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新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News 服务职业科学家的传媒

博文

夏建白:正确看待科技期刊国际化 精选

已有 4955 次阅读 2013-4-25 19:58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期刊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含义和目的到底是什么?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就意味着科研代表国际水平,问题是现在两者并不匹配。这个问题千万不要本末倒置!”


       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通报》主编夏建白近日就中国科技期刊的改革之路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他表示,作为科技成果的载体,中国的科技期刊更应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破除各种思想束缚,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


       科学家有祖国

       《科学新闻》:能否请您举例说明国家某领域的科研水平与期刊的水平相匹配?


   

   夏建白:比如20世纪初期,德国量子物理研究的水平最高,其物理期刊的水平也最高,物理学家们都往德国物理期刊投稿。而到了二战后,物理的最高水平转移到英国,物理学家们都纷纷将文章投往英国皇家物理学会的期刊。此后,这种趋势又挪到了美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半导体研究做得很好,期刊的水平很高。但是很快,随着其半导体研究的衰落,杂志也就无人问津了。但是这些国家的刊物还是继续办了下去,而不是为了提高“影响因子”而大搞“国际化”,或者就不办。

   《科学新闻》:针对当前科技界、出版界中的一些观点,除了“国际化”论,您还旗帜鲜明地反对“科学无国界”论,能否具体阐述一下。

   夏建白:《中国科学报》2010年4月9日A3版登载了朱大明先生的文章《优秀论文外流,不必杞人忧天》,文章提出“科学无国界,论文有国别。”“按国际惯例,我国在国外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都标注了知识产权国别和具体研究机构。这对提高我国科技成果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力和盛誉,争取国际合作、促进科技水平的提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实际上绝大多数在国外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只标注了作者姓名和所在单位,并上交了版权,并没有知识产权国别。申请专利则需要另外向国内或国际专利机构申请,与发表文章无关。反过来,如果文章发表了,版权已经交给了出版社,会影响申请专利。真正有原始创新的核心科技成果,想要申请回来非常困难,即使标注了国别也没有用。


   我认为,第一,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第二,任何时候,科学总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今天西方国家在一些重大高新技术方面仍然对中国进行封锁;第三,科技成果的评价要看实际影响和效果,不能只由外国人说了算。


   总之,我们不一概要求中国科学家的成果都发表在中国科技期刊上,但是各级领导应该对国际、国内科技期刊一视同仁。当前中国科技期刊还处于婴儿阶段,更应该给予重视、呵护。

 

   国际化的经济账


  《科学新闻》:有学者认为,在国外发表文章、审稿的费用,以及国外重要数据库的使用,都要耗费巨额国有资源。但为了吸收国际先进科技信息,这是必需的。您认为呢?


   夏建白:要对“耗资”有具体概念。实际上,到2006年,我国高校师生从在线平台(Science Direct,SD)下载论文数量超过3000万篇,形成对该产品的高度依赖,从而迫使图书馆不得不被动地追加经费购买SD:2007年北京大学此项花费为49.7万美元、吉林大学为39.9万美元、南开大学为31.2万美元。如果以100所“211”高校2007年平均25万美元的SD订费计算,这些高校每年用于SD的订费将达到1.5亿美元。而这其中,还不包括国内研究单位和国防研究单位。


   2008年6月,国际知名期刊出版商爱思唯尔科技期刊在线数据库强势涨价。2009年美国化学会的期刊数据库在中国的定价相对2008年上涨了100%。


   而随着我国科学研究的发展,购买国外期刊下载权的资金会逐年指数式地增长。

   

   《科学新闻》:与此同时,我们似乎也不应忽略中国科技期刊将版权卖给大出版集团的事实。

   夏建白:是的。由于国内网上刊物不完善、不成熟,在国际上影响小,因此国内一些主要英文刊物都加入了这些大出版集团的网站,被买断版权,每年只支付给我们几万美元。而中国读者却要付更多的钱才能阅读和下载。

 

   SCI是紧箍咒


  《科学新闻》:您自从2008年担任《科学通报》主编以来,不断呼吁科技体制改革,比如评价体系、资助渠道的改革等,特别反对“唯影响因子”论。


   夏建白:影响因子是衡量一个科技期刊受关注程度的客观标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如果把其作用无限夸大,走向商业炒作,那就适得其反。当前影响因子已经成为国际大出版集团追求最大利益进行的商业炒作。国际上已经有科学家联名抵制爱思唯尔,不在它下属的刊物上发表文章。


   一些商人此前宣称,如果委托他们来办刊,只要出钱,采用商业的运作模式,几年内便可以把杂志的影响因子提高到10。因此,如果整个社会都是“唯影响因子”论,那么“影响因子”将会变成第二个“奥数”,充满铜臭味,成为一剂毒药。

   SCI、影响因子对中国科技期刊和中国科学事业的伤害也很大,已经成为罩在中国科学家和科技期刊头上的紧箍咒。从博士论文开始,到申请基金、项目,一直到申报院士,都要求发表带有影响因子的SCI论文。它们不仅影响了中国科技期刊的健康发展,而且也影响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这致使大量优秀的论文流向国外,中国的科技期刊很少能发表中国科学家所做的一流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同时,中国科学家也往往为了追求短时间内的高影响因子论文,而忽视了长期坚持的基础研究。中国科学家得不了诺贝尔奖,和这也有关系。


   SCI、影响因子被提出的本意是为了供图书馆订阅期刊时做参考,而如今,中国某些科研部门的领导把SCI、影响因子作为判断科研水平的重要甚至唯一标准。其实,中国重要的科技成果登载在中国期刊上,并不会降低科学家的身价,因为是金子总要发光。


   此前中国科学院学部曾讨论,申报院士的条件里是否加上一条:10篇代表性论文中有1篇发表在中国科技期刊上,结果并没有获得通过。

 

   《科学新闻》:您坚持认为,中国的科技期刊要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去?

 

   夏建白:我认为,中国的科技期刊要靠自己的力量,走“走出去”的道路,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原创性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中国的科技论文和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一定越来越大,走上真正国际化的道路。我觉得大多数中国科技期刊的主编、副主编、编委和编辑们都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情景:一方面我国优秀的论文流向国外,另一方面又以高价(如果有条件的话)引进国外的高端论文来“提高”中国的科技期刊。■


   夏建白,半导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在低维半导体微结构电子态的量子理论及其应用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担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科学通报》主编,《物理学报》、《理论物理通讯》、《发光学报》编委,科学出版社《半导体科学与技术丛书》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外物理学精品书系》副主编。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3年第4期 封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5876-683965.html

上一篇:冯长根:科技期刊面临严峻挑战
下一篇:饶子和:打造中国的开放获取平台
收藏 IP: 118.186.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