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68010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680103

博文

史上曾有淮豆名、舌尖常留豆腐香 精选

已有 7836 次阅读 2018-4-9 10:1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史上曾有淮豆名、舌尖常留豆腐香

----淮安历史上的大豆品种和记忆中母亲做的豆腐卷

近日,由于中美的贸易争端,大豆开始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人们不小心发现,在中国国内消费的大豆中,国内的天然大豆,只占20%,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却占了80%,在大豆的贸易中,中国早已失去了定价权。对美国进口的大豆征收25%的关税,尽管会让美国的大豆生产和销售产生影响,但势必引起世界上大豆以及重要养殖饲料成份豆粕价格的上涨,从而进一步引起其他肉类消费品价格的上涨。

大豆,原产于中国,笔者的家乡淮安,也曾是江苏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和种源基地,何以今日,国产的大豆却不知不觉中失去了领先的地位。

    大豆,又称毛豆、黄豆、菜用大豆,古称菽。大豆起源并驯化于中国,除新疆、青海和海南外,中国许多地区都有大豆的祖先近缘种野生大豆的分布。据相关考古及文献资料证明,中国在5000多年前就开始大豆的栽培,大豆是中国传统的“五谷”之一,在中国农业发展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大豆由我国传到世界各地,是在公元前475221年,于我国的战国时期传人朝鲜,西汉时期传人日本。欧美各国引种大豆还是近百年的事情。1740年我国大豆传人法国,1790年传人英国,1840年传人意大利,1870年传人德国,1874年俄国才有开始种植大豆的报告。美洲各国1890年起才开始引种大豆,1908年巴西也开始引种大豆[1]

作为江苏重要的大豆产业基地,淮安的大豆种植品种繁多,久有盛名。大豆既是粮食,又是蔬菜,还是重要的饲料来源。明代徐渭诗《二马行》就有“问马何由得如此,淮安大豆清泉水”这样的诗句。清代淮安出产的“淮秋豆”非常知名,《续撰山阳县志》卷一载,时有“江南大贾,携货贸易”,采购豆类,“舟以载去,名早‘豆客’,故淮秋豆之名,流传甚远”。

《乾隆淮安府志》中“物产”列出了清代淮安豆类的许多种类,称:“菽,豆总名也,种色不一,其色为黄,为白,为黑,为青,为绿,为赤,为紫,为黎花,为缠丝。又有豇豆,稆豆,‘稆’音‘吕’小而黑,野生。豌豆,戎菽也。蚕豆,西域种也。扁豆,沿篱豆也,蔓生。刀豆,挟剑豆也,可酱。又有羊眼豆、荸荠豆、回回豆之类”。这里不仅列出了淮安大豆的许多品种,而且介绍了豇豆、野大豆(即稆豆)、豌豆、蚕豆、扁豆等其他现在淮安还习见的其它各种豆类。志中的“羊眼豆”为白扁豆,“回回豆”为鹰嘴豆,“荸荠豆”未知何种。



在建国前,淮安大豆品种有平顶黄、毛叶秋黄豆、大白花黄豆、小白花黄豆、粉青豆、紫花楼黄豆、大瓜熟黄豆、小瓜熟黄豆、大黑豆、小黑豆、元大豆、宿迁大黄豆、宿迁青豆等品种[2],建国后,国内大豆研究者采集到的原淮阴市地方品种有金湖螺丝豆、金湖大菜豆、涟水岔庙黑豆、淮阴大青豆、白马湖粉青豆、淮阴青豆、涟水大青豆、涟水早毛豆、霜来死晚熟毛豆、线儿白毛豆、淮阴秋黑豆、涟水拖拉贵、淮安小白花、涟水大白花、淮阴半夏豆、淮安前丝豆、淮阴紫花秋、淮阴雁来青豆、泗阳早秋黄、泗洪水里变、沭阳免儿园、沭阳软条枝、泗洪枪场黄、灌云平顶白、宿迁齐头黄、灌云天鹅蛋、泗阳节节五、宿迁大青豆、大马嘴大豆、免儿嘴大豆、抢稻黄大豆、秃儿顶大豆、天鹅蛋大豆、细儿白大豆、黄壳子大豆、酱食大豆等36个地方农家品种[3]

在南京农业大学保存的大豆土著品种中,产于原淮阴市的有淮457、淮安大黄壳、淮阴半夏豆、淮阴六十日、临河西稍天鹅蛋、宿迁河墩、宿迁陆集水大豆、泗洪杂交虎皮豆、涟水王港粉青、灌云同心红豆[4]等大豆品种。

淮安市农科院等单位近年来也先后育成了淮豆、楚秀系列大豆新品种。涟水大青豆、涟水早毛豆等品种入选《中国蔬菜品种志》、《江苏省志·园艺志》。淮豆4号、淮豆6号等新育成的大豆品种都通过国审,被作为优良品种在省内外广泛使用,其中淮豆4号是江苏省累计种植面积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夏大豆主体品种。淮阴青豆(hwaiyin origin green soyabean)、淮阴黄豆(hwaiyin origin yellow soyabean)还是重要的出口产品,两者都入选《汉英中国出口商品辞典》。

    涟水大青豆,江苏涟水县农家豆种,栽培历史悠久,涟水县效区普遍栽培。植株矮生,株高86cm,开展度53 cm左右,花冠紫色,豆荚长6.8 cm,宽1.5 cm,厚1.1 cm,单荚重4.2g,豆荚弯扁条形,嫩荚绿色,荚面茸毛白色,每荚种子1-3粒,种子近圆形,种皮绿色,千粒重363g。晚熟,耐高温,抗病毒病,豆料质糯,味香,食用品质好,适于夏季种植,涟水地区一般6月中旬播种,始收期9月下旬[5]


    淮豆4,系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科所用灌豆1号为母本、诱变30为父本育成,1997年通过审定,在江苏省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00万亩。该品种属有限结荚习性,紫花,灰毛,分技能力强,株高55-75cm,主节15节左右,株形紧凑,抗倒伏,中下部叶片卵圆形,上部叶片较窄,荚壳淡褐色,籽粒椭圆形,淡褐脐,百粒重21-24g,粗蛋白含量45.8%,脂肪含量18.9%,抗花叶病毒,耐湿、耐盐,适播期较长[6]

涟水大青豆、涟水早毛豆、金湖大菜豆等品种是市场上食用毛豆的主要来源,而系列淮豆则是淮扬菜中豆制品的主要来源。平桥豆腐、顺河百页、涟水千张等地方特色菜品之所以风味独特,除了独特的加工工艺和烹饪技术外,淮豆的优良品质也是重要的食材基础。如“涟水千张”为中国地理标志商标,所选用的就是当地的“淮豆1号”大豆。


大豆虽原产于中国,而且在很大一段时期,中国是大豆净出口国,直到1995年,中国消费的大豆主要靠国内自己生产。但是近年来,中国大豆的种植面积却处在不断减少的过程中。据统计,在2012/2013年度,中国大豆种植总面积为10135.3万亩,较上年度减少2122.4万亩,减幅为17.3%,总产量为1292.1万吨,较上年度减少252.7万吨,减幅为16.4%。近年来,我国大豆进口量持续增长,国产大豆仅占消费量的20%,国内消费大豆80%依赖进口。2016-2017年,中国进口美国大豆3417万吨(约占总进口量37%),总价值137亿美元;进口巴西大豆约3820万吨,总价值155亿美元。

据黄宗智、高原等研究,中国国内大豆种植面积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从国外进口的转基因大豆价格低,出油率高(国产天然大豆为17%,进口转基因大豆为19%),另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国内的农业发展普遍由生产低值农产品(大豆和粮食作物等)向生产高值农产品(温室蔬菜、水果、肉鱼养殖等)转型[7]。事实确实如此,笔者所在的家乡,目前土地集中流转到政府手中后,在招商的过程中明确要求租地经营者不得种植传统的农作物,只能种植集中规划的中草药或园艺植物。

想起小时候在乡,苏北一些无水灌溉的旱谷地所种植的作物中,玉米、大豆、山芋是最主要的三种。大豆在结实未老时,可采摘为蔬菜,在收获后,可榨油,可炒食,可做豆腐。大豆刚收获的时候,我们小伙伴们有时候会在田里燃起一堆火烧豆子吃,豆秆被烧得噼啪作响之后,半糊半黄的豆子有一种特别的香味。

有一阵子,家里养了一头母猪,父母在家做起了豆腐,豆腐每天早晨由母亲推着独轮的车子在附近的村子里卖。卖不了多少钱,大多数人用家里的豆子换豆腐,一斤豆子换一斤豆腐,最主要的盈利其实是余下的豆渣,用来喂猪,靠卖猪仔挣钱。

家里做豆腐,所以一家人每天都可喝到豆浆、豆腐脑,卖剩下的豆腐母亲会做豆腐卷。那豆腐卷的味道,又烫又香,一下子可吃好多个。离开家后,在餐馆里我常会点这种点心,但味道从没有母亲做的好。

现在,母亲已故去多年,苏北的农村虽然道路比以前好多了,但人烟稀少,已凋敝不堪,田里很少见到劳作的身影,村口偶然见到的,都是年过六旬的老人,连游闹的儿童也看不见了。

由此看来,不要说以前各种各样的土著大豆不再可见,想吃一口熟悉的家乡家常豆腐恐已难了。

 



[1]王凤翼,钱方等编著. 大豆蛋白质生产与应用.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0..

[2] 淮安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淮安市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128.

范成林著.毛立发等整理.淮阴区乡土史地.方志出版社,2008.147

[3] 何国浩,马育华.江淮下游地区大豆品种的聚类分析.大豆科学,1983.24):258.

  徐海风等.26份菜用大豆品种指纹图谱的构建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江苏农业科学,2014.425:146-147.  .

[4]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组.中国大豆品种资源目录续编三.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3.46.

[5]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主编.中国蔬菜品种志()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952.

[6] 沙爱华,渠主编.公害大豆种植技术.崇文书局,2009.14.

[7] 黄宗智,高原.转基因大豆和贸易民族主义:为什么中国的大豆需要进口?经济观察书评.2018-04-0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8558-1108164.html

上一篇:青天月落江鼋出----洪泽湖地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鼋
下一篇:招聘生物制药专业及生物功能分子研究等方面的优秀人才
收藏 IP: 202.195.32.*| 热度|

10 董全 史晓雷 黄永义 李东风 何尚卫 常顺利 蒋新正 郑永军 ljxm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4: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