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一个偶尔机会,“偷偷”看到女儿写得一文——没有标题,这里,我就以开头第一句话为题,再加上“女儿9年学习书法自述”作为副标题,再选择我以前偷偷拍摄的她的几幅字(其实,大数是她的“作业”)。
手握起一支笔杆,饱蘸浓墨
——女儿9年练习书法自述
手握起一支笔杆,饱蘸浓墨。放平呼吸,心情慢慢平静。这时,面前的一方宣纸,承载的就不仅仅是一个个或工整娟秀、或潇洒飘逸的文字,而更是我跨越整个童年的努力和无数拼搏的回忆。
图1 女儿寒假期间会集练习写字,每天5篇
我从六岁起开始学习书法,到现在已有近十个年头。我对于书法这件事的态度,也从原来的不情愿逐步转为“认命”的接受,到最后的不忍割舍。我是个普通的女孩,从没在任何事情上表现出特别的天赋。“拿起笔的那一瞬间我仿佛找到了归宿,知道我一生都必将与墨香相伴”这种事是绝对没有的。我学习书法,完全是出于父亲的爱好。最初开始在少年宫学习书法,我还大字不识几个,对着老师打的样子照猫画虎。不能说不专心,我很专心,可以一节课头也不抬。但必须承认,我并不用心。我一笔一划描下一个个文字,却从不去想这个笔划、这个结构究竟是怎样的,也从不关心我下一个字该怎样用笔,写得更好。站上个把小时,在质感粗糙的黄色宣纸上涂抹色彩单一、毫无魅力的文字在当时对我是毫无吸引力的。别的孩子都去参加考级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站在教室里继续进行收效甚微的练习。父亲不想用考级来给我压力,但在没有任何压力之下我也毫无动力。要是一直这样下去,书法于我也一定是一项不会长久的工程的。
图2 女儿的行书还是不大自信
大约是缘分所至,在我将要放弃时,父母把我转到了另一所书法学校。那也许根本算不上一所“学校”,两个老师是一对夫妻,一间狭小的出租屋内,无数块木板和大床垫高做的桌子就是这所“学校”的全貌。但这独特的装饰结构让这个地方显得与冷冰冰的教室不同,特别有亲和力。在这里,我开始重新认识书法,认识中国的文化。男老师很幽默,也很认真。我怎么也做不好时,他就会站在我身后,用手握住我毛笔的上端,带着我一起写。他不但给我打样子,也会给我解释字的结构,一竖往里挪一点就会有很大的不同;他给我解释笔画的横细竖粗、撇细捺粗,他说这就是毛笔字最大的魅力所在;他甚至给我解释毛笔的用锋,什么时候提、什么时候按,都得恰到好处。我懵懵懂懂地听着,心里也不多琢磨。只是人家教得那么用心,我学的便也多花了些心思。课堂上大家都很愉快,我只要有一点点进步,也会马上遭到表扬。这种氛围令我喜欢,学习书法的事便也半推半就进行了下去。
图3 女儿的另一幅行书
我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了书法已无从考证,但初三刚开始时父母曾提起让我专注学业,写书法的事先放一放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不”。我当时给出的理由是,好不容易坚持了下来,就此放弃实在可惜。仔细想来的确如此。虽然如今我已考过书法十级,但我知道我还远没有达到可以自己练习的水平。我的楷书写得不错,但行书还远远不够格,况且还有那么多字体我没有学习过。我爱好不少,但真正特长的不多,我怕就此放弃,以后就不会再重新捡起。所以我依旧每周一次去上书法课,享受着在充满挑战的生活中我少有的可以把握的东西。也许的确是这样:也许我对书法的喜爱只是因为我做得好而产生的成就感。但这并不重要。如今我对写书法这件事感到舒服,也会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书法字时多瞄两眼,我想这就足够了。
图4 女儿的楷书(另一幅)至今还被老师贴在被她称为“学校”实为一出租屋的墙上
如我之前所提到的,我并不是什么天赋异禀的女孩。我现在书法还算拿得出手,仅仅是因为我付出了一定量的努力和大把的时间。练习是枯燥的,但当我把每一次练习当作一个更进一步的挑战时,枯燥就稍带了些趣味。不少人认为这类对文化的学习是可以陶冶情操的。我一直不倾向于认同这种在我看来有些矫情的说法,但我承认书法的确在潜移默化中、在某种程度上悄悄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书法培养了我的执着和韧劲,它让我可以静下心来,让我学会了专注。我也从我的老师们身上学到了观察与感受文字、感受文化乃至感受生活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如何写好一个字。我想,运气好的话,我对书法的这份小小的情谊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沉淀,那样等我老了,我就会有值得我的孙辈用手捂住嘴表示惊讶的本事。我现在算不上文艺青年,但如果我将来长成了一个文艺老太,(希望)我会比在广场上跳舞的老大妈们高了一层次。
图5 女儿完成“十级考”之后写了一年的隶书
所以深吸一口气,运笔,落在纸上。这是一个新的字,更是一条新的旅程。
图6 在前不久女儿挥毫泼墨给爷爷的生日礼物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