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68010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680103

博文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品尝最佳时 精选

已有 13782 次阅读 2017-4-11 19:13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春和景明,暇日有闲,偶然走到校园北区一片没被开发利用的荒地上,看到芦塘水沟边,生了那么一大片青绿可爱的蒌蒿!

蒌蒿为菊科(Compositae)蒿属(Artemisia L.)蒌蒿种(Artemisia selengensis )。蒿属植物有300余种,蒌蒿为其中的蒿亚属艾组蒌蒿系植物,蒌蒿系我国只有蒌蒿1种,另有一变种无齿蒌蒿(柳叶蒿)。

蒌蒿原产亚洲,分布于我国各地,别名藜蒿、芦蒿、水蒿、小艾、水艾、香艾蒿、驴蒿等,也有称其为白蒿者。我国先民利用蒌蒿甚早,列蒌蒿为“嘉蔬”之一,在《诗经·周南·汉广》中就有“翘翘错薪,言刈其蒌”这样的诗句。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称“蒌草,可以烹鱼”,苏东坡的“久闻蒌蒿美,初见新芽赤”。“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 的诗句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宋陆游、黄庭坚等都有诗咏及蒌蒿。

蒌蒿为多年生草本,水生、沼生,具香气,根状茎较粗壮,斜上或横走,色白。茎直立,高60-150cm,紫红色、白色或青色,幼时脆嫩,以后逐渐变硬,近于木质化,上部常具分枝,叶片纸质,中下部叶常呈掌状或指状3-5裂,上部叶多呈披针形,边缘具疏锯齿,头状花序多数,花两性,管状花冠,瘦果卵形,略扁 [2]



蒌蒿的根茎

蒌蒿既有野生的品种,也有栽培的品种,一般将野生的品种称为蒌蒿,“蒌”字民间读成“吕或驴(lü)”音。栽培的蒌蒿大多称作芦蒿,有白蒌蒿(大叶蒿)、青蒌蒿(碎叶蒿)、红蒌蒿3种类型,江苏的代表性栽培品种有小叶白、大叶红、大叶青等。由于野生类型和栽培品种差别较大,以至于出生于扬州高邮的汪曾祺、出生于连云港东海的陈武两位先生都不同意蒌蒿与芦蒿为同种植物,陈武更强调“蒌蒿就是蒌蒿,芦蒿就是芦蒿,风马牛不相干”。他确实观察到“野生的蒌蒿叶是灰绿色的,极象艾草的嫩苗,喜长于水边洼地,成片成片的,很少有单株生长”,而大棚种植的芦蒿“碧绿,茎叶一起食用” [3]



野生的蒌蒿

从植物分类学上讲,蒌蒿与芦蒿确实同为一种,不过野生的类群变异较大,在栽培过程中,芦蒿的性状与品质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可能是人们认为蒌蒿与芦蒿不同的一个原因。笔者也观察到,淮安野生的蒌蒿苦味重,其茎可食期非常短,只在早春的个把月,日照时间长之后,会很快纤维化。而栽培的芦蒿嫩茎长,相对鲜嫩,可食期也较长,无苦味。另外,蒿属植物有多种在幼苗期可食,如茵陈蒿、艾蒿等,有的乡民也会以蒌蒿称之。


摘好的野生蒌蒿

蒌蒿在江苏各市分布都比较广泛,明代高邮人王磬的《野菜谱》中有记述蒌蒿的歌谣:“采蒌蒿,采枝、采叶还采苗。我独采根卖城郭,城里人家半凋落。”野生的蒌蒿,其根状茎、叶、茎皆可食。现在苏北里下河地区也有关于芦蒿的民歌:“三月里来呀新阳春,我与哥哥把船登,小船穿行芦苇荡,割来了芦蒿一根根。”

淮安人食用蒌蒿也有较长的历史,明代《天启淮安府志》、清代《乾隆淮安府志》在“物产”类中均将“蒌蒿”列入,称其“根、叶,均可茹”。清代淮安境内夺淮入海的黄河中出产一种美味的河豚,在加工时配以当地出产的“青蒌白苣”,清代乡贤阮葵生先生称其“味致佳绝”。他在京城吃到老乡带来的土产,不由得即兴赋诗:“重碧新浮药王船,蒿青苣白佐宾筵。桃花春水袁江路,孤负风光又五年” [4]


▲芦蒿的茎(栽培种)

淮安现代野生的蒌蒿以金湖的最为知名,金湖县有10万亩滩涂,野生的蒌蒿资源十分丰富,这些野生蒌蒿被加工为蒿茶,价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每50克售价达108元。全县现有5个蒿茶厂,金湖爱特福集团在三河河滩建设了万亩生态蒌蒿园 [5]。淮安区栽培的蒌蒿也达万亩以上,淮阴区野生和栽培的蒌蒿也比较多。

        笔者所在的淮阴师范学院王营校园北区西侧的荒地上有大量野生的蒌蒿生长,阳春三月的时候,这些蒌蒿或成片,或成丛,广泛分布在高低不平的沟渠及土坡上下,蒌蒿叶面青绿,叶背灰白,地下的根状茎比较发达,掐下茎叶有浓郁的芳香。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描述的“蒌蒿生陂泽中,二月发苗,叶似嫩艾而歧细,面青背白,其茎或赤或白,其根白脆”非常吻合。笔者采挖了一些蒌蒿回去炒食,香脆可口,恰如李时珍所言的“采其根茎,生熟菹曝皆可食,盖嘉蔬也 [6]”。笔者还试着将野生的蒌蒿嫩头炒制为茶,味道也不错,有一种特殊的蒿香味。

      蒌蒿是一种药食两用的蔬菜,其营养价值丰富,除了含有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外,还含有多种黄酮类物质,特别是其中的侧柏莲酮芳香油成份,使蒌蒿具有特殊的香气。蒌蒿有生吃、做汤、凉拌、蒸食等多种食法,最常用的方法是炒食,无论是清炒还是与腊肉、香干同炒,只要蒿茎不老,便是佐餐之佳品。


引用资料:

[1] 古人以为蒌蒿可解河豚鱼毒,故食河豚时最好以蒌蒿佐餐方为安全,稼轩有诗《蒌蒿宜作河豚羹》,称“河豚挟鸩毒,杀人一脔足。 蒌蒿或济之,赤心置人腹。”李时珍《本草纲目》亦称蒌蒿可“利肠开胃,杀河豚毒”。

[2] 陈耀东,马欣堂等编著.中国水生植物.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7.

[3] 陈武.野菜部落.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67.

[4]  [清]阮葵生撰.李保民校点.茶余客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65.

[5] 浦荣曹,邹建丰.蒿茶拓出大市场.江苏农村经济,2002(5)

[6]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刘衡如,刘山永校注.华夏出版社,2002.65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8558-1048248.html

上一篇:吃饺子,话韭菜
下一篇:萱草难忘忧
收藏 IP: 106.110.133.*| 热度|

7 蔡小宁 史晓雷 张珑 姚伟 doctor5 bridgeneer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IP: 58.49.152.*   回复 | 赞 +1 [3]bridgeneer   2017-4-12 21:29
叫泥蒿的也很常见,有冬吃泥(根)、春吃蒿(茎)之说。
IP: 123.149.17.*   回复 | 赞 +1 [2]张珑   2017-4-12 20:44
讲的真好,多年没吃了。不知道还有机会吃到不。
IP: 117.150.7.*   回复 | 赞 +1 [1]马德义   2017-4-12 12:33
未见你的芦芽?

1/1 | 总计:3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0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