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翻译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yuniaoguo 我将动物的语言翻译出来,带大家走进动物的世界。

博文

白鲟灭绝:又一个物种离我们而去 精选

已有 7568 次阅读 2020-1-6 11:33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近日白鲟灭绝的消息登上各大媒体的头条。白鲟属于软骨硬鳞鱼,其典型特征是长有长长的吻部。白鲟是一种古老的鱼类,在地球上存在上亿年之久。1991年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卢立伍在辽宁凌源发现一件具有长吻部的鱼类化石,其特征与古白鲟相似,和它一同发现的还有北票鲟、狼鳍鱼及其他一些典型热河动物群化石。此化石具有极长的、 由一系列纵向分布吻片构成的吻部,头部有明显的前、后长形孔,与鲟科和软骨硬鳞科区别明显。经过古生物学家鉴定,属于白鲟科。这一发现说明白鲟与其他鲟类一样,在侏罗纪就已经出现,在早白垩纪或更早,白鲟科鱼类就已经和鲟科、北票鲟科从系统进化上分开。

当今世界上白鲟科下仅存2种,白鲟和匙吻鲟。白鲟仅分布在中国长江的干支流中,如沱江、 岷江、嘉陵江、洞庭湖、鄱阳湖及钱塘江。匙吻鲟则分布在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白鲟和匙吻鲟最显著的区别在吻的形态和食性,白鲟的吻尖细,以鱼为食,匙吻鲟的吻宽扁,滤食浮游动物。


白鲟又名中国剑鱼,为中国特有种类。因为其吻部长状如鸭嘴,也可俗称为鸭嘴鲟。白鲟体长呈梭形,胸鳍前部的身体平扁,后部略侧扁。鱼体背部灰黄色,腹部白色,各鳍灰白色,尾鳍外缘为青灰色。中国古代白鲟被称之为“鲔”。白鲟最显著的特征是吻长,其吻部可占体长的三分之一。白鲟的吻部占身体的比例随着生长发育而发生变化,性成熟前该吻部占身体的比例随个体生长而减小,性成熟后基本稳定。

白鲟为中下层鱼类在长江干流及一些水量较大的支流都有分布,幼鱼多在中下游至河口及附属水体觅食,性成熟后溯河产卵,其产卵场在金沙江下游的宜宾江段。每年的23 月是白鲟的繁殖季,它们会上溯到长江上游产卵。白鲟的卵带粘性,沉到水里,1尾部30千克的雌鱼可以产下20万粒卵。

长江葛洲坝枢纽兴建后,中下游白鲟被大坝阻隔,不能上溯到上游繁殖。大坝刚截流后,大批白鲟和未成熟的个体被拦在坝下,使上游种群数量下降。但由于产卵场未破坏坝上的亲鱼仍能繁殖生长。随后科学家发现长江葛洲坝截流后,在坝下又出现了 1 个白鲟产卵场,每年 6~7 月间,坝上的四川万县、湖北宜昌、湖南岳阳以及上海崇明等地江段出现大量白鲟幼鱼。不过,长江上的大坝不止葛洲坝,如果大坝过多会将白鲟的栖息地分割成一座座孤岛,这对其生存是极为不利的。

白鲟生长速度很快,尤其是当年孵化出的幼鱼更是如此。当年10月份的幼鱼全长达53-61厘米,1龄鱼平均体长75厘米。鲟雌雄鱼在性成熟前生长无明显差异,性成熟后,雌鱼的长度及重量均大于同龄的雄鱼。民间渔民流传 “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说法,其中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鱼就是指的白鲟。不过现实情况下,还没有记录到万斤的白鲟。在2007年捕获到的一条体长约3.6米的白鲟,这是近些年来已知的最大一条。不过,根据动物学家秉志记载20世纪五十年代有渔民在南京曾捕到 7 米长的白鲟,体重908千克,这是世界上淡水鱼类体长度的最高记录。

白鲟为一种肉食性鱼类,以其他鱼类为食。1983 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曾经解剖过1尾长354厘米,体重148千克的白鲟,在它的胃中,取出 1 尾 3. 7 千克的青鱼和 1尾 4 千克尾重的鲤鱼。白鲟的食性随季节和环境发生变化,在长江上游春夏季在以鲷鱼为主,秋冬季则以虾虎鱼和虾类为主。在长江下游江段白鲟则以鲚鱼为主和虾蟹类为主。白鲟是个大肚皮,它一次进食量可占体重的 5%,一次摄食后,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摄食。

早在1983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严格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物的通令”中已经将白鲟列为我国国家一类特有珍稀动物。可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白鲟还是没能保住。很多人可能会疑问,为何不进行人工繁育然后放生。现实的情况没有那么简单。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可以捕捉到白鲟的幼鱼,可是那个时候还没有探索出白鲟的繁育技术。当后来具备白鲟繁育技术之后,却再也捕捉不到鱼了。也就是,白鲟并没有等到人类技术进步可以挽救自己的那一天。

2003,中国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放生一条白鲟,此后白鲟便消失匿迹。200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把白鲟列入“极危”等级。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和张辉博士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表文章透漏,白鲟在2005-2010年时已经灭绝。


那么如何定义一个物种是否灭绝?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于灭绝做出了定义:“某一分类单元的物种的最后一个个体死亡,则认为该分类单元已经灭绝。如果无法确定最后一个个体死亡,在50年内没有发现该个体,就认为该分类单元的物种绝灭。”实际情况要想确定一个物种最后一个个体死亡是非常困难的。随即,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功能性灭绝”。所谓的功能性灭绝是指即便是该物种还存在,也无法在自然状态下拥有维持繁殖的能力。从遗传上看,一个物种想要生存繁衍下去而不至于近亲繁殖,需要一个最小有效种群。不同物种的最小有效种群的数量是不一样的。因此,早在1993年白鲟就已经被科学家认定为功能性灭绝。

从进化历史上看每一个物种都可能灭绝,旧的物种灭绝为新的物种提供生存的机会,如果地球上的物种都不灭绝,这个地球显然无法承受。可是人类活动的打破了自然界的演化机制,一些物种如白鲟本来可以在自然界继续存活,可是由于人类的干扰、破坏而导致灭绝,这就影响物种的多样性,进而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而人类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生态系统出了问题,人类也无法幸免。这就是保护物种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邢湘臣. 我国珍稀的中华鲟和白鲟[J]. 生物学通报, 2003(9).

卢立伍. 辽宁凌源晚侏罗世白鲟化石[J]. 古脊椎动物学报(02):134-140.

注:原文刊登在在科普中国,本文略有改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90233-1213070.html

上一篇:写给外甥:不要在奋斗的年龄佛系人生!
下一篇:一所高校的温度决定它的高度
收藏 IP: 210.26.120.*| 热度|

19 郑永军 王晨 黄永义 杨正瓴 王安良 张晓良 赵建民 李学宽 吕秀齐 苏德辰 朱志敏 张鹰 杨顺楷 姚伟 汪晓军 晏成和 姚小鸥 李志俊 董全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14: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