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教学的回报 精选

已有 8146 次阅读 2014-7-29 12:07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刚刚看到李宁兄的文章:《清华是否应该解聘方艳华老师》(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485-815440.html),文中提到的问题在我看来是一个程序正义的问题,对此,我是理解的。但是,方老师是转岗而不是解聘,这里差别太大了,诚如逄老师老师所言:

非升即转(走)是个好的体制 , 但是应当有配套政策 。 例如,让人走,那么住房、户口、孩子上学之类要有适当的对接政策。由于普通人对权力的野蛮毫无约束能力,改革往往是,有利于强势一方的改革雷厉风行 , 而有利于弱势一方的改革干打雷不下雨!【逄焕东老师的留言】

由于对方老师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不好妄加评议。只是由于教学的话题勾起了我的一点想法,趁着兴致写出来唱和李宁兄。其实,现在大学里的老师被赋予了三种职责:教学、科研与社会活动。这三种活动在当下的评价体系里被赋予的权重是不同的:收益最高的当属科研,所谓科研,庸俗点说就是项目加论文,这个游戏科学网上的诸君都熟悉,今天用一句玩笑话来说就是:得项目者得天下!这是庸俗唯物主义在科研领域的一个体现。收益次之的是社会活动,比如于丹老师可以通过社会活动活得风生水起,再次祝贺他们!收益最低的就是教学。哪个大学都在提倡教学,其实,有些话不能全当真,否则会很被动的,比如这次事件的方老师就是例证。我们国家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是强调的事情,其实状况越糟糕。其实在大学里没有多少领导在心里真正佩服教学的老师的,当然这些话都是不能说的。我曾开玩笑说:如果真正重视教学工作,让那项工作的收益高一些,自然教学工作就上来了,因为人都是经济人,他自然会处理时间与精力的安排。在当下的大学,完全教学相当于变相自杀,属于“职业安乐死”状态!呵呵

这几年受学院的委托,我也一直为教研室老师排课,并且自己也上过很多课。那么如何看待教学工作的回报呢?咱先不谈宏大理想,只从最世俗的层面来解释这个事。众所周知,上课是一项良心活,也是一项技术活。所谓良心活就是付出问题;所谓技术活就是内容的安排问题。哪一项都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的,但是你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如何处理呢?就内容而言,对于本科生来讲,基本知识占主要部分;对于研究生而言,要把基本内容、思路与问题展现出来,作为一个学科向导。有兴趣的同学他们会沿着你指向的路推进,即便不推进,也能大概了解到这门学科的一些新想法与思路以及存在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老师把科研的一部分贡献出来的。所以,科研对于教学也是很重要的。在信息传播如此快的今天,老师也很矛盾,毕竟很多想法还没有形成文字,一旦传出去也就“报废”了,呵呵,所以手要快,免得颗粒无收啊!

我们每个人都听过老师讲课,总会记得其中一些让自己感到震撼的课,多年以后仍会记得那些老师,在我看来,这就是对老师的最大回报:让大道传之久远!有一年到某大学参加答辩,中午的时候在校园散步,突然听到一名陌生的学生喊我,记不得哪里见过他,他说在另一所大学听过我的课,还邀请我去他的办公室坐坐。那瞬间感觉太神奇了,还有很多次,课后同学们给予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所有的疲劳都消失了,我喜欢这个场面。前几年喜欢课后与一些同学们到校园外的小酒馆一起饮酒,只是这几年身体大不如从前了。前几日,王球博士的课结业以后,也是邀请几名同学到校门口小酒馆饮酒,我趁机坐陪找回点感觉。有时候也想,未来,或许会因为我们今天的课,让一些同学尊重常识,而不再是野蛮,那就善莫大焉啊!

一会坐火车外出上课去,谨以此文唱和李宁兄!

2014-7-29于南方临屏涂鸦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清华解聘教师争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815526.html

上一篇:鄙视一下哈马斯
下一篇:国庆节那天美国哲学家在干什么
收藏 IP: 101.229.187.*| 热度|

47 刘立 虞左俊 陈楷翰 李学宽 武夷山 曹广福 曹聪 张红光 徐明昆 黄永义 蒋永华 李佳苗 徐晓 吴飞鹏 逄焕东 章苏 李归华 温世正 王修慧 赵美娣 何士刚 王荣林 王林平 张启峰 马雷 李宁 徐建良 陈日祥 王健玲 王春艳 张忆文 王鸣远 汪晓军 韦玉程 王晓霞 许义文 wgq3867 shenlu zhyzh Veteran11 aliala ncepuztf louiexp wangqinling JIANHUN dootritiger sandstor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17: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