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专业化与学科分化(三)(TClizzy)
八、探究学术专业化生成条件
(一)专业自律机制——形成学术专业化之专业自尊的源泉
按伯顿.克拉克教授对学术专业所作的规范即“是一种职业,这种职业通过系统化训练及学科(组织)等途径来调整和规范自己;而且,它具有技术的和专门知识的基础,并且具有服务的功能。”由此,他对学术专业作出总结:以知识为基础的专门技术是关键特征,它作为权威的主要资源,同时形成学术训练、资格证书和学术职业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术职业”这一概念的出现是学术专业化成熟发展的成果,职业对每个人来说都首先意味着谋生的功能,之后是重要的生活历程即生活功能,最后则是职业情感,又称专业自尊,由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和对职责的理解而产生的“吸引人的使命感”。学术职业同样明显具备上述倾向于个体化的三项功能:谋生功能、生活功能、情感自尊功能。
相比而言,学术专业化更加倾向于带有制度化、系统化、构建成熟的社群等方面社会性特征:
其一,制度化、系统管理特征
据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各门专业知识和技术为中心结构的院校与学科作为经纬线纵横交织构成的总体矩阵——学术系统,交织点为准独立组织——学术基层单位或学科,呈现了学术权力结构之“有组织的无序性”特征,由此,导致以松散结合为基础学术组织的规范管理,重视运用说服和协调,而一般性规避压制和强迫的专业协调途径成为学术系统最适宜的管理手段;专业等级及其对学科、专业的地位、特权的设置标准可分学术与社会职业两个维度,学术标准即内部标准,是由专家学者主持的学术资格评估、新学科准入、优先权许可,这是一项主要基于专业技术的难度——技术的排他性和专门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职业标准即外部标准,即新学科或专业训练计划在社会职业系统结构中获得了认同,或表现为就业市场的需求和行为。
其二,社群功能
类似于中世纪学者行会的组成,为的是获得自治权,避免竞争,共享资源,成为一个独立于外部势力干预的法定组织。现代学者社团的构建,以专业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由于此类专业技能对外行来说是未知领域,籍此获得独立身份、合法地位、竞争中的有利条件,及其相应的资源占用的权力,因此专业化往往作为权威的主要资源,运用专业化的训练机制,包括成熟的技术含量较高的规训制度、颁发学历证书等途径,为社会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尤其是对本社团内部成员的规训,以达到学术规范传承之目标。从社群所具有的文化整合意义讲,学术社团成员相比其它组织——更有倾向对社团的独特文化气质、或以主流价值标准为中心的社团信仰体系表示共同认可、自居,及籍此获得专业自尊,借以向“外部”社会表明“我们是一个学者社团”,此类专业化组织特质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行会文化的痕迹。
(二)专业适应机制——传统主义倾向形成保障学术管理的堡垒
传统主义倾向的内涵即非常重视传统,包括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建筑、传统标准与价值等级等,据相关研究,如高等学府、专业协会、专家委员会等此类学术社团对传统的保存和传承的具有内在的兴趣,表现了明显的传统主义倾向;另一方面,从制度功能的角度,传统主义倾向表示学者社团对传统巨大的稳定性的依赖,不仅在于功成名就的学者专家们对既得利益兴趣,也在于传统表现为一整套高度完善的表达符号,一整套惯例体系,“只有当符号意义高度完善时,它才能行使功能。因而,人们的道德是倾向于表现出传统式接受那些既定标准和安排。”
就高等院校和学科建设的现实而言,事实上,在很多领域存在着传统主义倾向所产生的协调功能。据功能论学者的研究,公益及专业组织中普遍存在的传统的惯例体系,例如,以长者优势为基准的地位标准取向,大多数高等学府中相关教师任命、晋升资格中有所规定的特权(如重点学科的世袭特权),以及当前专业等级制度的特权许可等,都被称为“适应性结构”,“它的功能是缓和人们处在相互竞争的压力下而又不能实施详细的普遍主义鉴别时的结构张力。从这个角度看,这个系统服务于一种细致平衡。”
显然,如“世袭”、“等级”此类与割据状态相关的传统机制,似乎明显与现代社会主流的理性价值取向相违背,为什么对学术社团来说它们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享有长久以来对“大学理想”的研究提供的专业规律发挥功能的合理化论证。现代技术理性论者,再次证实其中“技术”是关键要素,专业技能本身就意味着等级制的固有特征。
上述缘由的说明,为大学之所以常常被世人称为一群“奇怪”的人和事物聚集在一起的场所提供某些角度的解释。尤其在世界一流知名学府,如牛津大学、耶鲁大学等都展现出传统主义倾向的显著特征。
正如英国诗人马修.阿诺德对牛津大学发出的著名赞美:我们年轻的野蛮人全在球场上游戏!然而她(牛津大学)沉浸在伤感中,从她的许多钟楼上喁喁道出中世纪最后的迷魂耳语。谁能够否认牛津以她不可名状的神韵,在不断召唤我们走近我们大家的目标,最完善的理想,简言之就是“美”。而“美”即是“真”的另一面。……敬爱的梦想家啊,你的心这样罗曼谛克,你这样慨慷献身于非属于我的事物和英雄,但从不下顾没有教养的庸人!失败了的事业、被放弃的信仰、不吃香的名声、难以置信的忠诚——都在你这里找到了家。……把牛津大学说成是“失败了的事业的家”,引起后人的引用和嘲笑。但这句话已成为名言,它实际上也反映了牛津大学的一个侧面:保守、怪僻、容忍、同情失败者。
当然对于大众化时代复杂多元的高等教育系统来说,率先走进社会生活的中心、积极投身于向地方经济服务、以及对市场需求适时作出灵活应变等都是新大学之富有生机的行为及价值观念。社会生活的多面性表明,传统主义倾向在不同类型、层次和承担不同功能的高等学府普遍有不同程度和重心的表现形式。如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表现为随市场需求变化的多变式;教学型大学则更多表现为应变式和升格式的某种结合;研究型大学则普遍呈现出对传统主义倾向较多兴趣和升格需求相结合的特征。
(三)专业驱动机制——优先政策的博弈对学术管理变革的方向产生决定性影响
1、优先政策的博弈及其功效
政府的优先政策和博弈两方面都为学术管理制度的重构提供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催生剂。而博弈的存在基本源于“资源稀缺”和“资源竞争”。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是一项最费钱的、最奢侈的公益事业之一,自古以来,大学机构获得国王和贵族的倾力资助,这说明大学具有的超越时代、超越物质的人类文化传承和管理的公益价值,至今仍然如此。尤其是经历当今高等教育民主化运动之后,大众化高等教育为多数人所共享,但是,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所需的经费和资源由此变成了天文数字。在一个资源有限和生产力有限的经济阶段,国家采取优先战略显得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占用资源多少对各类高等院校来说都意味着发展空间和机会的大小,国家的优先政策理所当然地充当了高等教育新型变革的驱动力,以及很大程度上决策着变革的方向。在这种形势下,为了争夺资源的优先权,各类院校勿庸置疑地被卷入优先政策的博弈之中。
如何对高校间展开的学生、教师、资金等方面的资源战进行引导,如何避免恶性竞争和过度混乱,如何实施双赢的博弈战略,如何在对局人之间协调矛盾、化解冲突达成互尊互惠的利好结局,以及如何运用优先政策的博弈催生和重构学术管理体系,是新时期对高等教育专业学界提出的挑战和应负之职责。
2、扶持和建设基础科学是提高科技创新力的有效途径
在当今科技创新的阵营除了高校还有几支相当活跃的力量,如国家科学院及其重点实验室、经济界及企业均开展的企业研发等,在这种形势下,我国高等院校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发挥高校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和特色,才能保持住原有的科技创新的优势水平。
经历数十年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热门专业、学科集聚了较多资源和优势,然而,有些作为冷门专业的基础学科,如某些科学原理学科和人文基础理论学科等。资源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因为创收相对较难,既使筹到课题经费其数量偏低和不足;或是因为专业过冷,招生不足导致资源短缺;或是本专业领域的资源过少导致人才和专业外流,本专业人才只能到其它专业、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去找资源做研究,纵然交叉学科的发展是当今科学发展的主潮流,但是并不等于说没有人做科学基础研究就可以了。
然而,基础学科在高等院校的实质发展中占据着牵一而动全局的关键地位。我们不惶论美国50年代布什博士的报告《科学:无止境的疆域》为美国基础科学的研究赢得的丰厚资助,至今美国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能力都在享受基础科学繁荣发展所带来的同样丰厚的回报。当前我国高校普遍深陷扩展与资金短缺的瓶颈,如有为数不少的大学,都要求学科点的教授们每年从自己的课题经费中分出不等的部分上交给学校作建设经费之用,一曰学校授予的学位是有含金量的,学校有困难当然由教授帮;二曰高校科技产业都在应用高校资源,学校有权分得利润的一部分。判定孰是孰非是没有必要的,关键问题在于各类学科、专业贫富不均,甚至发生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却不只是近两年的事情。自己的学校有了困难,教授们有了钱提供帮助或作出贡献都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有些专业和学科的确搞不到数额达标的经费,问题的根源已经浮出水面,即对待各门不同类的学科和专业,一刀切是不适宜的做法。
就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实践经验来说,对基础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实行保护性扶持政策,使其免受“自由竞争”的冲击,此类保护性政策在各个大学排行榜的指标权重上都有体现,很多国家的政府为此花了很多的钱,为的是本民族的振兴和科学的繁荣昌盛,实践已证明,这一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进而揭示出国家政府对基础研究和人文学科实行保护性扶持政策是与知识规律相符合、相适宜的重要战略。
(四)专业整合机制——专业主义是现代社会的一种信仰系统
“专业主义是一种整合,工作意义的源泉,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信仰系统。”鉴于伴随大规模高等教育系统而来的学术专业化运动,其遭遇了一种普遍的困境:即在一个复杂多样的系统中,如何创造一种在维护优质的精英教育的同时,对大众教育的关切与促进也在增长的运转机制,专业主义无疑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及适宜的学术行为原则。概括来讲,以对学术管理制度变革产生关键影响的角度,学术专业化运动具有内在的学术管理功能和特征,即学者社团意识之根。
从分化与整合功能角度,学术专业化具有适合大规模学术系统管理的特征
学术专业化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分散性、多样性和竞争性等特征,是构建多样化的竞争的学术系统的必要前题。分化的多样化系统提供了维持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并存的运行机制。多种类型、多种层次与多种等级划分的系统普遍被认为拥有能够为社会进步所需求的精英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保护的运行机制,因此,院校机构的分化在一个规模迅速扩张的时期,被各国高教系统当做缓解结构超负荷运行压力的有效工具。
毫无疑问,院校的分化加速了学术系统内部的劳动分工,此类分工被应用为帮助了解专业工作与官僚行政工作之间区分的主途径。专业化维护了学术活动赖以存在的专业规则,然而学术世界也因此成为多元分化的系统,许多或大或小的半自治的学术单位包括学科、专业计划、研究中心、系、研究所等彼此间具有较少的依赖性、较强的独立性及分散性,分化的系统内的各部分的横向结合呈现了典型的松散结合,同时亦对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提出挑战,即官僚行政体系能够方便控制一个垂直等级,擅长纵向管理,但是,官僚系统对具有较强自主性的并列部分的联结,却显现了失效和固有的缺陷。
就高等教育的现状而言,专业主义的吸引力就在于鉴于组织理论前沿成果,从分化与整合功能角度看,学术专业化运动具有适合大规模学术系统管理的基本特征:一是,始于近代,尤其二战后获得长足发展的学术专业化探索充实大学自治的内涵,并为这一传统增加现时代特征即多元目标,多样化组织形态,合理内涵、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大规模、多校园的巨型大学的管理复杂程度呈现较大增长,行政管理专业化影响与日俱增,使社团管理实际不可能不增加行政功能,由此产生的新发展面临的诸多新问题和新矛盾亦在人们意料之中;二是,学科分化和院校分化推动学术专业化的纵深发展,分权管理、民主化管理、甚至大学地方化运动在某种程度上鉴证着学术组织自治意识的增长,大规模的多校园系统管理亦前所未有的表现出对构建主动承担责任的自治型基层单位的需求。
除此之外,学术专业主义作为现代社会的信仰,以其不可替代的对文化与技术的整合功能,建构了独特的专业世界,及其相适应的一整套以专业规则和专业协调为主调的复合式权力协调体系,对防止专业规则被行政规则完全取代具有不可或缺的工作意义的价值。
长期以来,学术管理研究普遍沿用学术——行政二元构思的途径,使得学术规则和专业协调等具有著名特征的存在方式浮出水面,各种专家委员会和专业协会对保障学术规则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伯顿.克拉克教授所认为的“那些想用各种行政规则取代专业规则的做法将使学术职业趋于衰退;明智的专家意识到只有专业的概念和实践才是根深蒂固的。然后他们一起形成专业灵感与自律的条件。在国家、市场和学术专业化之间的位置,无论其如何分化,都保持着高等教育运行与进步所必需的基础。”
结语
本文试图以学者社团的固有特征和运行规律为核心和立足点,构思现代社会中学术制度和学术专业化得以培育、成长,形成自我校正自我发展的成熟专业组织的那些关键的基本要素,进而,笔者依据专业整合机制、专业自律机制、专业适应机制、以及专业驱动机制四个方面的归因论,概括提出上述四类生成条件:专业主义作为现代社会的信仰系统,以其特有的整合文化和技术的功能,为专业协调和专业规则提供社会可行性空间;学术职业则提供了人们从事学术事业所需要的专业情感与自律的源泉;传统主义倾向常常通过对“约定俗成”的传统和惯例体系进行合理化论证,从而在组织中发挥缓冲矛盾和焦虑情绪、以及缓和由竞争压力而来的结构张力的适应性功能;优先政策的博弈不仅为学术管理的适时变革提供驱动力,而且以“最有价值的知识”为引导的优先战略将对学术管理制度的变革方向产生决定性影响。
本文内容节选自张丽著《西方大学学术管理制度生成条件解析》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z5VdU6XQV3VYNdcNzJ6okeh-K3-bGJY1oMqPYUpxg9SR4DJ0tZgFgrrg3xBZ1p0-IBalx8L6wFMOtdoy8Htl0EMR_Ikf5XDTlJS4jXbgnsB-Bm3wKD6mCMqHffpL3KA_&uniplatform=NZKPT&flag=copy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