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鸟栖处是天堂
邹桂萍
在我国广西省西南部有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名叫“弄岗”。2008年,中国鸟类学家周放先生和他当时的博士生蒋爱伍在弄岗国家自然保护区中发现了一种新鸟类,并将其命名为“弄岗穗鹛”。此后,弄岗村变成鸟类爱好者的观鸟天堂,推出了一张生态旅游的名片,引得各地游客络绎不绝,也促使当地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因为一种鸟,爱上一个村,这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是我对此却有很深的体会。
我的住所楼下有个小公园,其面积不过一个标准体育场那么大。一眼望去,公园内树丛辉映,草地狭窄,小径、亭台、长廊和健身设施等一览无余。公园内既没有水塘可赏鱼,也没有楼阁可攀登,可谓毫不起眼。我想除了天真的孩子和陪玩的家长,大概只有临时避雨的人才会在此停留吧。
某年暮春的一天,我在公园外等公交车,汗水沿着脸颊灌进了我的衬衣。身后的几棵树上不时传来绣眼鸟和长尾缝叶莺的鸣叫,可惜只闻其声,不见其影。忽然,一棵竹柏树上掉下什么东西,它迅速钻进了灌木丛。我定睛一瞧:一条变色树蜥正躲在灌木丛中,上身撑起,纹丝不动,仿佛在享受树荫带来的一丝清凉。
这排灌木丛是公园围栏的一部分,因此变色树蜥也算是公园的居民。我看公交车迟迟不来,而公园的居民如此盛情邀请,于是干脆溜进公园逛了一圈。之后我惊讶地发现,公园里住着几条变色树蜥和中华石子龙,玩乐觅食的鸟儿更是不计其数。此后,我便经常到这个小公园去观鸟。
这里栽植的植物极具南国风情,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棕榈树,包括蒲葵、棕竹、散尾葵、鱼尾葵、软叶针葵、狐尾椰等。它们散落在公园的各个角落,为鸟类营造了一座乐园。蒲葵的老干斑纹密布,表皮粗糙,上面具有一道道裂痕,像是久旱干枯的田地。绣眼鸟和白头鹎喜欢在这里表演飞檐走壁,可是当它们回眸一笑,看到有观众在欣赏它们的杂耍时,它们就会迅速弹落在地,或向上飞走。蒲葵的叶片如同扇子,叶尖长有长长的流苏,树上玩乐的红耳鹎流连其中,只露出一个头部剪影:红色的耳朵,白色的脸颊,头上还顶着高高的冠毛,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感。
散尾葵外侧的叶片弯曲向下,一只黄腹鹪莺站在一根叶柄的背面,扯开嗓子大声鸣叫。当它见到我走近了,就躲进了灌木丛,又跳上桂花树,一路蹦蹦跳跳,最后躲进了一丛棕竹。棕竹低矮丛生,枝繁叶茂,满丛的大叶片如同一把把张开的扇子,为小鸟提供了绝佳的掩护,黄腹鹪莺就躲在里面尽情高歌。不一会儿,它仿佛不觉得阴暗处的鸣叫不够气势,或是低矮处的枝条让它没有安全感,于是它一跃飞上了木棉树,一口气高唱了15分钟才停下来。
棕榈科的植物果实成熟之后,连珠成串,不计其数,不过我却没有亲眼目睹鸟儿取食它们的果实。我经常见到绣眼鸟在蒲葵的花枝上觅食,也曾见到白头鹎在大王椰的花枝上啄食,但我并不确定它们吃的是什么。不过,我的确看到一只长尾缝叶莺在软叶针葵的花朵上啄食,它的嘴巴里含着一只小昆虫。也许,对小鸟来说,棕榈科植物的果实口感不佳,或者含有某种不适合食用的化学物质。
当木棉或者刺桐花开的时候,绣眼鸟总是成群结队,相互招呼,在花枝上吸食花蜜,欢乐鸣叫,甚是喧闹。芒果花绽放的季节,绣眼鸟也喜欢游戏其间。它取食的是芒果的花蜜、花粉还是嫩果呢?当小叶榕的果实成熟之后,它们又三五成群,一路高歌,在树上上下跳跃,大朵快颐。白头鹎、红耳鹎和长尾缝叶莺喜欢混入绣眼鸟的队伍,和它们一同奔赴一场又一场植物盛宴。
春夏两季,昆虫资源丰富,这时是绣眼鸟等杂食性鸟类补充高蛋白的绝妙良机。我走在公园里,随处可见埋头吃虫的鸟儿。树麻雀生性喜欢结群,不过我偶尔也会看到一只树麻雀独自在公园边缘的草地上觅食。鹊鸲和乌鸫和小雀鸟相比体型不小,可是它们却是最害羞的家伙,一旦发现有眼睛在注视自己,它们就会立刻停止进食,找到一枝浓密的树枝躲进去。
对于远东山雀和黄腹鹪莺等食虫性鸟类来说,这时正是不愁吃喝的季节。公园里有两只远东山雀,它们经常结对觅食,在草地里一蹦一跳,一会儿露出半个脑袋来探看情况,一会儿翘起屁股埋头吃虫。我虽然没有看到黄腹鹪莺捕捉虫子,但是听它每日高歌的闲情,它应该是不愁温饱了。
有一天,我的运气特别好,我在公园里发现了一种是我原先并不认识的小鸟。我见到它停在海胆形的灯管上,体型类似麻雀,鸣声带有颤音。我赶紧拿出相机,镜头拉近一看,发现它的羽色大体上呈栗褐色,翅膀上有一块金色的翅斑。比照图片之后,我才发现它是金翅雀!在这么一个小小的公园里,我竟然一下子就看见了10种鸟类!我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
忽然,我想起曾经在公园里看到一只棕背伯劳,它站在高枝上鸣叫,像在宣示公园的所有权。棕背伯劳号称“雀中猛禽”,有时会捕猎其它鸟类为食,它的鸣叫声一响,恐怕整个公园的鸟儿都要为之震颤吧!如果我会说鸟语,我要对伯劳说:请停下你杀戮的步伐,因为群鸟栖息的地方才叫天堂!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