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雷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ewniu

博文

“创新”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已有 2010 次阅读 2017-5-14 00:53 |个人分类:一日三省|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很吸引70、80年代的人,现代网络小说吸引90年代的人。通过这些小说,我发现一个特点:这些小说从来不提“厉害武功怎么创造的”。金庸笔下的主人翁还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厉害武功都是前辈流传下来的。前辈怎么创造出来的?就没有人知道了。

      “创新”不是一条好走的路,很多人死在路上。比如大数学家阿贝尔首次完整给出了高于四次的一般代数方程没有一般形式的代数解的证明。他也是椭圆函数领域的开拓者,阿贝尔函数的发现者。他生前没有得到认可,生活非常贫困,死时只有27岁。叔本华曾经说“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就该满足了”。

      “创新”不仅是科学技术,还包括了“思想”、“观念”和“产品”等。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鲁迅看来,路是因为人走得多。那么第一位怎么走的,为什么后来者会顺着第一位的脚印走?鲁迅没有给出答案,只是描述了一个表面的过程。

       现在的教育往往忽略“环境和背景”,忽略真实的内容。世界上的各种发明,教育工作者为了吸引人,往往忽略这些发明的背景,以及推动这些发明的力量。说起来好像这些发明家就是活雷锋,就是能力强,就是本领高。忽略了”发明家“的驱动力和目的。在社会创新方面,比如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教育部门只是说这些制度腐朽,却忽略了这些制度本身所具有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不真实”带来巨大灾难和损失,比如多年前的”水变油“发明,以及各种大师如“王林”等,还有太极拳大师、气功大师等等。为什么这些“假东西”能够获得人们的信任?因为这些造假符合人们的经验。而人们的经验是通过学校教育学习的,学得都是错的。

     科学创新与建立企业类似,都需要有市场,需要有需求。同样有一个痛苦的开始过程。一家大企业为小企业背书,提供一些支持,小企业的产品就容易被接收。这类似院士们为小辈的科学创新摇旗呐喊,自然更容易获得科技界的支持。

     “创新”容易被利益集团压制。这样的例子很多,也就不多说了。如果单论“创新”,那肯定是“创新”没有好结果,所以大家也就不怎么创新。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就有了版权和专利保护,刺激人们搞创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346-1054797.html

上一篇:朝鲜瞎搞、日本偷乐、美国暗爽、中国痛心、韩国叫苦、俄罗斯...
下一篇:“项目建议书与可研报告”
收藏 IP: 159.226.99.*| 热度|

1 曾玉亮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