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现代化更深层次的意义
先看看《认知心理学》关于“科学范式”的概念:
图55-2陈12
图55-2陈13
既有的“科学”所涉及的领域,几乎都是建立在“外部感觉”的基础上。研究者与研究对象是截然分开的。看看现代物理学所建立、所依赖的7个基本量纲:长度L、质量M、时间T、电流I、温度Θ、光强度J和物质的量n。除了最后一项“物质的量n”是一个数量单位,其余的量纲,都对应于某种“外部感觉”。长度L与光强度J对应于“视觉”,质量M对应于肤觉中的“触压觉”,电流I对应于肤觉中的痛觉、温度Θ对应于肤觉中的“温度觉”。以上几种感觉都属于“外部感觉”。只有“时间T”,是一个很特别的量。我认为它本来是对应一种“内部感觉”,是人对整个生命机体流逝的一种感觉,是不能共享的。但人们很早以前,就发明了各种计时工具,并用它的视觉运动代替“时间T”,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公认的事实。这样,时间T就成了一种对应于视觉的量纲。
在现代医学的诊断中,使用了大量实验检测与辅助检查方法。使用这些方法的结果,是得到患者有关的视觉等外部感觉刺激。这就是现代医学能够不断发展,现在已经成为高度成熟学科的原因。但这种方法的缺陷,是不能解读过于微弱、淹没在强烈噪声中的人体信号,不能作出尽量早的早期诊断。预测疾病发生就更难了。
在对道家学术与中医医理的研究中,引入了科技手段(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为什么一定要引入人工智能呢?因为一般的“内部感觉”,我们无法用某种外界物理量“约定俗成”地代替。“内部感觉”又不可能直接测量。于是只能先测量人体可以测量的生理指数,再对其加以计算,得出人体状态参数,定性的“符号”,与定量的“数值”。“人工智能”实质上是对“内部感觉”的一种间接测量行为。
对道家学术与中医医理的研究,是科技第一次进入了“内部感觉”领域。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合二为一。这不仅是医学革命,无疑也是一种新的科学范式,因此也是一场科学革命。
基于“内部感觉”所获得的经验知识,是真正进入了“生命科学”的领域,是在活生生的生命里体验、认知与把握生命,是升华生命,探求生命终极意义所必须经历的。与以前基于解剖学、显微镜等手段所建立的生命科学,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后者是不可能探知到生命的终极意义的。
探究生命的终极意义,也是宗教、哲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人文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中医现代化不仅是一场医学革命,一场科学革命,还是人类文化的一场革命。
佛法中有关于气脉、呼吸部分的内容,那也是基于“内部感觉”的经验知识,与道家中医互为佐证。同时我们知道,佛法修证是结合科学、哲学与宗教三位一体的人类生命认知活动。因此,道家中医的现代化,也是将科学与宗教哲学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也可以说是现代科学进入后现代科学的一个标志。(见下面示意图)
图55-3人类文明周而复始示意图
总而言之,人类社会医学、科学与文化进一步的发展,必定是以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唱主角,以内部感觉刺激为认知基础的发展。
(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对本博主题有兴趣的朋友加本人QQ554240962,注明“科网博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