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良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iaoliang

博文

独醒与半醒(江豚诗话之五)

已有 1316 次阅读 2023-8-14 06:46 |个人分类:鲸类动物保护|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作者:周易勇(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首先引用张晓良先生的一段博文:“邓廷桢嘉庆二十五年(1820)任湖北按察使,道光元年(1821)升江西布政使。他坐船沿长江从湖北去江西赴任途中,作诗《守风樊口》:江豚吹浪过前湾,细草平沙曲曲环。暮雨帆樯樊口渡,春云楼阁武昌山。蓬茅历落沿溪少,笭箵低昂尽日闲。好向槎头收缩项,半醒相对醉颜殷。一首诗同时写了江豚和武昌鱼。槎头鳊、缩项鳊,皆指武昌鱼、团头鲂。邓廷桢后升任两广总督、闽浙总督,与林则徐协力查禁鸦片。”

江豚和团头鲂均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重点研究对象,二者竟于200年前集合在先贤笔下!作为一个研究所的退休人员,读后颇觉神奇和兴奋,且带有几分自豪。

诗言志。在我的想象中,邓廷桢的诗风当如大江东去,如此方能与其品格、襟抱和作为相匹配。然而,对于这种揣测或期待来说,初读的感想却大异其趣。具体而言,诗通天皆景,除作者外似乎空无一人,情境和心境亦以闲适为主,如“细草平沙曲曲环”,还“尽日闲”也。掩卷沉思,不免有所失望,但总不甘心,故觅诗眼而品读再三。诗末的“醒”和“醉”最终提醒了我,联想到屈原的名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其对话者乃一渔父。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值得注意的是,邓廷桢诗颈联中的“笭箵”是渔具的总称,亦指贮鱼的竹笼。此外,诗末与之“相对”的力主“餔其糟而歠其醨”的“醉颜”或因团头鲂而在脑海浮现,或正与邓廷桢一起把酒又食武昌鱼,其言也切切,其情也殷殷。莫非这是近代的三闾大夫与渔父的又一番对话,且用出自团头鲂俗名的身体语言?收缩还是进取?醒还是醉?这是个问题。

显然,上述解读未免牵强,需要收缩。于是,上溯到颈联中的“蓬茅历落沿溪少”,再退至颔联中的“春云”。蓦地,二者导出了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同为政治家兼诗人,同处于赴任的途中,同在春天,同咏沿岸的“蓬茅”,然一“绿”一“少”焉。如果说“绿”烘托出退的情绪和愿望,那“少”自然表达了进的意志与决心。邓廷桢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一定想到了王安石的名作,否则不会有如此多的巧合。有了这条侧证,邓廷桢自觉的醒者形象逐渐清晰。以屈原为榜样,众人皆醉我独醒。但出于自谦,特谓之“半醒”。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这个意义上讲,“半醒”者即为鲁迅先生所说的“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或“不幸的少数者”。“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是的,希望是不能抹杀的。他们为“毁坏这铁屋”而呐喊,而燃烧,而奔走呼号。从“细草平沙”下的死水微澜,到推动“笭箵低昂”的湍流,直至江豚吹起的大波,最终化作虎门的烟云,至今仍在历史的上空缭绕。 

挣脱牢笠的径渡(江豚诗话之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1314207.html

莫非是奸雄?(江豚诗话之二)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1316311.html

莫非是英雄?(江豚诗话之三)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08326-1316529.html

在文学与科学之间(江豚诗话之四)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08326-131924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1398936.html

上一篇:酒干己遇拜风豚(古今诗词咏江豚续四百二十六)
下一篇:清代女诗人高景芳满江红咏江豚
收藏 IP: 220.163.53.*| 热度|

12 郑永军 孙颉 刘炜 宁利中 刘钢 杨正瓴 孔令国 郭战胜 李学宽 尤明庆 贾玉玺 韩玉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07: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