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图书馆员的拿破仑——帕尼齐 精选

已有 3315 次阅读 2024-2-21 23:59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图谋摘编自:杨威理著. 西方图书馆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155-166.

(图谋注:本文依据扫描版电子书识别后摘编,存在识读差错,有的进行了修改,有的尚未修改到位。建议以原书表述为准。)

    在十九世纪,英国把侵略魔掌伸到全世界。到了十九世纪末,它侵占了大于本土150倍的殖民地,变成为英国人自夸的“日不落帝国”,即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此时,不列颠博物馆的馆藏迅速增加。进入十九世纪后,图书的增加也非常迅速。

    世界第一强国英国,依靠它的雄厚的经济力量发展了包括图书馆在内的文化事业,同时也野蛮地推行了它的炮舰政策,从世界各地搜刮了人类无数的珍贵文物,集中于伦敦一地。不列颠博物馆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帝国的国家图书馆了。它的发展是由客观的、必然的历史规律所支配,同法国皇家图书馆在法国称霸欧洲的时代发展成为欧洲最佳图书馆,如出一辙。

    此时,在不列颠博物馆出现了一位杰出的馆长帕尼齐。他是图书馆史上的英雄人物,人们称他为“图书馆员的拿破仑”“图书馆界巨擘”。时代造就了卓尔不群的大人物,反过来,他们又推动了时代向前发展。

    帕尼齐是意大利人,1797年生于仑巴第。起先当律师,后进入政界。因政见过激,被摩德纳大公国驱逐出境,经由瑞士、德国、荷兰,于1823年逃至英国。摩德纳大公对帕尼齐进行缺席裁判,宣判为死刑。大公把判决书送给帕尼齐,并追索裁判费。帕尼齐回函,不言而喻,拒绝付款,信末署名“帕尼齐在天之灵”。摩德纳大公的这一愚拙的举动招致了全欧的嘲笑。

    帕尼齐一方面继续参与政治活动,另一方面跟英国的文人学者交往,于1832年加入了英国籍。

    1831年,帕尼齐作为“一位很有学识和才能、最适合在不列颠博物馆工作的人”,参加该馆的工作。精力充沛的帕尼齐下班后还留在馆内工作,直到深夜。因夜间点蜡烛,容易失火,经别人劝阻,他才作罢。1837年,帕尼齐就任印刷图书部主任,1856年被任命为第六任不列颠博物馆馆长。他工作有魄力,不怕困难,勇于创新。为了贯彻自己的主张,有时同周围的人闹翻了,他全不在意旁人讥笑谩骂,也不屑一顾。他全心全意地为心爱的不列颠博物馆前后奋斗了35年。1866年由于身体欠佳退职。晚年,他继续同旧友来往,有时还应邀参加不列颠博物馆的馆务会议。

    为了表彰他的功劳,英国和法国政府很早就准备授与他贵族称号,但他一直敬谢不敏。1868年,英国首相格莱斯顿又一次劝他接受爵位。未等帕尼齐的回音,格莱斯顿就已呈奏女皇,并获准。帕尼齐一生独身,行为检点,也没有所谓的“女友”,尽管妇女们对他的印象不坏。

    帕尼齐对不列颠博物馆的贡献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他认为,不列颠博物馆应当发展成为与英国的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家图书馆,决不能比巴黎的国家图书馆稍逊一筹。他说:“不列颠博物馆应当收藏世界上一切语种的有用的珍贵图书。英文的藏书应当是世界第一的,俄文藏书应当在俄国境外是第一的,其他外文的收藏也应当如此。”过去被忽视的地图、乐谱、报纸以及官方文件等等,也在收集之列。帕尼齐知道,一册仅仅数页的小册子很可能对后世的历史学家来说是一份珍贵无比的历史资料。不列颠博物馆从这时起也开始搜集俄语等斯拉夫语种的图书、中近东以及东亚语种的书籍。

    当然,帕尼齐不仅要求增加藏书量,而且更注意图书的质量,尽量收藏好的版本、可信的标准版等等。他很重视藏书结构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为了增添不列颠博物馆的馆藏,帕尼齐还多方设法得到藏书家的赠书。这里仅举一例,说明他在这方面的活动情况。政治家藏书家托马斯·格伦维耳由于同帕尼齐交往甚厚,最终决定把自己的全部珍藏献给不列颠博物馆。

    格伦维耳比帕尼齐大四十多岁,他象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疼爱这位年轻有为的意大利学者,甚至乐于让帕尼齐自由地使用自己的珍藏。帕尼齐极力帮助格伦维耳搜集图书,只要他从国外回来,总是为自己的这位好友带回一些珍贵图书。

     有过这么一段故事。格伦维耳是不列颠博物馆理事会的理事之一。1835年,理事会否决了给帕尼齐增薪的提议。不知何故正好格伦维耳没有参加这次会议。他事后知道此事,非常气忿。据说,从此格伦维耳再也没有参加过理事会。

    格伦维耳是原首相乔治·格伦维耳的儿子,年老后拿干薪。他把这些薪金的大部分用来买书,逝世前总共收集了16,000种、20,240册图书。其中有早期的印刷图书、西班牙、意大利的文学书,英国史的图书,还包括莎士比亚的有名的最早的对开剧本等等。

    原先,格伦维耳打算把这批珍藏遗留给侄子,但后来改变了主意。帕尼齐对不列颠博物馆工作的忠诚和热忱深深地打动了格伦维耳的心。同时他认为,用于新买来的这些书理应归还国家。他在去世前一年做出决定,把这批珍藏全部捐赠不列颠博物馆,条件仅有两条:一、藏书不要拆散,二、编制一份目录。格伦维耳当面把这一遗愿告诉了帕尼齐,帕尼齐感动得热泪盈眶,自从皇家图书馆赠书以来,这是最大规模的一次赠书。

    在帕尼齐的领导下,不列颠博物馆的藏书成倍地增加。1837年,当他就任印刷图书主任时,图书总数是24万册;1856年,任馆长时已增加一倍,即52万册;1866年退职时,据说馆藏已达近100 万!

不列颠博物馆变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资料中心,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他处无法寻找的大量珍贵材料。

    2.同菜布尼茨一样,帕尼齐为了获得足够的图书经费,奔走呼号,声嘶力竭。没有充裕的固定经费,是办不好图书馆的——这一简明的道理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迄今为止仍有一些人还不理解。

    如前所述,不列颠博物馆多年来一直没有固定的经费。图书来源主要靠呈缴本和捐赠。1820-1824年的全部购书费总共为200英镑。1836年帕尼齐向英国议会调查不列颠图书馆馆务的委员会说:“以如此微薄的经费,实在无法谈论采购计划。甚至巴马②小公国也有4,000英镑的图书经费。”尽管后来不列颠博物馆的图书经费略有增加,但也很有限。例如,到了1843年,图书采购费也只有3,000英镑(当年购买了3,140本书),1845年是4,500英镑(购买7,630本书)。

    帕尼齐为确保每年固定的图书经费和追加费而多方奔波。他在1845年呈递报告,要求每年拨给1万英镑的固定经费,另加5千英镑的附加经费。经过帕尼齐的力争,议会最后只好同意。以后大约半个世纪,不列颠博物馆每年基本上能够获得这一笔比较充裕的图书采购费。毫无疑问,没有这样一大笔固定经费,不列颠博物馆无论如何也赶不上巴黎的国家图书馆,也成不了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

    3.为了增加不列颠博物馆的馆藏,为了收齐英国的出版物:帕尼齐非常严格地要求出版社按照著作权法交纳呈缴本。

    1842年,著作权法有所更改,它规定在伦敦出版的图书必须在1个月之内送到不列颠博物馆,地方出版社的书必须在3个月内送到,在殖民地出版的书必须在1年之内送到。新的著作权法又规定:呈缴本必须同在书店出售的一样,是完整的本子;出版社不肯交纳,则被课以与书价相同的罚款;呈缴本还包括乐谱等等。

    尽管有这样的明文规定,但多数出版社还是不认真执行。在四十年代,呈缴的图书只有出版物的五分之二左右。1848年,英国议会调查不列颠博物馆馆务的委员会质问帕尼齐,为什么许多书籍,不列颠博物馆没有收藏。他回答说,英格兰地区的出版物我们收到一些呈缴本,但这些册数同实际出版数相差甚远;在苏格兰和爱尔兰出版的书,我们几乎没有收到;至于在殖民地出版的书,我们一本也没有收到,而原则上我们不应该用公款来买那些本来应当交纳来的书籍。    

    帕尼齐主张对出版社采取强硬措施,严格执行呈缴本制度。他是律师出身,在他的思想里,法律就是法律,世上绝无不执法的道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他那刚烈的性格在这一点上也表现得很突出。

    他认为,对不遵守著作权法的出版社给予法律制裁是最有效的办法。1850年,他多次给不列颠博物馆理事会打报告,要求授予他全权,以控告违法出版商。理事会终于同意他的意见。于是帕尼齐先给各出版社写信,要求遵守呈缴本制度,如再违反,定将诉诸法律,勿谓言之不预也。对地方的出版社,他派遣代理人,监督呈缴情况。对伦敦的出版社则采取通过法院判罪的办法。大约50家出版商接到了不列颠博物馆的警告信。帕尼齐对其中最顽固的13家进行了起诉。其中5家立即认罪,补送了呈缴本,剩余8家则被传讯到法庭。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事情竟会弄到如此地步,刚开庭时他们还愤愤鸣不平,但法院官判他们有罪,依法罚了款。

    从这时起,呈缴本的册数剧增。从前,如1843年呈缴本仅仅是2,409本,1845年是3,596本。帕尼齐采取上述措施后的第二年即1851年,猛增为9,871本,1852年达13,934本,1856年再增至 26,335 本。    

   同出版社“斗争”并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有的出版社反而控诉帕尼齐说,呈缴本确实送去了,博物馆却诬陷我们,甚至说如果帕尼齐是英国人的话,本来可以绅士般地解决问题等等。但帕尼齐始终没有改变对呈缴本的态度。

    4.帕尼齐的另一项功绩是制定了有名的91条著录条例:在此以前,可以说几乎不存在统一的著录规则。目录的著录非常混乱。帕尼齐强调必须有科学的著录规则,目录一定要严格地按照著录规则加以编制。他坚信,如无统一的著录条例,则无从谈起图书的有系统的整理、妥善的保管和充分的利用。他多次指出,著录混乱的目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废物。

    他同印刷图书部的同事一道研究并制定出91条著录规则。著者和书名是著录的核心,并以著者为主要款目。这91条著录规则在以后100多年成了世界不少国家的著录原则,直到1961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国际编目原则会议,仍是遵守这91条的基本精神的。    

5.帕尼齐的巨大功绩之一,就是修建了世界闻名的圆顶阅览室和铁制书库。不列颠博物馆的阅览室不仅狭窄,阅读条件也很差。帕尼齐在任何方面都要赶上巴黎的国家图书馆。他设计了一个圆顶阅览室和一个铁制书库。这两栋建筑的竣工标志了图书馆事业史的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当时欧洲各国的图书馆都还在固守传统的大厅图书馆型式,仅仅在如何扩大大厅面积这一点上打圈子。帕尼齐打破了历来的图书馆建筑结构,毅然决然地把阅览室和书库隔开,向图书馆建筑的近代化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1852年,帕尼齐提出了阅览室和书库的新建计划。一年之前,万国博览会建造了铁骨建筑物--水晶宫。很可能这一建筑结构启发了帕尼齐。他设想用铁制骨架结构建造阅览室和书库建筑师是当时英国有名的建筑家斯默克。帕尼齐把不列颠博物馆的中央庭院利用起来,在这里建筑阅览室和书库。在建造过程中,帕尼齐事无巨细,-一过问。工程于1853年开始,至1855年竣工,从1857年起正式使用。

    圆顶阅览室建成,世人为之感叹不已。这一阅览大厅,高达35米,大厅直径长达42米,其规模远远超出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罗马的彼得寺院、君士坦丁堡的索非亚教堂。在阅览室里可以摆设近500个读者座位,是当时世界上座位最多的阅览室。

    阅览室的中心是服务台,略微离开读者座位。服务台的周围是目录柜,读者座位如同花瓣一般地围绕着服务台,即以它为中心形成放射形。阅览室的圆形墙壁,分为上、中、下三段。每段搁放常用书各2万,共6万。下一段是参考工具书,读者可以自取。阅览桌相当宽大,看书可以不影响左右读者。在其他国家的图书馆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大的桌子。桌面用皮革包起来,桌上设有小书架这些都是帕尼齐的主意。这些阅览桌迄今还被使用着。自然光从圆顶周围的一扇接一扇的窗户中射进来。暖气设备也相当不错。500位读者同时进入这样大的阅览室,如何保持室内的安静确实是一大问题。有人预言过:“在不列颠博物馆,没有一个人可以好好地写作,读者十有八九不能专心阅读。请你设想一下吧,如果500个人一齐咳嗽、乱写东西而发出嘈杂的声音、打哆嗦,来回跺脚、走动、说话、发笑、打喷嚏、打鼾、乱摸,嘟哝、咕哝……那么会产生什么样的局面呢?肯定是一场不和谐的大合唱。”但是,事实怎样呢?出人意料,圆顶阅览室竟然能够保持一片肃静,以致于招来了“借此地睡觉的人”。为了防止骚音,帕尼齐费尽了心机,阅览室的地面是在砖瓦上铺了硅酸盐水泥,再盖上吸音性能很强的橡皮地毯。圆顶阅览室从此变成了从事学术研究的绝佳场所,100多年来无法计数的国内外学者在这里成就了他们的研究工作。

    阅览室的外围是书库。在图书馆建筑史上帕尼齐首次使用了铁制书架。书库的地板也是用铁条连结而成。各铁条之间的空隙可使自然光从库顶射到库内各层。帕尼齐首次把两排书架背靠背地并排起来。这样的书库结构有如下好处:铁制的书架和地板有利于防火;这种地板不用砖瓦,可节约书库空间,背靠背的书架同样也节省面积;用铁骨架又减少了建筑费用。帕尼齐创造的这种书库结构---双面书架,直到目前,仍为很多图书馆所采用。

    再者,帕尼齐把书库各层的高度降低为2.44米,因而最高层的书,用小梯子就可以取书。每一书架的长度也是2.44米,而且书架板可以随意拆下或移动。

    帕尼齐建成的这个书库和圆顶阅览室,其书架总长度为25英里,可容纳130万册书。

    由于建筑结构均以铁制品组成,因而人们开始用“铁制图书馆”称呼这个图书馆。这种双面书架结构,在帕尼齐之前已有人开始试用。但在大型图书馆正式采用这种结构,就是帕尼齐。在此之后,不少国家的大型图书馆都是采用帕尼产的建筑格式来设置阅览室和书库。例如,斯德哥尔摩的皇家图书馆(1866年)、巴黎的国家图书馆(1868年)、美国的国会图书馆(1897年)、普鲁士的皇家图书馆(1914年)等等。帕尼齐在这一方面的功绩,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圆顶阅览室盖成以后,不列颠博物馆的利用者大为增加。帕尼齐任馆长时期,读者一年约5万人次。下一任馆长时期(1866-1878年)增为10万人次。再下一馆长时期(1878-1888年)增为 20万人次。

   6.馆长帕尼齐非常关心馆员的生活待遇。当时,不列颠博物馆馆员的薪水比其他官厅职员的低。帕尼齐向该馆理事会呈递报告,要求全面提高馆员工资,并新设助理馆员一级。这一请求终于获准。帕尼齐甚至对馆员食堂、馆内卫生等事,也十分关注。馆长如此关心馆员,这在不列颠博物馆建馆以来未曾有过。

延伸阅读:

帕尼齐,A.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35201

   帕尼齐,A.(1797-09-16~1879-04-08),英文名称:Panizzi, Anthony,意大利商英国图书馆学家。

    生于意大利布雷谢洛,卒于英国伦敦。早年在意大利帕尔马大学获得法学学位,因参加烧炭党活动受到迫書,于1823年流亡英国避难。1828年任伦敦大学院首任意大利语教授。1831年开始在不列颠博物馆图书馆工作,历任该图书馆助理馆员、印本书部主任、馆长。在担任印本书部主任期间,图书馆馆藏量从23.5万册上升到54万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资料中心,使得大英博物馆图书馆的馆藏与其国家图书馆地位相匹配。

    帕尼齐在大英博物馆图书馆工作的35年里,在图书馆藏书建设、呈缴本制度、编目规则、借阅制度、图书馆建筑等诸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许多举措影响至今。在藏书建设方面,他为图书馆能够取得足够经费而多方奔走,最终争取到来自议会的固定拨款。他发挥社会影响力,争取藏书家赠书,大大丰富了图书馆馆藏量,在早缴本制度方面,他要求出版社严格执行1842年版权法,强制出版商向书馆呈缴副本。在编目规则方面,他领导图书馆在1841年编制了《大英博物馆印本图书馆著录规则》,由于规则中包含91项条款,因此也被称为《91条规则》。《91条规则》被认为是现代编目法的开端和基础,一直影响了19世纪乃至20世纪的编目工作,并且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以及都柏林核心元数据的源头。在借阅制度和读者服务方面,他是图书馆免费平等服务的拥护者和倡导者。在图书馆建筑和空间布局方面,他提倡开架服务思想,设计和主持修建了大英博物馆图书馆的圆形阅览室,将书架、阅览室、服务台置于同一空间,同时与书库隔开,奠定了之后图书馆的典型布局。圆形阅览室一直使用到1997年才被新建的圣潘克拉斯新馆所取代。此外,他还首次使用了铁制书架取代木制书架,铁制书架具有稳定、防火、成本低等特点。

    由于帕尼齐在图书馆方面的杰出工作,英国政府于1868年授予他爵士勋位,1869年维多利亚女王授予他骑士勋章,以表彰他的功绩。他也被誉为“图书馆员的拿破仑”“英国博物馆史上最富有创造性的力量”“图书馆界最伟大的立法者之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422537.html

上一篇:外国图书馆史图书辑录
下一篇:杨威理外国图书馆史研究简介
收藏 IP: 172.233.130.*| 热度|

6 许培扬 张晓良 尤明庆 宁利中 郑永军 徐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5: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