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新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News 服务职业科学家的传媒

博文

饶子和:打造中国的开放获取平台

已有 4513 次阅读 2013-4-25 20:32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中国, 平台, 饶子和

       从《生物物理学报》,到Protein & Cell,我们一直都在尝试做出一本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人自己的学术期刊。这可能是条坡路,但是应该充满信心。
       

       地域性是桎梏


   中国科学院的科学研究一直走在中国的最前面,尤其在生命科学方面。与高校相比,中科院各个研究所主办的期刊也发展得相对较好,总体来说都有自己的特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社会的进步,这些刊物,开始有些不能适应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国际化形势的需要。


       科学院系统最有代表的杂志应该是《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


       这两本刊物在中国老一辈科学家心中曾经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即便是现在,两刊发表的文章也不会比国外一般杂志刊发的文章水平低。但之所以影响力有限,原因就在于其办刊的地域性。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影响因子只在9左右,而不会像《科学》和《细胞》一样达到20以上;英国皇家学会的部分刊物,影响因子也始终在5左右。这些例子都证明了区域性是一份学术期刊发展的桎梏。


       但凡地区性烙印太深,杂志就难以有所突破,所以,两刊的定位意味着它的影响因子不可能非常高。但是,就这二者而言,依旧有其发展空间。一定程度上,《科学通报》的发展前景要优于《中国科学》。它是半月刊,且内容覆盖范围广泛。


       作为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的理事长,我个人十分重视《生物物理学报》的办刊。在何士刚担任学报执行总编之后,《生物物理学报》的质量和影响力有了十分显著的提升。


       在《生物物理学报》的发展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一点:中国的科学界,必须要有我们中国人自己办的学术期刊。做科研,我们要有自己的快速通道,要有自己的发布平台,而且这个平台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上,并被国际同仁认可和尊重。因此,我萌生了办一本中国人自己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的想法。

   

       Protein & Cell:打造一个优质的成果发布平台


       有了办刊的想法,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为杂志取个合适的名字。


       一个好的刊名是杂志成功的一半。在古代,我们部委的名字非常简练,通常只有1个字,如工部、户部、礼部等等,而如今名字越来越长,不够简单明确。很多朋友为杂志名字提出了想法,但是(我)都觉得不够满意,仅仅是杂志名称就思考了近2个月。


       直到有一天,我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个名称:Protein & Cell!


       虽然我个人的研究领域主要是蛋白质,但是如果杂志的名称仅仅叫做Protein,那么就注定没有前途,因为所涵盖的范围太窄。而Protein & Cell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名字受到了国内外业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与此同时,当时我们也确定了自己的办刊目标:要以美国的《细胞》为榜样,办成一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杂志。


       起步十分不容易,甚至可以说步履维艰。首先,要组织一个国际化的编委会。目前,Protein & Cell的编委会力量非常强大,既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包括国内外科学院的院士及众多知名海外学者。其次,它的主编、副主编和编辑部的组成人员也都非常专业而富有经验。


       今年6月份将产生Protein & Cell的第一个影响因子,我们估计在3分以上,但这绝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希望通过努力使它提升到5~8。我们的兄弟刊物Cell Research目前的影响因子在9左右,但其当初被纳入SCI的时候,影响因子也只有零点几。因此,我们的起步其实很好,应该充满信心。其实,在Cell Research上,很多影响力大的文章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这些文章可能在投往国外期刊的过程中被拒,而为了抢夺时间,就迅速发表在国内的期刊上。这说明,我们自己的成果,发表在我们自己的平台上,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同时也提升了杂志本身的影响力。


       所以,我们向科学家呼吁,重大的科研成果文章,可以先投《科学》或者《自然》等国外著名期刊,但是一旦被拒,就应该立刻选择国内的学术期刊发表,这是保护我国知识产权非常重要的手段。


       我们希望Protein & Cell能成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又一个好的成果发布平台。


       静下心做杂志,服务科学为本


       一直以来,我都坚持一个观点:办科学杂志,如果目的是赚钱,那就趁早别做了。


       这不是说让我们的杂志到处去“化缘”,而是我们做学术期刊,不能以赚钱为目的。在我们办刊的过程中,必须要始终坚持开放获取(Open Access,简称OA)。


       其实,我们重视SCI,实际上是把国外的杂志“宠”坏了。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注重SCI。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的确是一件好事,但也有很多副作用。这其中,直接受益最多的就是众多国外文献出版商,他们将杂志绑定打包出售给大学,从而获取高额利润。


       然而,开放获取是科技出版的大势所趋。全球的基金资助机构都纷纷推动开放获取,例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以及英国研究理事会(RCUK)都强制性规定或者建议,受其资助发表的研究成果均应免费开放获取,供全世界学者自由下载阅读。因此,我强烈建议中国的基金资助机构也应该发出这样的倡导,使其资助的科研成果能够发表在开放获取的期刊上,抵制这种以限制科学传播为代价换取利润的经营方式。


       同时,如果国家不再一味地追求论文的发表量,可能会对出版行业的秩序有所帮助。现在不论是毕业、提升职称都要求发表文章,而这恰恰是使质量不高的杂志得以存活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在生物学部工作期间,就提出不要求博士生毕业必须发表文章。这样使学生能静下心来把研究做“厚”,一个人做不完可以集体完成。


       就像国外大学不都是一流的一样,国外的期刊也不都是一流的。很多国外的杂志都开始以盈利为目的,从而导致其质量的下降。我认为,我们不一定要模仿国外杂志,只要我们静下心来,不以盈利为目的,就可以专心办好我们的学术杂志。现在,国际上很多杂志不正之风大行其道,与其学习,我们更应该去抵制这种不好的风气。■

     

   饶子和,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家,曾任南开大学校长、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1950年9月6日出生于江苏南京。中国科学院院士,TWAS院士,南开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奖励委员会主任。

    从2010年起担任Protein & Cell和《生物物理学报》主编。长期从事与新发、再发传染病病原体相关的蛋白质结构、功能以及创新药物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75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23项。
   

    饶子和曾获“陈嘉庚科学奖”、第三世界科学院最高奖——“第里雅斯特科学奖”(Trieste Science Prize)等科学奖项多项。饶子和于2009年、2010年分别被香港浸会大学和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2011年11月当选为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联盟(IUPAB)候任主席。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3年第4期 封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5876-683979.html

上一篇:夏建白:正确看待科技期刊国际化
下一篇:王鼎盛:资助越多,国内发文越少
收藏 IP: 118.186.5.*|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