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OL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UOLONG 蒲公英的世界

博文

网文真人秀®吃饭服药挑战CNS

已有 3212 次阅读 2016-1-11 16:1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网文真人秀®吃饭服药挑战CNS

吃饭,中国人要吃,西方人也要吃。可是吃的方式,大不相同。中国人吃的是中餐;西方人吃的是西餐。中餐用筷子,我们吃得非常流畅;西餐,西方人用刀叉,吃得也是相当顺畅。

一个中国人来到西方世界,吃面包、汉堡、肯德基、麦当劳或者正统西餐,但偶尔吃吃可以,吃多了也受不了。我所了解的中国人无论是已经做到美国科学院院士的中国人,还是来芬兰就读的大学生,西方发达国家生活经历长的快三十年了,毫无例外还是绝对以中餐为主。出国还忘不了带点中国调料的大有人在,无论是会做还是不会做饭的中国人,到了西方国家基本上都会马马虎虎自己给自己整点能入口的中餐。

一个西方人到中国,我所认识的所有外国朋友,虽然群体不大,但还是有那么几个,在中国扎根生活,毫无二致,吃的都是中餐,没见谁跑中国还专门自己搞西餐吃的。中国人做菜的方式有烧、炒、炖、煮、煎、炸,西方人也不是没有,但风格绝然不同。中国人光白菜种类就很多,吃的方式也很多;可是有谁见过西方人直接拿白菜做沙拉来啃的呢?超市里并非没有,不过,我从来没有在西餐沙拉中吃到过我们中国人的白菜。中国人吃牛肉,做法很多,中国人爱吃,西方人到了中国也爱吃;可是西方人做的半生不熟咬一口还出血的牛肉,有几个中国人爱吃?

民以食为天,无论您是哪国人,饭都是要吃的。上面提到的情况说明什么:殊途同归。吃的东西不同,吃的方法,但都可以把人养活。抗生素出现以前,西方人的寿命和中国人的寿命长短有实质差别吗?我没有追踪调查,但我推测没有。抗生素出现以后,中外比较,整体上寿命长短有点差别,但也没有那么大。这种差别的存在也很难直接归结于吃的方法,大体上要从摄取营养多寡和饮食卫生角度去考虑。

“吃饭”,吃的方法不同,吃的内容不同,但都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那我现在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吃药”,吃的内容不同,吃的方法不同,为什么就不能达到相同的目的把病治好呢?如果有人提出,吃饭不等于吃药,那我要说,我就是要颠覆世人的这样一个既定的固有观念。我要用我的研究工作来表明“吃药”就跟“吃饭”一样,是一个道理。把“药”当成“饭”来吃,身体倍儿棒,就没啥疑难杂症缠绕你的身体。

不过,我选用从实际而非从理论入手解决我提出的这个问题。一来颠覆性的理论,网络上非常容易导致被口水淹死下的情形,影响我需要成就的一番事业。二来我的理论很简单,简单到大家一时半会难以置信,我得把大家的胃口吊起来,在绝望中还存有一线希望。这就好比“杂种优势”这个理论,很简单,袁隆平发挥到了极至,一说大家都明白。但是到今天为止,整个生物学界更别说其它学界没有哪个科学家能把这理论说出个分子机制来,没有,绝对没有!三来江湖郎中拿手的绝活是实实在在的做事,用实际案例博取功名,人证物证俱在,无可辩驳就可以直接摆放到任何质疑者眼前。白就是白,黑就是黑,不存在任何的含糊。江湖郎中欢迎来自任何一方的质疑,愿意质疑的都可以找案例自身求证。

最后还有四来,另类得不能再另类,江湖郎中既不是中医、也不是西医,敢在世人面前玩这么一个独瓢活,敢在和他人对话中直接撂很话,直接挑战现行科研体制下以论文为导向的考核机制。比如说:对于激光戴极为不感冒的清华施一公教授,骆玉笙先生所唱的“重振河山待后生”的后生刘学武就是直接说“施一公在CNS上裸笨”。当然,论文导向的话题,科学网已经都被人谈腻味了,几个部委都联合发文了。不过,我是走得比较早的,从回国工作那天就开始了,这是后话。籍此,现将《科学家骨子里是傲气禀然的:兼论我自己还有施一公》和《配角与主角: 施一公 vs 戴德昌》两文中几笔有价值的对话特摘录如下,立此存照。

刘学武  2016-1-3 10:41施一公在结构生物学上裸奔,其实没有多少成果的,特别是应用于现实中的成果。整天在CNS上灌水做着技工的货,其实没有你李在痘痘上取得成果大。我看那些研究什么基因剪切,什么诱导多能干细胞之类的北大,清华,交大之教授们最好都将是黄粱一梦。


博主回复(2016-1-3 12:56):都是为了面子上的好看,自己好看还是他人好看或者两者兼备。不过我还有点别的看法,三言两语说不透,改时间比较完整地写写。


刘学武 2016-1-9 21:49:一个物理学家的逻辑水平要显著高于生物学家,看看CNS的论文,大量的通过敲除某个基因的动物试验和WT相比,就能给出这个基因,这个信号通路的作用的结论,这在物理学领域是不可想象的。如果让戴激光稍微了解一点生物学知识,肯定视CNS的论文为垃圾。


博主回复 2016-1-10 02:02:CNS信号通路的这套研究方法也是基于逻辑而来,暂时还没有多少更好的办法不,所以就发展了系统生物学,但现在也是问题多多,但统统视CNS的论文为垃圾的观点肯定是过了。


刘学武 2016-1-10 12:06:你可不能给我扣帽子,我说的垃圾只是一部分,可没有统统视之。CNS上的生物领域的论文应该占60-80%,每年好几万篇吧!很多论文在逻辑上都不严密。既然逻辑上不严密,那就不要轻易下结论。像施一公花10年发表100篇CNS论文,也不如人家一页纸的DNA结构论文。在无法保证逻辑严密的情况下,就无法保证结构是真实的,错误的结果比垃圾论文更可怕。


博主回复 2016-1-10 12:31:我的文章到时候出来也就一页纸,而且字体还得大写一点。这点我倒是认同施一公教授目前所发的论文总和的作用不如我将来要发的一页纸的意义。


身后有余不缩手,眼前有路不回头。万丈高楼平地走,满腔热血溢九州。下回我用实际案例来分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5582-949680.html

上一篇:答《凤凰周刊》蒋保信先生
下一篇:重发: 关公面前耍大刀?
收藏 IP: 85.76.74.*| 热度|

19 王旭 王兆强 姬扬 黄瑞君 陈楷翰 徐令予 武夷山 张忆文 徐晓 李颖业 田云川 李土荣 宁利中 王小平 赵美娣 dulizhi95 wujianying xiyouxiyou ncepuzt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6: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