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inaAbel 在苦难中寻求那微薄却终将照亮前程的智慧之光!

博文

人类太空第一步生死交织

已有 3328 次阅读 2008-9-29 12:1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

神7的成功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成功地进行了人类太空行走的国家,特发此文,以纪念那些英雄的航天人!




                         人类太空第一步生死交织
    

     神七的圆满发射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一个里程碑式的意义,而且使我国在航天事业上与俄罗斯和美国的差距又缩短了一段距离。 
    一个人的一小步,全人类的一大步。这一小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有人迈出,但是中国的这一步是全新的,是和平的,没有战争阴霾,没有政治色彩,这一步,是一个和平崛起的国家为全人类迈出的世纪之步。 
    在我们注视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辉煌的时候回望人类太空路,阳光照耀下的大路并非一路平坦,也是坎坷重重。 
    一九六五年,前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迈出人类太空行走的第一步,在宇宙留下了人类的辉煌。 
    当时苏美冷战正酣。谁将实现人类在太空的第一步,成为两国又一个太空竞争的焦点。对于航空部门而言,这既是苏共中央交代的政治任务,也是大国竞争的需要。 
    大家都知道,在太空一个全真空的环境里,宇航员出舱远非打开门往外迈步这么简单。除了要穿好航天服外,还要通过气闸舱(在宇航员出舱时起到过渡作用)。宇航员出舱前必须先对气闸舱进行泄压,直至舱内与舱外的气压平衡后才能进入太空。当时苏方负责太空行走设备的设计师塞弗林提出了一个可伸缩的气闸舱方案,看起来既简单又巧妙。 
    一九六五年二月之后,苏联队新的飞船系统进行了发射实验,,令他们沮丧的是,,这次带气闸舱的无人实验飞船在返回时提前启动了自爆程序,飞船在太空就粉身碎骨。随后进行的另一场试验,结果依然令人沮丧。但是根据情报,着急上火的美国人很快就要实施太空行走了,塞弗林只好孤注一掷,像素共中央提出了及早发射“上升2号”飞船的建议,并很快得到批准。时间就定在短短一个月后。 
    这次被选为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有两名,一位是驾驶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另一位是指令长帕维尔.别利亚耶夫。发射的前一夜科罗廖夫(飞船总设计师)心里充满了阴霾。他告诉别利亚耶夫与列昂诺夫:“发射场所有人都清楚,我们这几次飞行都遭遇了失败,但我们到现在还不知道为什么。你们一定也知道了,美国人正在加紧试验,他们的航天员很快就要走出飞船,企图抢在我们前面进入太空。所以,我们决定上天是一次巨大的冒险。”这时他语气坚定的说:“我今天是作为一个父辈在和你们讲话,但我非常清楚我在干什么。作为一名工程师,我也十分明白,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100%的成功把握。但我确信,我们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两位宇航员当然知道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他们神情凝重:“我们状态良好,为了这次飞行,我们进行了必要的训练,包括心理准备。” 
尽管如此,科罗廖夫还是一直放心不下。起飞前,他一再对列昂诺夫叮咛道:“我们没有任何资料,也没有任何经验,一切都靠你们自己。一定要随机应变,千万别当冒失鬼。走出飞船就向我们挥挥手,然后立刻回去。” 
    一九六五年三月十八日上午十时,“上升2号”飞船从隔壁深处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 
按照原定计划,飞船围绕轨道飞行第一圈时,列昂诺夫就开始进行出舱准备。他身上系了一根与飞船相连的绳链,长五点三五米,内有一根电话线,目的是保持与飞船联络以及自身安全,防止航天员脱离飞船。但直到第二圈,列昂诺夫在确认座舱封闭完好后,才打开了舱门。此前一直处于压缩状态的气闸就像手风琴的风箱,慢慢张开,伸展。别利亚耶夫对列昂诺夫挥手致意,说了句:“祝你好运!”十一时三十四分五十一秒,地球上的人们从电视中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当“上升2号”飞越里海上空时,气闸舱的圆形顶盖开始移动并逐渐开启,接着,身穿航天服的列昂诺夫先从窗口伸出了他的肩膀和戴着头盔的脑袋,然后是整个身体。然后挥手致意,列昂诺夫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茫茫太空漫步的人。 
    在事后列昂诺夫回忆说:“你不知道自己面对的将是什么,心情非常紧张。说是出舱行走,但当时不是出舱走出去的。我轻轻的推了一下舱盖,整个身体忽的一下就弹出去了,完全不由自主,就像一个水瓶上的软木塞一样冲出了舱口。 
    代号为“金刚石一号”的别利亚耶夫在飞船内既紧张又激动,他十分兴奋的向地面控制指挥中心报告:“朝霞,朝霞,我是金刚石一号,金刚石二号已经步入宇宙空间。” 
此时列昂诺夫与飞船并列,以每小时两万八千公里的速度绕地球飞行。面对茫茫太空,四周无依无靠,无声无息,他感到既不适应,费了很大劲也不能抓住相机的操作装置进行太空拍照。 
    后来曾有报纸报道说,列昂诺夫走出出舱后,做了一些操作项目,还反了几个跟头。其实,真正的情况是,这时飞船在旋转,身体也在旋转,没什么东西能够让他抓住,有劲使不上。所为翻跟头,其实是自己无法控制的。幸好,那根五米多的绳子把他缠绕了起来,裹近舱口,才停止了旋转。 
    按生命保障系统的能力,可以给航天员支持四十五分钟,列昂诺夫也本应该做更多的操作,但出现了意外,他心律失常,紧张出汗,已经不允许他再继续下去了。仅仅持续了十分钟的太空行走,不得不匆匆结束。 
    破屋偏逢连阴雨,这时候又一个麻烦出现了。 
当列昂诺夫把相机放进气闸舱时,它总是被气闸室中的微小气压冲出来,飘出舱外。折腾了大半天,总算把相机放入舱内,可身子却被卡在舱门口,怎么也回不来。 
    这是真正的危险。由于太空是真空的,列昂诺夫的航天服鼓胀起来,如同皮球一般。气闸舱门口的断面直径只有一百二十厘米,而膨胀的航天服直径却达到了一百九十厘米。列昂诺夫拼命的又钻了几次,仍然无济于事。此时,他情不自禁的喊道:“我回不去了!不行,我来不及了。我回不去了……” 
    这是非常可怕的一幕。地面指挥中心的人们听着无线电中传来的叫喊,万分焦急。而留在座舱里的别利亚耶夫也无能为力。 
    生命之门成了鬼门关。几番挣扎以后,列昂诺夫已筋疲力尽。他意思到,他可能再也回不到飞船之内了,等待他的是成为太空中又一个自由漂浮体。他气喘吁吁,只觉得头晕眼花,呼吸频率增加了一倍,体温上升超过了三十八摄氏度,心率达到一百九十。由于大汗淋漓,头盔的面罩蒙上了一层水汽,眼前一片模糊。此外因为戴着头盔,无法擦汗,汗水流到了眼睛上,什么也看不清楚。再加上过于紧张,全身过度疲劳,列昂诺夫的意识出现了问题。一次次徒劳无益的尝试是他完全丧失了生还的信心。正在这危急时刻,平时艰苦枯燥的反复训练奇迹般的发生了作用。列昂诺夫事后回忆说:“我当时快要昏迷过去了,但是突然哪有那么一瞬间,我一下子记起了平时进行失重训练时的那些情景。冥冥之中,就好像教练员在我耳边提醒说:嗨!小伙子,航天服的腰部有四个按钮,每一个按钮都可以释放航天服内四分之一的空气。当航天服压力过大时,这是唯一的减压办法。” 
    按照飞行规则,列昂那多决定进行自救措施,并立即向地面指挥中心报告。地面指挥中心通过检测,发现航天服内的氧气还可以坚持三十分钟,但是照明系统只能再工作五分钟了。这意味着,在黑暗状态下,列昂诺夫返回飞船将更加困难。 
    显然,只能采取调低生命保障系统气压的办法了。列昂诺夫开始给航天服泄压,破釜沉舟降到二十五前帕,这个压力值已经在允许的极限值以下。航天服终于瘪了下来,缩小了体积。列昂诺夫事后说:“我已经绝望了,也不知道最后是怎么挤进气闸舱的。” 
列昂诺夫在太空行走十二分零九秒,但为了挤进舱门又花了十二分钟。为此他的体重减少了数公斤,靴子里积聚了六升汗水。 
    人类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在惊险万分中结束了。 
    就在他们准备结束这次二十六小时两分钟的飞行,向地球掉头返航时,座舱内的氧气压力发生了异常,温度急剧升高。此时,按照正常程序他们必须迅速降低温度,以防止飞船发生爆炸。但是两位宇航员的所有操作都没有产生作用。他们再度陷入绝望。过度的疲劳时两人一度进入梦乡。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别利亚耶夫和列昂诺夫被一种类是爆炸的声音惊醒了。两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都以为飞船正在发生爆炸,最后的牺牲时刻终于到来了。令两位宇航员都感到意外的是,飞船并没有任何爆炸迹象。再一仔细观察,令他们惊喜万分的是,舱内的氧气压力正在慢慢下降,逐渐恢复到了正常。 
    事后专家对此奇怪现象的分析是,由于太空光辐射和热沉的缘故,飞船朝太阳的一面温度达到了近一百三十度,而舱体背面则零下一百七十摄氏度,两个侧面近三百度的温差使飞船发生了微小的形变。列昂诺夫返回舱里以后,已经变形的舱门留下了一个小小的缝隙,使得飞船内的空气往外泄漏。舱内的生命保障系统很快感知了泄压现象,立即做出了反应,启动了升压装置,提高舱内氧气压力。在逐渐升高的环境温度中,两名航天员睡梦中处于漂浮状态。无意间不知谁碰到了补充空气的开关,强大的气压一下子启动了排气阀,舱门随之彻底关闭了。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别利亚耶夫和列昂诺夫稍稍松了一口气,开始踏上归途。担心的危险正扑面而来——飞船自动导航定位系统也发生了故障。 
    最终两名宇航员决定采取手动方式着陆。但最终两位飞行员的手动操作也出现失误,“上升2号”飞船呼啸而下,偏离预定落点三千二百公里,最后落到了大雪覆盖的原始森林深处。茂密的树梢和厚达两米的积雪起到了缓冲作用。 
    舱外此时正下着暴风雪,狼群在四周不断嚎叫。两位宇航员艰难的爬出了舱门,按照以往野外生存训练中的程序,架好天线,发出呼救信号。因为他们偏离的太远了,指挥中心和他们失去了联系。三月份的苏联天气很冷,就这样他们度过了寒冷的一夜,直到第二天满世界寻找他们的回收人员在天空发现他们。总算圆满的完成了这次飞行任务。 
    人类在太空的第一步就这样在惊险与意外中生死交织。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的航天事业明天会更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613-40876.html

上一篇:中国利率政策辨证
下一篇:电脑的应用小技巧集锦(不断添加更新中)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