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新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News 服务职业科学家的传媒

博文

孙家栋: 演绎中国航天传奇

已有 2949 次阅读 2012-7-18 10:45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传奇, 中国航天, 孙家栋


本刊记者 张巧玲

中国仅仅用了40多年的时间,走出了一条成功的独立自主航天发展道路。 

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到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中巴资源卫星,再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月球探测工程……

100多个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航天器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担任了34个任务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

他用一生演绎着中国的航天传奇。

9年导弹情缘

19489月,19岁的孙家栋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汽车系。当时哈工大老师都用俄语授课,孙家栋由此打下了扎实的俄语功底。

1951年,品学兼优的孙家栋被选派到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设计、维修及管理。1958年毕业时,他获得全苏斯大林金质奖章。回国后,孙家栋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从事导弹研制工作,参与研制了东风系列导弹。

9年弹指一挥间,我国导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导弹武器不仅自主研制成功,还成功地进行了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的飞行试验。孙家栋参加了导弹研制工作,由导弹总体设计员、总体组长、总体设计室主任一直升任为总体部副主任。

据悉,中国最初的导弹研制是从仿制苏联送给中国的两枚P-2型近程导弹开始的。1960716日,苏联突然撤回在中国工作的专家和顾问。这反倒激起了大家的干劲。

孙家栋参加了仿制苏联P-2导弹和改型设计的工作,为自行研制积累了经验。

19608月,孙家栋被任命为导弹型号总体设计室主任,随东风一号导弹试验队赴酒泉发射基地参加发射任务。115日,中国第一枚仿制的近程地地导弹发射获得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了自己制造的导弹,填补了尖端武器的空白。

1964629日,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孙家栋参与了导弹的发射试验任务。7月,孙家栋被任命为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程导弹的总体主任设计师。之后,又升任为导弹总体设计部副主任。

19652月,中央专委决定对中近程地地导弹进行改进,以增大射程。次年1027日,中国成功地试验了导弹核武器。

钱学森最欣赏的年轻人

200935日,孙家栋80岁生日时,98岁的钱学森专门致信表示祝贺:

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听说您都80大寿了,我要表示衷心的祝贺!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我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

孙家栋常说:我搞导弹,得益于当时许多开创我国导弹事业的师长,他们对导弹事业的执著追求、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为人师表的刻苦攻关精神,不仅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而且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钱学森更是我尊敬的领导和良师益友。

刚回国就跟着钱学森搞火箭、搞导弹,真是又高兴又担心。孙家栋说。高兴的是,能在新中国刚刚创立两年的国防尖端科技部门工作。担心的是,自己不知道导弹怎么设计和制造。

那时,钱学森编制课程大纲,亲自讲授导弹概论,并请庄逢甘教授讲空气动力学、梁守槃教授讲火箭发动机、朱正教授讲制导……钱学森以远见卓识,指出了正确的技术途径,带领大家走出了一条多快好省的发展之路。孙家栋参加了钱学森主持制定的导弹火箭发展12年规划和八年四弹规划等工作。这使中国的导弹火箭研制生产一步跨越了几个台阶。

1967年,中央决定组建空间技术研究院,由钱学森担任院长。之后,孙家栋又参与了钱学森主持制定的三星规划(东方红一号、返回式卫星和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工作,这些规划为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孙家栋说,钱学森高尚的科研道德和人格魅力,严谨的工作作风,令人终生难忘,也深深地影响了他。

钱学森亲自点将,让孙家栋负责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

从此,孙家栋从导弹转战卫星。在他83岁的人生旅途中,他经历了从地球卫星到月球卫星的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2010111日,孙家栋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说,这是实至名归的事情。这个奖是对他一辈子勤勤恳恳、富有创造性地把中国航天事业一步步引向更高水平的充分肯定。

孙家栋却格外谦逊:航天的事情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每个人手中的事情看似不大,但集合起来就是事关成败、事关国家经济利益的大事情,要想尽一切办法办好。

造一辈子中国

搞了一辈子航天,航天已经像我的爱好一样,这辈子都离不开了。孙家栋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2004年,孙家栋经时任国防科工委常务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的栾恩杰亲点,出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并与工程总指挥栾恩杰、月球科学应用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组成了探月工程铁三角。而当时,孙家栋已是75岁高龄。

铁三角里,所有的工程技术难题都落在孙家栋身上,其压力可想而知,但他能做到有条不紊、从容潇洒。他解决技术问题站得高、看得远,有全局观念,处理问题有板有眼。欧阳自远说。

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说:孙家栋待人谦和,他总能抓住问题的要害,提出解决问题的点子,跟他在一起心里踏实!

2007年,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的关键性一年里,为了探月工程能够按计划顺利实施,大量的事情需要协调落实,近80岁的孙家栋经常马不停蹄地从一个城市飞往另一个城市,打飞机的士成了家常便饭。

老伴魏素萍心疼地说:他总是天天跑,穿皮鞋太累,我每年光布鞋就给他买四五双,你说他费不费。

但孙家栋却尤其欣慰:自从参与探月工程,现在每天晚上抬头看月亮,那感觉和从前好像是有点不一样了。

2007年,当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传出嫦娥一号卫星绕月成功的消息时,所有人站起来,欢呼跳跃,拥抱握手,79岁的孙家栋却走到僻静的角落,悄悄地背过身子,掏出手绢偷偷地擦眼泪。这被敏锐的摄影师捕捉到,成为最感人的电视画面。

如今,孙家栋依然会议不断,事务繁多,航天战略发展的研究、应用卫星的发展方向、航天技术对国家科技发展的牵引带动等,都请他坐镇决策和指导。他还担任着北斗导航工程等三项航天应用卫星工程总设计师等职务。

最大心愿就是造一辈子中国!如果做出了成绩,那也是组织上给了舞台,是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孙家栋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5876-593303.html

上一篇:闵恩泽:催化剂之恩 泽被苍生
下一篇:夯实科学发展根基 ——记“2011~2020年我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9 16: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