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桂萍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lorazou

博文

车前草:端午斗百草 精选

已有 10285 次阅读 2020-6-25 12:21 |个人分类:天地风貌|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车前草, 端午节

车前草:端午斗百草

邹桂萍

车前草是路边常见的野草,它的莲座基低伏近地,卵形的叶子带有长柄,看上去就像一把汤匙。花柄则直立向上,上端点缀着白色的花蕊,或孕育着密集的蒴果。因为和“乐有子”、斗百草相关,车前草的背后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

车前草1.jpg

 

母性的欢歌

《诗经·芣苢》曰:“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古代妇人忙着采摘车前子,她一枝一枝地摘取,又一把一把地捋取,先是提着衣兜装着,又把衣襟别在腰间。

三国吴学者陆玑为芣苢(fú yǐ)释名,其《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谓:“芣苢,一名马舄,一名车前,一名当道。”这种植物因为生长在路旁,故曰车前、当道;因为经常出现在牛马行走的地方,故有马舄(xì)、牛遗等别称。

车前草的嫩叶可以做菜,据说口感嫩滑鲜香,还有清热润肺的功能。不过,从诗歌中所用的动词“掇”和“捋”来看,此处采撷的应该是车前草的蒴果,即车前子。《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歌赞颂了“后妃之美”,南宋哲学家袁燮据此推衍:周文王德化深厚,天下太平,家室和平,妻妾贤德,不生妒忌,妇人以有子为乐。

西汉的经学著作《毛诗故训传》则说“车前也,宜怀妊焉”,由此又衍生了以下说法:以陆玑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宜怀妊”即可以治疗难产。根据这一说法,《诗经·芣苢》描述了和平年代,女子有孕,心中喜不自胜,她捋取车前子,为当助产药物之用。

但是,魏晋医学界陶弘景所著的《名医别录》则认为,女子并非有孕,但是车前子可以“强阴、益精,令人有子”。北宋文学家元绛有诗句云“五日看花怜并叶,今朝斗草得宜男”,清代医家叶志诜认为,“宜男”即车前草,因为车前草可以令妇人生男孩。

现代学者闻一多先生推测,古时“芣苢”二字和“胚胎”二字同音,这更为“芣苢宜子”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有些学者推衍,车前草没有治疗不孕不育的功能,因此和“乐有子”没有实际的关联。他们认为,这首诗歌描写的并非实际的劳作场景,而是古人在巫术祈子仪式所唱的乐歌。

其实,无论是孕育生命,还是祈求得子,车前草都和“乐有子”结下了不解之缘。车前草寄托着古人向往和平年代的愿望,“采采芣苢”传唱着妇女绵延子嗣的母性欢歌。

车前草2.jpg

 

闲来斗百草

斗百草的风俗见于南朝梁著名学者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该书记录了楚地的端午习俗,其中就有“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斗百草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适合文人阶层的学识大比拼,又称“文斗”;一种是适合大众和儿童的植物大竞赛,又称“武斗”。

文斗形式多样,可以比拼奇花异草,也可以出对征答。相对风雅的是花草名对格,比如“相思子”对“合欢枝”,“虎耳草”对“鸡冠花”。清代李汝珍小说《镜花缘》第七十七回描写了激烈的斗草场面,其中出现的对格包括:“金盏草”对“玉簪花”,“慈菇花”对“妒妇草”,“风吹不响铃儿草”对“雨打无声鼓子花”。这些绝妙的巧对令人增闻广智。

武斗一般是比较植物的多寡、长短,也可以比较植物的韧性:双方以花草的茎部相互拉拽,茎不断者为胜。在比较韧性的斗草中,车前草无疑是当中王者。车前草的花茎柔而坚韧,不易扯断,是当之无愧的斗草宠儿。

在斗草游戏时,寻到车前草的人想到比赛必胜,常常暗自欣喜,故宋代词人袁去华的《清平乐·春愁错莫》云:“且恁亡忧可矣,只他怎解宜男。”清代李声振 《百戏竹枝词·斗草》描写妇女斗草时所选用的草茎,曰“斗它远志还惆怅,惟有宜男最可人”。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书画中,有一幅清代宫廷画家金廷标绘画的《群婴斗草图》轴,图中出现了车前草的身影。画中只见柳条飘摇,绿草茵茵,野花盛放,山坡上生长着许多车前草,十个孩童正在进行斗草游戏。其中,有两个孩童把车前草的花茎对折相交,双手分别拉扯一端,和对方展开激烈的拉锯战。另外还有一个孩童正拉住一根车前草的花茎,脸上露出一种不服输的神情。

凌鼎年先生创作的小说《斗草》讲述了娄城的一个斗草高手,他在斗草比赛中十斗九赢,其秘诀就是采摘悬崖峭壁上生长的车前草花茎。悬崖峭壁比较贫瘠,车前草绝地求生,生长缓慢,因此长出来的花茎更加老韧。斗草高手凭借它而战无不胜。

斗草主要为妇女和孩童喜爱,游戏胜出总能让人十分高兴。晏殊有一阙《破阵子》曰:“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

金延标—群婴斗草图(提亮).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75292-1239312.html

上一篇:菟丝子:掐死你的温柔
下一篇:吃番薯叶的“小金龟”
收藏 IP: 120.230.158.*| 热度|

15 陈有鑑 王安良 王鹏 杨正瓴 黄永义 王喆 杨卫东 栗茂腾 李学宽 徐长庆 孙颉 蒋金和 农绍庄 王汉森 刘旭霞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