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车上的博导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x45 狂犬病、流感、结核病和人类遗传学科普园地。 提供根治 “狂犬病恐惧症” 的灵丹妙药。 奉献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的锦囊妙计。

博文

狂犬病疫苗引发的免疫反应:关键数据

已有 5552 次阅读 2021-3-3 09:31 |个人分类:狂犬病防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狂犬病疫苗引发的免疫反应:关键数据

狂犬病疫苗在早期采用动物神经组织生产,此类疫苗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改进。中国从40年前就停止使用采用神经组织生产的人用狂犬病疫苗,而改用细胞培养疫苗(cell culture vaccinesCCV)。

世界上多个实验室都曾对狂犬病的细胞培养疫苗(CCV的抗体应答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的关键发现可以概括如下

1. 对狂犬病疫苗最重要的免疫反应是针对病毒包膜G蛋白产生的相关抗体。抗体通常是通过中和反应来测量的,例如快速荧光抑制抑制试验(简称RFFIT中和反应试验中采用适当的病毒是重要的,因为使用与疫苗株同源的病毒可能比异源病毒得到高约30%的滴度。

2. 一般来说,IgM抗体在第一次接种疫苗4天出现,IgG抗体在第714天后出现。

3. 接种疫苗14内就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反应,但对于暴露前疫苗接种,在2130天或之后至少加强1似乎是必须的,以达到高而持久的滴度。

4. CCV2128天内接种可诱导100%的健康人产生抗体,并可作为暴露前接种方案。

5. 对于肌肉内接种疫苗,暴露后使用的主要方案是健康两周内4疫苗。

6. 使用多个部位(2 ~ 4个或更多)皮内接种方案,在第0天至第30天之间共接种4 ~ 5,也能诱导足够的抗体反应,并且使用的疫苗剂量要少得多,这个方案具有经济优势。

7. 接种CCV后抗体滴度通常大于10 IU/mL,显著高于接种神经组织疫苗的人所能获得的抗体滴度。在健康人体内,疫苗诱导的抗体水平几乎总超过0.5 IU/mL,这一水平被用作疫苗接种后成功免疫应答的基准。

8. 鉴于迄今总是能在接种疫苗后观察到理想免疫反应,在常规暴露前或暴露后用CCV进行免疫接种后,没有必要检查VNA(病毒中和抗体滴度,除非接种者患有免疫抑制方面的疾病,或在服用氯喹(抗疟药)的情况下进行了皮内疫苗接种,或接种程序发生了与标准建议显著偏差。HIV(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在发病后特别是在发病晚期可能对狂犬疫苗反应不佳应进行血清学监测

9. 年龄影响抗体反应的一个因素,因为超过50岁的人的反应可能不如年轻人好,但所有人都应该发生血清

10. 细胞免疫狂犬病的常规预防中所起作用尚不明确。虽然可观察到接种疫苗后辅助T细胞人白细胞抗原(HLA)限制性细胞毒性T细胞生了细胞反应,但缺乏后者的有功能直接证据,而体液免疫反应的产物VNA则是反复充分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11. 某些宿主应答基因是重要的,属于HLA(人白细胞抗原B7DR2组的疫苗接种者表现出早期和较高的抗体应答,而属于HLA DR3的接种者的应答较晚且水平较低。

12. 狂犬病毒G蛋白HIV糖蛋白gp120之间存在明显的尼古丁受体结合序(motif的分子相似性,这可能在一些狂犬病疫苗接种者体内诱导产生抗HIV抗体。据报道,在注射狂犬病疫苗后,HIV抗体测试出现假阳性的病例曾有报导,但这种现象似乎相当罕见。

13. 疫苗的人中,33%的人达到血清转化VNA滴度大于0.5 IU/mL,而接33以上疫苗的人中,100%的人VNA滴度大于0.5 IU/mL

14. 一项初步研究表明,疫苗接种可引起一系列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反应,但未发现在肌肉内接种和皮内接种者中存在差别

15. 现代的CCV已被证明可以预防所有已知的狂犬病毒,但在非洲和亚洲,CCV与蝙蝠宿主相关的其他丽沙病毒的交叉反应理想情况相差很大,对其中少数丽沙病毒种类无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Charles E. Rupprecht et al.Rabies VaccinesIn Vaccines (Plotkin)7th edition. Philadelphia, PA : Elsevier, [201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1274743.html

上一篇:Vero细胞:疫苗生产中最高产、最安全、应用最广的细胞
下一篇:以腺病毒为载体的新冠病毒疫苗:只需打一针
收藏 IP: 72.199.18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