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回忆录(上)》讲到18世纪结束。下册接着讲随后的两个世纪,19世纪按国家排列,20世纪按文学流派排列,札记也相应分两部分。本文是第一部分,主要说19世纪。
回忆文学,仍然会涉及文学的总论。我赞成作者所说,文学是少数人了解自己的努力。“文学的最高意义和最低意义,都是人想了解自己。这仅仅是人的癖好不是什么崇高的事,是人的自觉、自识、自评。(p. 645)”“人为什么要认识自己呢?一,改善完美自己;二,靠自己映见宇宙;三,知道自己在世界上是孤独的,要找伴侣,找不到,唯一可靠的,还是自己。(p. 585)”“人类要自救,只有了解自己、认识他人,求知、好奇、审美,是必要的态度。艺术、人类,是意味着的关系,即本来艺术与人类没有关系,但人类如果要好,则与艺术可以有关系(p. 645)”。“个别人,极少数人,他要自尊、自救,他爱了艺术,艺术便超升了他,给他快乐幸福。(p. 645)”“自己耕耘,自己收获,自己培养自己,自己养兵千日用在一时。(p. 958)”因此,文学不必人人都读。而且在我看来,人与艺术的关系未必如此单向,也可能人爱了艺术,但变得更痛苦烦恼,毕竟“爱”是个有歧义的概念。从我个人的感受而言,文学不仅有助于了解自己,也有助于了解世界,或许作者认为后者不属于文学。“人性中最大的可能,是艺术。……看看种种可能,想想自己的‘可能’,就这样过了春夏秋冬,一个闲不住的闲人。(p. 992)”作者在“最后一课”中讲了三点,“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p. 1067)”
下册前4讲是英国文学。诗人群星璀璨,先有“湖畔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随后是更有影响的拜伦、雪莱、济慈,后面还有丁尼生、罗塞蒂兄妹、勃朗宁夫妇、哈代等。作者盛赞拜伦。“人类文化至今,最强音是拜伦:反对权威,崇尚自由,绝对个人自由。(p. 512)”“真挚磅礴的热情,独立不羁的性格,……自古以来,每个时代都以这样的性格最为可贵。(p. 512)”也分析了拜伦的思想谱系。“拜伦自称不读书,死后发现其藏书里满是注解,真是天纵英才。(p. 514)”“拜伦的精神家谱是西方的怀疑主义。这主义从古希腊一路下来,始终都用心用脑,但没有胆。(p. 516)”“拜伦的个人至上,纯粹的独立,纯粹的自由,其实就是尼采的超人意志。拜伦是本能的天性的反抗。一百多年过去后,可以说,拜伦是‘超人’的少年时期,是初出茅庐、跟着感觉走的超人。(p. 517)”我读过些拜伦的诗,觉得不是很契合。当然我没有读过最负盛名的几部叙事长诗,而且只读了译本,但译者查良铮可以算是最好的翻译家之一。或许以后再试试读原文的长篇叙事诗。此外,才注意到《花衣吹笛人》是勃朗宁的作品,虽然勃朗宁夫妻的爱情佳话脍炙人口。小说家也是名家辈出,司各特、奥斯丁、狄更斯、萨克雷、勃朗特三姐妹、乔治·艾略特、金斯莱兄弟、史蒂文斯、吉卜林、哈代、王尔德等。许多作品读过,有些还读过原文。有些看法挺有意思。狄更斯的小说结尾是英国式的“小团圆”“大家围着那张不大不小的圆桌,你看我,我看你,往事如烟,人生似梦,昔在,今在,永在。(p. 532)”这正是我所向往的有些肤浅甚至庸俗的快乐。对于我大学时代最喜欢小说之一《简爱》,作者认为“一是情操高尚,二是适合年轻人读,是爱情的好的教科书。(p. 534)”“西方就有这好处:有这样健康的爱情教科书。中国要么道德教训,要么淫书;要么帝王将相画,要么春宫图。(p. 535)”其实我觉得自己受益的还真不是对爱情的认识,那时候还没有成熟。《简爱》影响我的是那种掌控自身的理性、内敛但坚定的边界和保持尊严的谦卑。散文名家有德昆西、兰姆,批评家卡莱尔、罗斯金、阿诺德、沃尔特·佩特。还有历史学家麦考利和科学家托马斯·赫胥黎。作者引文真是“一花一世界”。如说兰姆,“‘童年的朋友,像童年的衣服,长大就穿不上了。’好啊!一句话,头脑、心肠、才能,都有了。(p. 549)”
随后5讲是法国文学,“百年中,法国文坛非常热闹。小说丰富得满出来,诗都是第一流的。……法国的光荣是在十九世纪。以后不再了。(p. 606)”我对最后一句多少有些异议。除最先出场的斯塔尔夫人和夏多布里昂外,小说家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雨果、巴尔扎克、司汤达、梅里美、福楼拜、乔治·桑、左拉、都德、莫泊桑、法朗士、布尔热、洛蒂。主要诗人有拉马丁、雨果、维尼、缪塞、波德莱尔、保罗·魏尔伦、兰波、马拉美。还有戏剧家大仲马、雨果、小仲马、梅特林克等和评论家维尔曼、尼撒、圣伯夫、丹纳、勒南。法国这5讲论人无数。很遗憾,作者对罗兰评价不高。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与前面提到的《马丁·伊登》和《简·爱》是我大学期间最喜欢的3部欧美小说。作者还谈了他个人的经历。“罗兰、卡莱尔对我的不良影响(不是他们不良,是于我不良),是因为他们一上来就给我一个大的自觉,一个太高的调门。(p. 552)”“伟大崇高的灵智境界,进去容易,出来很难。一进去,年轻人很容易把自己架空。艺术家不能这样凭着英雄气息成长的。(p. 552)”“人要从凡人做起,也要学会做观众。(p. 552)”“起点高,而不退到观众席,老在台上演戏,那糟糕极了。(p. 552)”作者又说罗兰,“无疑是个热心正派的绅士,我少时受他的影响,如果今天还受他影响,我一事无成。一,罗兰将艺术、艺术家极度概念化。二,他的道德力量是极度迂腐的。(p. 746)”“罗兰的所谓轰轰烈烈,其实就是婆婆妈妈。理想主义,其实是一种伤感情调。法兰西忘掉了《约翰·克里斯朵夫》。罗兰的理想主义,是英雄主义。……但罗兰的英雄主义是迂腐的、无用的。(p. 746)”我或许难以完全认同作者的看法,那种英雄主义即使迂腐无用,仍不失为种健康的内在精神底色。
德国有1.5讲,而俄国文学2.5讲。毕竟德国文学在18世纪已经出现过高峰,歌德和席勒,而且到19世纪俄国文学才名家迭出。“十九世纪德国文学不能和法国比。……原因是拿破仑打到德国,德国即俯首听命,战败国心态。老回想中世纪的光荣,当时德国建造了宏丽的教堂。(p. 612)”中世纪德国不仅有大教堂,还有神圣罗马帝国。“德国人非常爱国,自尊。德国浪漫主义的精神所在,就是慕古和爱国。(p. 612)”德国文学主要讲海涅,“浪漫主义的儿子,既充满梦想,也面对现实。……交织的是爱美之心和同情心。(p. 616)”他与德国主流思想似乎也不合拍,“海涅是犹太人,无祖国。他是世界主义者,而德国人当时国家至上。他心仪法国气质,又佩服拿破仑。(p. 618)”因此“左派嫌他不革命,右派嫌他不够艺术。(p. 618)”其他作家成就相对有限,或者并非文学如叔本华和瓦格纳。“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精髓,都在音乐中,德国骄傲的是音乐。(p. 615)”
俄文文学在19世纪异峰突起。普希金、莱蒙托夫、克雷洛夫、果戈里、冈察洛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托尔斯泰、涅克拉索夫、奥斯特洛夫斯基、高尔基、契诃夫、柯罗连科等耳熟能详的名家,还有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批评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由于文学之外的原因,俄罗斯文学的翻译和传播比其它国家文学更深入广泛,我自己未能免俗,年轻时读过不少。总体上我个人不是特别欣赏俄罗斯文学,作者盛赞的所谓现实主义三大家中,陀思妥耶夫斯欣赏不了,托尔斯泰或许伟大但不喜欢,只喜欢屠格涅夫。“艺术家贵在自觉。曹雪芹是半自觉的,哈代、陀氏是恰如其分地自觉;普鲁斯特、乔伊斯,太过自觉了。(p. 543)”以后有空或许读读前两位大家作品的英译本试试。有意思的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多余的人”作品书中都提到了。“写《欧根·奥涅金》时,普希金的制高点是超逸的了。(p. 634)”《当代英雄》书名是反讽。“主角名皮恰林就是莱蒙托夫自己,或者说,是作者心灵的投影。……奥涅金是世俗的,皮恰林是艺术的。(p. 637)”“《奥勃洛莫夫》,哄传一时,写出一个典型:人不坏,甚而很好,可以一味的懒,有思想,没行动,连女人、爱情也刺激不了他,只想躺在沙发上。(p. 640)”关于《罗亭》“凡好思想、善词令、脱离实际、缺乏毅力者,都叫做‘罗亭’。(p. 645)”契诃夫也是我能欣赏的俄国作家,其为人与我读他短篇小说的想象差不多,“契诃夫作为一个人,非常有意思。谦和、文静、克制、优雅,通达人情。……始终方寸不乱。(p. 656)”“契诃夫不是一个思想家。他知道俄国是不幸的,常在忧伤中,他对未来,一片茫然。如果问他,他大概说:‘总会好起来吧。’那潜台词是:‘否则怎么办你。’(p. 657)”高尔基就看不出“他善于理解人,善于爱人。最好的作品,是对文学长辈与同时代人的回忆,读了,也能理解他,爱他。(p. 658)”或许作者喜欢高尔基,甚至说“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至今应该是青少年的教科书。(p.658)”。人之病在列教科书。其实该书最有信息的是提到些“反动”的作家,安德烈耶夫、索洛古布、阿尔齐巴舍夫、萨温科夫、梅列日科夫斯基夫妇等。据作者说,“俄国文学的同情心,特别大。(p. 684)” “‘同情心’在中国人心中分量很重,其实就是人道主义,是仁慈、慈悲,分量很重的。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同情心。人要靠人爱,此外没有希望。(p. 684)”
接着4讲仍是19世纪欧美文学,波兰丹麦1讲,挪威瑞典1讲,爱尔兰1讲,美国1讲。波兰文学兴于19世纪,始祖是密茨凯维奇,代表作只是听说过,没有看过。还有不曾听说过的斯沃瓦茨基、克拉辛斯基,以及《你往何处去》的作者显克维奇。丹麦其他诗人都没有听说过,安徒生一枝独秀。其童话“两个来源:其一,古老传说,他改编。其二,全凭想象。他最高的本领,是用小孩子的眼睛看世界。(p. 672)”批评家勃兰兑斯听说过,“大人物。经历弥漫,观察精密,力量沉重。中国没有这样的人。(p. 674)”“他真的是一代宗师—中国既没有一代,也没有宗师。(p. 675)”挪威文学独立于19世纪,代表性人物易卜生。“易卜生的出现,带来挪威文学的黄金时代。他是一个半世纪以来最伟大的戏剧家。(p. 679)”瑞典文学主要讲斯特林堡,“是个精力充沛、性情乖僻的人。(p. 685)”“是个悲观主义者。他总要证明:那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得不到的东西,人是制造痛苦的工匠。(p. 686)”“退远了看,易卜生和斯特林堡都是超人哲学。(p. 686)”。爱尔兰有自己的神话系统,凯尔特神话,书中也有非常简要的介绍。这讲主要说叶慈,不过生平事迹说得很简单,“年少才气横溢,中年韬光养晦,晚年大放光明,长寿,影响广泛。(p. 691)”作品分析也很少,只是概括其中的哲学、政治方面的思想,作者趁机谈自己的相应看法,我只能说,无法恭维。
作者虽然移民美国,但还是觉得美国没有文化。“以一个少年人看美国文化,说明美国没有文化。(p. 710)”我个人觉得只用一章似乎有些低估了美国文学,而且这一章似乎没有特别独到的见解,至少我没有读出来。美国文学发轫于19世纪,小说家有欧文、库珀、霍桑、爱伦·坡、斯托、马克·吐温、豪威尔斯、亨利·詹姆斯、梅尔维尔、伦敦。对于我大学时代最喜欢小说之一《马丁·伊登》只是与《海狼》和《野性的呼唤》一起说,“好啊,伟大。(p. 713)”当作者似乎更喜欢后两者。诗人有佛瑞诺、布莱恩特、爱伦·坡、朗费罗、洛威尔、惠特曼。“我认为惠特曼真的称得上是自然的儿子。……《诗经》,自然的,唐诗宋词,不自然了。(p. 714)”我个人有些欣赏不了惠特曼。随笔作家有爱默生、梭罗,两位的作品我都很喜欢。美国这讲面面俱到浮光掠影,与境内常见的文学史差别不大。作者对美国主流思想的哲学基础实用主义挺反感。“这种哲学是没有远见的庸人哲学。(p. 695)”“什么是实用主义?认为真理是相对的,随时代而变。见效,是真理,不见效,非真理。总之,要为我所用。我,第一性;真理,第二性。推论下去,是没有真理。真理,被架空了。(p. 695)”“真理是相对的,变动的,凡适合时代环境者,即真理。(p. 791)”“美国建国方针、生活形态,全是实用主义立足点,世界也都在美国这个强大的翅膀下。(p. 791)”真理要与时俱进,听起来也不无道理。 “单从理论上不失为一种见解。在实际效果上讲,美国因此大富大强,可是世界却在坏下去。(p. 695)”最后一句总体上可能符合事实,但两者的因果关系是什么?因为美国富强,所以世界坏下去;还是,虽然美国富强,世界仍是坏下去。不论哪种,特别是后者,是不是说明实用主义的有效性?作者认为,“实用主义其实取消了真理,是平民哲学、商人哲学、市侩哲学。(p. 792)”在我看来,这种作者这种判断,是基于大陆传统的对实用主义的认识与作者文人情趣的偏好。我个人理解甚至认同偏好,但不赞成作者的判断。
19世纪的文学结束在东方,随后2讲分别是中国和日本文学。19世纪不是华夏文学辉煌的年代,曹雪芹代表的高峰在18世纪,西风东渐在世交之际。书中列举了戏剧、小说、诗词、古文的当时名家,多数没有听说过。从剧情上看,历史剧硬写不符合历史的欢快结局,算是开“神剧”传统。“希腊悲剧是勇者的文学,中国这些东西是弱智的文学。大抵都是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空想,以虚构快人心,补偿历史的缺憾遗恨。以这种观点创作,决定了写不好的,近乎儿戏,反历史,反悲剧,使人更加软弱污浊。(p. 721)”从形式上看,昆曲、京剧都始于19世纪。小说有写海外奇遇的《镜花缘》,写女侠爱书生的《儿女英雄传》,写上海妓女的《海上花列传》等,后者张爱玲特别喜欢,翻译成普通话。更有至今仍流传的公案小说《三侠五义》《施公案》等。作者对19世纪华夏文学评价不高,“中国近代文学:琳琅满目,一篇荒凉。把俄国和中国比较,中国在世界之外。(p. 663)”“中国,和世界不同步。中国不会浪漫、唯美,给唐宋人浪漫、唯美去了。(p.663)”很遗憾世界文学传入时,华夏文学已过盛时。“假如唐宋之后,中国直接进入十九世纪,接受世界文学影响—那可精彩啦!(p. 687)”
顺便一提,作者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颇不满意。一方面,华夏文学的高明之处没有被西方理解。“所谓东方,中国才是代表,补给西方,正是对的,因为西方最缺的就是中国的东西:含蓄,以弱胜强。东方西方要是真的相通,文明才开始。可是要唤醒东方,中国,非得西方来理解。要讲清楚,我讲的中国,是指嵇康他们。(p. 613)”“中国从未被西方了解过。太可怜,太神秘。中国,不可能被西方汉学家来了解,还得我们自己来—用他们听得懂的话,告诉他们不懂的事。(p. 613)”后者其实也是科学研究的要求,用同行听得懂的话,告诉他们不懂的事。知易行难!另一方面,华夏学习西方也仅得皮毛。“中国是隔一阵子总要举出一人出来叫嚣,其实谁也没学会。西风东渐,确有其事,无论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从民国初年开始,大大地刮过西风,但刮不出成果来。原因很多,概括地说:西风一到中国,就变成东风……中国的集体潜意识就是这样的,奴性的理想主义。总要找一个依靠。真正的思想家完全独立,超党派,中国没有。(p. 627)”特别是“少有一种中国的新译本超过老译本。中国有些新译家和新诗人一样,写封信,写个便条,别字连篇,文句不通,却在翻译世界名著。(p. 612)”
日本文学部分不限于19世纪,甚至没有太提19世纪。说明开始于17世纪江户时代文艺重新兴旺,特别是俳句,“写景,要闲,要寂,要淡。(p. 733)”有些俳句我挺喜欢。如 “青蛙,跳进古池的声音(p. 733)”,“带着斗笠,穿着草鞋,不知年之暮(p. 734)”。还有小说戏剧等。明治维新后文学再度兴盛,但已经是19世纪后半叶,走向20世纪了。历史社会背景谈得多,具体作品说得少。
作者仍然是强烈地推崇天才,“文学史、美术史,不过是天才的传记。(p. 679)”事实上作者在行文中对他所谓天才有更具体的描述,也许与通常的想象并非完全相同。首先,天才也有成长过程,可能大器晚成。“任何天才免不了模仿期,而天才的特性,又是不顾死活要找自己的风格。(p. 630)”“最高一层天才,是早熟而晚成—不早熟,不是天才,但天才一定要晚成才好。(p. 692)”其次,天才也受到他人影响,或者说更容易受到正面影响。“唯有天才才能接受影响(只有健全的胃口才能消化影响)。敦煌、云冈,受到多少外来文化的影响!(p. 687)”“艺术家是敏于受影响的。……受了影响而卓然独立的,是天才。(p. 688)”当然“能创造影响的,是一个天才,能接受影响的,也是一个天才。‘影响’是天才之间的事。(p. 736)”“敏于受影响,烈于展个性,是谓风格。(p. 630)”其三,天才的特征还有不断出走。“天才的第一特征,就是逃。天才是脆弱的,易受攻击的,为了天才成熟,只有逃。……逃是以退为进,大天才的标志都是逃。(p. 838)”“天才号码大了,要走出去。(p. 679)”“艺术家都有两个本能:脱离家庭,到大都市—其实有两面:离家而不入都市,枉然;入都市而仍有家庭,枉然。(p. 574)”其实不是天才,必要时也不妨逃。就像我自己,从东北逃到华东,又从华东逃到华南,逃着逃着,路就宽了。最后,天才的具体风格只是简洁,大道至简。“简洁是大天才的特征(在希腊,是典范)。(p. 632)”“作文,第一就要简练。简练就是准确,就是达意。(p. 632)”
在天才之外,作者还提出了“英雄”、“伟人”和“智者”。拜伦和歌德分别代表“英雄”和“伟人”。“英雄和伟人是不同的。……嵇康是英雄,孔子是伟人。(p. 513)”“歌德是伟人,四平八稳的—伟人是庸人的最高体现。而拜伦是英雄,英雄必有一面特别超凡,始终不太平的。英雄其实是捣蛋鬼,皮大王,捣的蛋越大,扯的皮越韧,愈发光辉灿烂。(p. 513)”“伟人能够欣赏英雄,但英雄未必瞧得起伟人。(p. 516)”从我个人阅读偏好看,无疑更倾向于欣赏伟人。在我看来,歌德的《浮士德》远非拜伦的作品可以比肩,同样我宁可读《论语》而不是嵇康的诗。此外,英雄不是暴徒。“法西斯不是超人哲学,是反文化的,要毁灭世界。恺撒、拿破仑是英雄,希特勒、墨索里尼是暴徒。对英雄,可以成败论得失,也可以不论成败与得失,对于暴徒,无话可说,打倒,消灭,根治。(p. 870)”我个人其实更向往智者的境界。“智者,是对一切都发生惊奇的人。(p. 688)”惊奇之后便有思考。“做一个人,做一个艺术家,要不停地思考,这样才会高超,高明,高贵。思想,软绵绵的,可以和宇宙对抗。(p. 957)”思考之后有知识。“知识,学问,使人通达,使人平静。也有人得点知识,张牙舞爪,日夜不得安宁。(p. 971)”智者不同于博学者。如老子云“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作者认为,“有才者,贪博,其实不如精。博而不精,很可笑的,这也可以用在爱情上。(p. 683)”好在“博学虽然可耻,但使人心宽。心宽而不体胖,希望大家尽量博学吧。(p. 596)”在我看来,博而不精,其实是能力所限,博比精容易。很多事情其实都如此,初看是选择,其实并没有选择的余地。后来作者还认为智者对兴趣范围的扩大能训练潜意识。“放纵你的好奇的行文,享受官能之乐。对一切要抱着豁达大度,对世界万物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都有兴趣,但别迷恋。一句话:明哲而痴心。再一句话:痴心而保持明哲。(p. 814)”
作者不仅谈文学,也谈人生。“人生和艺术,要捏得拢,要分得开。能捏拢、分开,人生、艺术,两者就成熟了。(p. 565)”成熟是个过程,伴随着生理变化的自然成长。“一个人要成熟、成长、成功,其过程应该是不自觉、半自觉、自觉这样一个自然的过程。(p. 552)”艺术在人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生活大节,交朋友,认老师,与人发生性关系,生孩子,出国,都要拿艺术来要求,要才气横溢。(p. 565)”因此两者不能绝对分开。“一个文学家,人生看透了,艺术成熟了,还有什么为人生为艺术?都是人生,都是艺术。(p. 546)”在当代历史中,“人生”与“艺术”这个问题其实还有特殊性。“回到‘为人生,为艺术’,这个问题极可笑。中国的所谓反‘为艺术而艺术’,主‘为人生而艺术’,是既没有‘为艺术’,也没有‘为人生’—是政治挂帅,为一个人,为独裁。‘为人生’、‘为艺术’,两派都关进集中营,相见了,才叹道,‘我们都太忠厚了。’(p. 655)”作者还说,“通俗小说最好在三十岁前读,而且一气读完。书中结构很简单: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有恩报恩,有仇报仇,……作为一个有心性的男子,人生的快乐无非是有恩报恩,有仇报仇。人生不得此痛快,小说中痛快痛快。(p. 564)”我觉得有些道理,虽然我自己通读全部金庸是在35岁前,在40岁前读了大部分古龙。此外,“年青人无私无畏,其实私得厉害、畏得厉害,只有那点东西,拿掉就没有了。年青人谈人生,谈世界,其实说的是自己。(p. 571)”显得无私无畏,其实只是不知道天高地厚。“老年人的仁慈是看清了种种的天真。……仁慈是对自己的放松,但对世事不放松。(p. 518)”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我要再想想。前面说到“天才”,在生活中也有所体现。“健康、灵活、明智、健美,善于保护自己,留后路,这才是生活中用天才。(p. 547)”“要自己会料理自己。思想家,第一不要疯。艺术家,第一不要倒下去。(p. 548)”作者自己,在49年时,“决定退出文艺界,去搞工艺美术,不太积极,也不太落后,尽量随大流,保全自己—我看俄国那批人下场,太悲惨。(p. 835)”
与上册类似,作者继续阐发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我归结为:自立,自尊,自信。你不能自立,就无法自尊。不能自立自尊,何谈自信?(p. 860)”“个人主义是从人的自证(希腊),人的觉醒(意大利),人与人的存在关系(法国),然后才在世界范围內发展成个人主义(以英、法、德为基地)。个人主义不介入利己利人的论题,是个自尊自强的修炼—但不必说出来。(p. 519)”“唯能独善,才能济世。把个人的能量发挥到极点,就叫做个人主义。(p. 518)”我大学时最喜欢的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简·爱》《马丁·伊登》,都是of the individualists, by the individualists, for the individualists。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6: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