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闻教授和王教授的争论又起,争论的本质是论文的“质量”问题。是否是学术不端,放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结论。就比如在中国的餐馆里吃饭大声吆喝很正常,到国外再这么吆喝就是严重的不雅了。闻教授的行为,放在中国全民作假的大环境下也不算什么,但如果放在国际化和院士的水准,就是问题了。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整容,很多人喜欢并且进行了整容,那是他的私事,但如果要结婚了,其婚姻对象肯定希望知道他原始容貌是什么样,如果隐瞒就是欺诈了。类比论文,你不发表,你怎么编也无所谓,但你要公开发表,作为读者,希望知道数据的整体原始概貌也是基本要求,是不是?
再说我们作为高风险医疗器械企业,对数据的管理是极其苛刻的,研发过程中不容许修改和删除任何数据。我被告知,在有些国家,医疗器械研发数据造假并因此造成后果要承担刑事责任(没查到法律条款)。我们研发实验室有ISO17025质量管理体系,我们研发过程有ISO13485强制质量管理体系,如果数据作假的产品出厂,是救人还是杀人未必可知。如果数据作假被查到,公司可能就要关门了
以测试数据为例,一个数据的测试是从“测试方法学确认”开始的,也就是说你要从人(测试者是否得到有效培训,具有必要的测试技能)、机(仪器是否得到正常保养,状态是否正常,精度是否满足要求)、料(试剂和辅料是否合格)、法(是否按照SOP操作)、环(测试环境是否符合要求)等不同方面来保证测试数据的可靠性,我们真实的例子就是用几十万买来的三维显微测量系统来测量支架的尺寸,通不过方法学确认。就是两个经过培训的人通过相同的方法用同一台仪器测同一批支架,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
要想证明一个过程能得到某个结果,我们有“过程确认”来确保这个过程可以一致地得到期望的结果,我们通过IQ(同上,分项证明人、机、料、法、环符合要求)OQ(证明在一定的控制公差范围内可以得到稳定的结果,找到这个控制公差的上下限,并证明机器能够在这个公差内长期运行)PQ(至少三个不同批次的生产性大批量试验,表明产品的质量在给定的置信度下能达到要求)三个阶段来实施。
所有测试结果都必须在给定置信度下,符合要求。置信度和测试数据关联的风险有关。会导致死人的,置信度一定很高。
中国没有,世界也没有论文质量管理体系,所以,闻王争论不会有官方结论,但每个人心里有一个秤,且每个人的秤可能都不一样。
(等飞机无聊,草于台北桃园机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4: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