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新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News 服务职业科学家的传媒

博文

外籍院士:为中国科学发展鼓与呼

已有 2879 次阅读 2012-7-18 11:24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中国, 科学发展


本刊见习记者 唐琳

每到两院院士大会召开的时候,总有一群人在会场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就是两院外籍院士。

即便来自不同的国度,这些外籍院士却同国内的众多院士一样,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期望: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610日,北京,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外籍院士座谈会召开。

众多与会外籍院士基于自己与中国科技界的合作经历,围绕中国科技发展与改革、中国科学院发展战略等议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关切和真知灼见,并对中国20多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给予了充分肯定。

心系中国科技体制改革

科技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不仅是国内科学家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是外籍院士们心之所系。长期以来,众多外籍院士纷纷进献诤言,力求推动中国科技体制创新。而在本届院士大会上,他们则更为犀利地直指中国科研经费分配、科学仪器研发和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科院外籍院士、耶鲁大学微纳电子学家马佐平(Tso-Ping Ma)早在2004年就痛陈中国科学发展的瓶颈。本次大会上他专门就国内科研基金资助机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强调,只有一个健全的资助机制才能真正推动科技创新。当前中国的科研经费存在明显的重物轻人的现象。决策者都希望加大对大型科研设备的投入,但却在人员经费上卡得很紧,厚此薄彼。先进的设备和仪器更需要高层次、高素质的科技人员来开发和使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猛,仪器设备如果得不到充分利用,过几年就是废铁一堆。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资助机制才能真正推动创新的发生。马佐平如是说。

与此同时,中国的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实验室里,用的多半是国外(主要是从美国)进口的仪器设备。在中科院外籍院士、日本名古屋名城大学的饭岛澄男(Sumio Iijima)看来,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加大对中国自己的精密科研仪器的研发投入,摆脱高端精密仪器受制于人的现状是当务之急。

这些弥足珍贵的建议,往往同与会中科院领导和国内院士的观点不谋而合。

而中科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的丘成桐(Shing-Tung Yau)则表示了对纯数学、理论物理和基础科学的研究和投入的忧心。   

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没有数学这一定量化的研究工具,科学将寸步难行。没有纯粹的理论研究作为坚实的基础,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难以获得持久的发展。丘成桐的心痛溢于言表。

此外,多位外籍院士不约而同表示,中国科学当前亟需更加全面和公正的评价体系,切不能将文章数量和影响因子作为评价科研水平的唯一标准。

关注中国科学院发展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曾多次强调,中国科学院要以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为发展战略,以提高优质科研产出、培养高水平人才为使命。

在本届院士大会上,这一发展战略和使命获得了众多外籍院士的高度肯定与支持。

实际上,中国科学院未来的发展,始终是外籍院士高度关注的一个议题。此次大会上,外籍院士们将心系中科院的情结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国贝尔实验室半导体研究所教授卓以和(Alfred Y. Cho)高度评价白春礼提出的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发展战略,他始终坚信,在新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使命的指引下,科学院必将进入一个开展最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黄金时期。

同时,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吴耀祖(Theodore Yao-Tsu Wu)指出,中国科学院要坚持自己的特色,同时要在思想库建设特别是政策研究咨询过程中,重视和加强与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专家学者的合作,实现文、理交融和优势互补。唯有如此,中国科学院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中科院外籍院士、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理事长野依良治(Ryoji Noyori)则格外强调了中国科学院在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应起到的引领和带头作用。他表示,中国的生产力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相信中国的科学技术也将很快跃居世界前列。但同时,在他眼中,中国年轻一代的科学家应该拥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应该更加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生态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系统。

加强国际合作,创新人才培养

不仅如此,外籍院士们还为促进中国科学院与国际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努力搭建平台,并殷切关注中国科研人才的培养问题。这些高瞻远瞩的建议对于中国科技人员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不啻为本届院士大会的一个亮点。

美国工程院院士、恩理化学技术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黎念之(Norman N. Li)就带来了一个新鲜出炉的消息:美国工程院希望加强与中国科学院的相互合作,而他本人也愿意在中美之间架起这座桥梁。

其他外籍院士也纷纷表示愿意致力于为中国科学院对外交流合作提供机会。

中科院和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各有特长,能相辅相成。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讨论与合作,能共同促进世界科技的进步。野依良治表示。而他也欣然愿意在这其中作出一点贡献。 

马佐平也指出,现在国内许多科学计划和项目都很重视院士的意见,但外籍院士参与的程度还比较低。希望在可能的范围内,增加外籍院士的参与度,让外籍院士发挥他山之石的作用。

而在人才培养方面,这一次外籍院士们更是带来了全面而独到的见解。

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学生在对科学试验数据的解析上,遵循千篇一律的模式,缺乏创新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他们不敢挑战权威,不敢质疑导师,不敢与学术前辈争论。这对于科学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罗伯塔·鲁德尼克(Roberta Rudnick)说。

罗伯塔·鲁德尼克以她指导数位中国籍博士生,并多年在国际期刊担任编辑的经验出发,提出要提高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的能力;要鼓励人们拥有不同的思想,要特别欢迎那些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加入自己的研究团队。

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蒲慕明(Muming Poo)院士结合帮助建立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十几年经历指出,中国的研究所正在不断流失最有才华的年轻人。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留住人才远比引进人才重要。” 

在外籍院士们的眼中,中国科学院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三位一体的战略使命中,人才是核心。没有一流的人才,就出不了一流的成果和思想。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为霍宁博颁发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当选证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5876-593337.html

上一篇:中国大学的“三维排行榜”
下一篇:氟氯化碳: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7: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