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圕缘一线牵,薪火永相传——纪念圕人堂建群6周年

已有 1676 次阅读 2020-5-13 10:50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圕人堂, 图书馆学, 情报学, 图书馆

圕缘一线牵,薪火永相传

——纪念圕人堂建群6周年

     图谋


    2020年5月10日为圕人堂建群6周年。圕人堂服务体系为一体两翼,以圕人堂QQ群为体,以“科学网图谋博客圕人堂专题”及“圕人堂微信公众号”为两翼。“一体两翼”的载体是《圕人堂周讯》,已发布周讯313期。2020年5月8日14:00,群成员达2729人(活跃成员374人,占13.7%)。圕人堂微信公众号总用户数为3291人。 

    有一种基因叫理想,有一种理想叫圕人堂。我的“理想”来源有许多,这与我自1999年进入高校图书馆工作以来的所见所闻所想相关。择要述之有3条:其一是张厚生先生对我的影响,包括身前身后。我赞同张先生的学术理念:“跳出图书馆的圈子,借助于公共媒体宣传书苑,向公众推广图书馆和图书利用的方法和知识。我们的社会和民族不仅需要大批科技精英,更需要能够进行信息分析、组织和检索,帮助与支持教学科研,从事知识培养的图书馆学家和图书馆实务工作者,有了他们,文化才得以传承,科技的进步才得以建立在厚实的信息资源的土壤里。”其二是网络交流对我的影响,尤其是“图林”网络交流。其三是“高产作者”对我产生的影响。“高产作者”这个标签贴在我身上,对于我来讲,学术贡献及社会贡献即使有也极其有限,具有实际意义的或许为个人经历形成的个人财富。写作、投稿乃至赠书等环节的诸多人和事,均对我有不同程度影响。心动不如行动。于是,2014年5月10日,圕人堂QQ群创立。建群目的为创建者试图推动做点有益图书馆界的事,比如3个促进:促进“两大阵营”(来自图书馆一线实际工作单位的、来自教学科研单位的)的科研合作,形成更具生命力的科研成果,互利互惠;促进与专业期刊的合作,专业期刊“积极参与与配合”,乃至“引领”,意义重大;促进与《图书馆报》等媒体的合作,让更多图书馆人看《图书馆报》。“圕人”指图书馆及图书馆学相关人员。它包括图书馆员、图书情报专业教师和学生、图书馆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主管部门、相关资源商、硬件商、平面媒体等等)。这样的“拓展”并非毫无边界,是基于图书馆事业的现状所做的“调适”。

    圕人堂实际有纪念杜定友先生的用意。依据程焕文先生《杜定友文集》序:“杜定友,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先驱和卓越奠基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图书馆学家,祖籍广东南海西樵大果村,1898年1月7日(清光绪23年12月15日)诞生于上海四马路(今福州路)美昌照相店,1967年3月13日逝世于广州中山医学院附属医院(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享年70岁。”“1924年,杜定友创造‘圕’新字代替笔画繁多书写不便之图书馆三字。圕为多音节字,读音为tú shū guǎn(图书馆),后《现代汉语词典》将它看成俗字予以收录,《汉语大词典》将它作为多音字收录。如今网络工具书《汉典》亦收录有圕一字,意义为图书馆三字的缩写,读作tuān。今人在书写圕字时,常将 ‘囗’中的‘書’写成简体的‘书’。”

     钱亚新为纪念与传承杜定友,做了不少事情;张厚生为纪念与传承钱亚新,做了很多工作;张厚生先生(1943-2008)逝世后这些年,围绕纪念与传承,也在积极做一些努力。程焕文《论图书馆人才的特征——关于“图书馆四代人”的探讨》(广东图书馆学刊,1988年第3期)对“图书馆人才”进行了定义,“所谓图书馆人才,就是指那些在图书馆活动中,具有一定专业知识、较高的图书馆工作技能和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图书馆学术的发展或图书馆事业的进步作出较大贡献的人。”,述及“图书馆四代人”及其特征,杜定友先生属于“开创与奠基的第一代”,钱亚新先生属于“承上启下的第二代”,彭斐章先生、谢灼华先生属于“开拓与中坚的第三代”,张厚生先生属于“探索与发展的第四代”。张厚生先生与钱亚新先生之间,可以说是忘年交亦师亦友过从甚密,杜定友先生是钱亚新先生的老师;张厚生先生是彭斐章先生、谢灼华先生的学生。我国首届图情硕士研究生有4位。他们是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目录学专业张厚生(学号78001),乔好勤(78002),倪晓建(78003),惠世荣(78004)。导师为均为彭斐章、谢灼华。他们于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其中乔好勤、张厚生均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分别为1962级,1963级。惠世荣1966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倪晓建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我勉强算是张厚生先生的学生,承蒙张先生关爱与提携,我报考的是张先生的研究生,结果两年均因英语未过线,调剂到南京农业大学刘磊先生门下。刘磊先生是彭斐章先生的博士弟子(1995级,博士论文为:刘磊. 社会科学情报需求与系统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1998.)。我在南京农业大学读书三年(2005-2008)时光里,与张厚生先生的交流与陪伴较多,尤其是在2006年被查出病情后与病魔抗争的两年时光里。张先生及师母高红梅老师视我和苏小波博士同自己的晚辈一般。苏小波博士报考硕士研究生时,算是由我推介给张先生的,苏小波是张先生的“关门弟子”。苏小波深受张厚生先生赏识。我心目中的苏小波——与人为善,积极进取,心宽体胖,重情重谊。张厚生先生2006年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期间出现不适,回南京之后确诊罹患癌症,苏博士在张先生与病魔抗争的日子,做了大量工作,很贴心,也很暖心。张先生于2008年8月8日仙归,之后数年,苏小波博士为张先生的纪念与传承做了许多工作,比如扫描张老师留下的大量照片(不少照片具有史料价值)、为张先生纪念文集约稿等。更为可贵的是,年年有去为张先生扫墓。做博士生时期,是与张先生夫人及其儿子一家同去,参加工作后是自个去。高师母同我讲到这点时,感动得流泪了,说这小孩太有心了!不幸的是,天妒英才,苏小波博士2016年1月30日早逝(年仅32岁),令人心痛。

    南开大学柯平教授多次鼓励我,让我为纪念张老师继续做些工作。2019年12月承蒙南京大学叶继元先生邀请,有幸参加了“首届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遇到柯平教授,又专门提及此事并给了进一步意见和建议,次日,我到师母高老师家,将信息传递给高老师及其儿子一家。高老师对我说:“谢谢你,一直在为张老师奔波忙禄,今天听你说还可以为他再做点事,很高兴,需要我做什么尽管讲……谢谢你们一直以来关心我,你们现在能为张老师再做点事,他在天之灵定感激你们,谢谢啦!”我说:“我做点微不足道的工作,是应该做的。也可以说是向张老师学习与致敬!”从去年12月到高老师家至今,已有半年,这半年时间,围绕纪念与传承张老师,我已经在做一些前期准备。近期完成《钱亚新与湖南大学图书馆——纪念钱亚新先生逝世30周年》的写作。我手头上关于钱亚新先生的一些资料,实际上是从张先生那获得的。我做的或许也算是张先生想做确没来得及做的事。

    张厚生先生在《钱亚新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编后记中如是说:“钱亚新先生被誉为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图书馆学界的一代宗师。他热爱图书馆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甘于清苦的奉献精神,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图书馆事业,致力于图书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致力于图书馆学目录学研究,给学术宝库留下了丰厚的著作成果,受学术界所推崇,为后学所景仰和跟进。”张厚生先生之“景仰和跟进”,有口皆碑。张厚生先生一生致力于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学、目录学学术研究,硕果累累,成绩卓著。他对图书馆事业高度热爱,对图书馆工作满腔热情,并在实践中,孜孜不倦地学习,精益求精地做好工作,并且积极地进行研究与探讨。他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教育的贡献是永存的,他的敬业精神和高尚品德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综观张厚生教授的学术研究,一生都非常重视历史的研方法。他的学术生涯,以研究‘鲁迅与书目工作’为始,从历史角度,运用史料,分析了鲁迅对目录学、书目工作的精辟论述大量实践工作,充分揭示了书目工作的实用性特征,……他在究郑振铎、钱亚新等历史人物的过程中,都保持了这一研究特征。”(吴稌年.论张厚生教授主要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M]//顾建新主编.书海一生击楫忙——图书馆学家张厚生先生纪念文集.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09:155-172.)正因为张先生“一生都非常重视历史的研方法”,其生前留下大量珍贵史料,值得进一步整理与利用。

    圕字圕人圕事,圕智慧圕服务圕精神……圕人堂承载着“理想”,有梦想,有实践,风风雨雨中走过了6年。圕人堂,因为有了诸多圕人的辛勤付出,她切切实实是有益的,确确实实有好些圕人因此受益。圕人堂当前面临一些实际困难,比如网络社群管理态势严峻、博文审核更为严格、QQ群影响力本身亦受到其它新媒体的冲击等。越是困难,如若克服了,越有意义。期待圕人堂的明天会更好!圕缘一线牵,薪火永相传。


延伸阅读:

钱亚新:“圕”是什么字?.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23117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232967.html

上一篇:圕人堂周讯(总第313期 20200508)
下一篇:这本书让我不“混沌”了
收藏 IP: 210.28.40.*| 热度|

1 刘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5: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