳的。且也是沒有經濟意義的行為。故君之勤儉與禮是相衝突的,君之勤儉不得禮。下一篇《園有桃》孔疏就認為,鄭玄關於君主靠吃園中桃節儉度日的解釋,是根本不靠譜的。

  若把“君”之勤儉看作不是個人的行為,而是看作王侯族群的社會行為,是否可能呢?上一篇《葛屨》第一章孔疏引《禮記·少儀》云國家靡敝,君子不履絲屨”,就是指王侯族群不得不勤儉,勤儉成了“必需品”了。周朝的國家靡敝,其實早在都東遷洛陽之前的公元前9世紀就開始了,《詩大序》孔疏:“王綱絶紐,禮義消亡。民皆逃死,政盡紛亂……變雅始於厲王(*前877-前841),無夷(*前885-前878)、(*前899-891)”。鄭玄《魏譜》也說“魏之變風始作”,“當周平、桓之世(*東周啟)。”

君勤儉只是現象,其背後的禮制已經靡敝,才是本質。《少儀》之“國家靡敝,君子不履絲屨”,是君勤儉存在的外部必要條件,但也是充分條件。因為君王及其親族和王權統治所需要的龐大物質基礎排除了君勤儉的內在必然性,君王個人的勤儉沒有任何經濟意義。在國家已經靡敝的條件下,“君子不履絲屨”已不是個人道德或生活習慣的問題,而是維護周朝體制的必要條件了或必然性趨勢了。在周禮已靡敝的條件下,只有奢靡貪侈才是違背周禮的。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若把周禮作為動態應時變動的體制來看,要挽救江河日下的周禮,站在依附於周的立場上,士大夫知識分子就必然而且應當鼓勵君儉嗇褊急。故凡認同君儉嗇褊急,就是適應周禮變動、維護周禮的,從而是“得禮”的。反之,刺君勤儉的“刺”這個言行本身,才是不得禮的,不懂世事變遷的;詩序者所謂“刺不得禮”,表達的是士大夫知識分子面對將傾的周朝王侯大廈而無力挽救的無奈悲歎。

*關於對“禮”認識,詳見“《詩經》笔记:《問詩如何學,曰:只在大序中求》”(2021-5-27科學網)。

三、章字詞解

第一章:彼汾沮(jù)(rù),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無度。美無度,殊異乎公路。

彼汾沮洳沮(jù)(rù),言采其莫(mù)

】毛傳:“汾,水也。” 孔疏:“汾是水名。” 朱傳:“汾音焚。汾,水名。出太原晉陽山,西南入河。”康典第556頁:汾,“《說文》:水出太原晉陽山,西南入河。或曰,出汾陽北山。冀州浸。”

(jù)(rù)

毛傳:“沮洳,其漸洳者。”孔疏:“沮洳,潤澤之處,故為漸洳。” 陸音義:“漸如字,又椄(*jiē嫁接,qiè古樹名)亷反。”朱傳:“沮,去聲。洳音孺。沮洳,水浸處下濕之地。”康典第556頁:“沮音剧。沮洳,渐湿也。注:沮洳,水浸处下湿之地。” 【洳】康典第569頁:“水名,在南郡”,音褥“漸濕也。《詩·魏風》:彼汾沮洳。”   

(mù)】毛傳:“莫,菜也。”陸音義:“莫音暮”,朱傳同。

孔疏:“‘莫,菜’者,陸璣《疏》云:‘莫,莖大如著,赤節,節一葉似柳,葉厚而長,有毛刺。今人繅以取繭緒。其味酢而滑,始生可以為羹,又可生食。五方通謂之酸迷,冀州人謂之乾絳,河、汾之間謂之莫。’”

朱傳:“莫,菜也,似柳葉。厚而長,有毛刺,可為羮。”

】鄭箋:“言,我也。於彼汾水漸洳之中,我采其莫以為采,是儉以能勤”。康典第1121頁:“言,語助詞。又《爾雅·釋詁》:言,我也。又《博雅》:問也。又《廣雅》:從也。”

孔疏“案王肅、孫毓皆以為大夫采菜,其《集注》序云:‘君子儉以能勤’。案今定本及諸本序,直云‘其君’,義亦得通。”

彼其之子,美無度

鄭箋:“之子,是子也。是子之德,美無有度,言不可尺寸。”

孔疏:箋“是子……尺寸”,“之子,是子,《釋訓》文。《宛丘》(*《陳風》總136)云:‘游蕩無度’,《賓之初筵》(*《小雅·甫田之什》總220)云‘飲酒無度’。皆謂無節度也。此不得為美無節度,故為無復度限,言不可以尺寸量也。”

朱傳:“無度,言不可以尺寸量也。”

美無度,殊異乎公路

【殊】康典第529頁:“又語詞。《詩·魏風》:殊異乎公路。”

毛傳:“也。”

鄭箋:“是子之德,美信無度矣。雖然其采莫之事,則非公路之禮也。公路,主君之軞(*音毛)車,庶子為之。晉趙盾為軞車之族是也。”陸音義:“軞本作‘旄’,音毛。盾徒本反。”

孔疏:箋“是子……是也”,“公路與公行一也,以其主君路車謂之公路,主兵車之行列者則謂之公行,正是一官也。宣二年(*前607)《左傳》云:‘晉成公立,乃宦卿之適,以為公族,又宦其餘子,亦為餘子,其庶子為公行。趙盾請以括為公族,公許之。冬,趙盾為軞車之族,是其事也。趙盾自以為庶子,讓公族而為公行,言為軞車之族,明公行掌軞車。服虔云:“軞車,戎車之倅”。杜預云“公行之官,是也。其公族則適子為之掌君宗族。。成十八年(*前573)《左傳》曰:“晉荀會、欒黶、韓無忌為公族大夫,使訓卿之子弟恭儉孝悌’。是公族主君之同姓,故下箋云‘公族,主君同姓昭穆’(*昭穆,見上篇),是也。傳有公族、餘子、公行,此有公路、公行、公族,知公路非餘子者,餘子自掌餘子之政,不掌公車,不得謂之公路,明公路即公行,變文以韻句耳。此公族、公行,諸侯之官,故魏、晉有之。天子則巾車掌王之五路,車僕掌戎車之倅,《周禮》六官(*指天地春夏秋冬),皆無公族、公行之官,是天子諸侯異禮也。”

朱傳:“公路者,掌公之路車。晉以卿大夫之庶子為之。”

章解:

孔疏:“由魏君儉以能勤,於彼汾水漸洳之中,我魏君親往采其莫,以為菜是儉,而能勤也。彼其采莫。之子能勤儉如是,其美信無限度矣,非尺寸可量也。美雖無度,其采莫之士殊異於公路,賤官尚不為之,君何故親采莫乎?刺其不得禮也。”

朱傳:“此亦刺儉不中禮之詩。言若此人者,美則美矣,然其儉嗇褊急之態,殊不似貴人也。”

第二章: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yáng)。美如英(yáng),殊異乎公行(háng)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箋云“采桑,親蠶事也。

【彼其之子,美如(yáng)】毛傳:“萬人為英”。孔疏:傳“萬人為英”,“《禮運》注云:‘英,俊選之尤者。’則英是賢才絶異之稱。此傳及《尹文子》(*前360-前280,戰國齊人,哲學家。書見漢《藝文志》)皆萬人為英’。《大戴·禮辨名記》(*《禮記》)云:‘千人為英。’異人之說殊也。”康典第992頁:“《爾雅·釋木》:華而不實者謂之英。又木名。權,黃英。又葉亦謂之英。又《博雅》:美也。音映。飾也。《毛詩本音》美如英……讀央。”

朱傳:“英,叶於良反。英,華也。”

顧炎武:“英音央”。

美如英(yáng),殊異乎公行(háng)

公行((háng))】毛傳:“公行,從公之行也。”鄭箋:“從公之行者,主君兵車之行列。”標點

陸音義:“行,戶郎反,注同。”朱傳:“行音杭。公行即公路也,以其主兵車之行列,故謂之公行也。”。

陳第《毛詩古音攷》卷一:“音杭。《釋名》:行,伉也。伉足而前也。伉,古平聲,今有杭、形兩音,古則絶無形音也。”標點

第三章:彼汾一曲,言采其藚(xù)。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異乎公族。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

【藚】毛傳:“藚,水舄也。” 陸音義:“藚音續(朱傳同),一名牛脣。《說文》音似足反,舄音昔。”

孔疏:傳“藚,水舄”,“《釋草》云:‘藚,牛脣。”李巡曰:‘别二名。’郭璞引《毛詩傳》曰:‘水蕮也。如續斷寸寸有節,拔之可復。’陸璣《疏》云:‘今澤蕮也。其葉如車前草大,其味亦相似,徐州廣陵人食之。” 

朱傳:“藚,水舄也,葉如車前草。”

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異乎公族

公族】毛傳:“公族,公屬。”鄭箋:“公族,主君同姓昭穆也。”陸音義:“昭,紹遙反,《說文》作‘佋’”。

朱傳:“公族,掌公之宗族,晉以卿大夫之適子為之。”

四、譯詩

汾水漸浸我采蔬,君子之美無量估,不像掌車那貴族。

君在汾水我採桑,君子之美若英芳,卻無掌車貴人樣。

君在汾灣我采蔬,君子之美美如玉,雖屬同族貴相無。

2024年5月20日星期一,2024年5月27日星期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6608-1435826.html

上一篇:《詩經》筆記:1國風9魏風1葛屦·總107
下一篇:《詩經》筆記:1國風9魏風3園有桃·總109
收藏 IP: 121.60.8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