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m051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hm0510

博文

从“养生之道”到“磨养之道”

已有 4069 次阅读 2017-2-9 17:48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从“养生之道”到“磨养之道”

童亨茂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昌平,102249

如何让身体健康是人类永恒探索的重大课题。这方面国人早已凝练出一套比较成熟的思想,称之为“养生之道”。养生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涵养、滋养之意。“养生之道”在国人之中早已深入人心。

中国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几千年以来物质的普遍匮乏到现今绝大部分人进入小康状态,大部分人不光能吃得饱,而且能吃得好。按常理说,现在条件大幅度改善了,营养状况好了,身体状态总体应该很好才对。然而,普遍受“养生之道”熏陶的国人,目前的健康状况总体却没有达到比较理想的改善,反而很多人得了很多所谓的“富贵病”,如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另外,膝关节退化、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在中-老年人中有很大的普遍性,而且上述疾病“年轻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剧;再有,体质差、身体虚弱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很容易疲劳(亚健康状态)、经常失眠、手无缚鸡之力等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上述疾病虽然不是什么大病或恶疾,但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出现这种情况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按照笔者的理解,最根本的原因是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没有及时调整来适应外界环境(物质生活的快速改善)的根本变化。

身体健康的本质是平衡(物质和能量的平衡,还包括不受伤害),其中“摄入”(主要是“吃、喝”)和“消耗”的平衡、“劳”和“逸”的平衡是两个最主要的平衡。平衡被打破,轻则感到身体不适,重则出现病症,最严重的出现死亡。在物质匮乏、生存艰难环境下,平衡被打破最容易出现的两种情况是是①摄入”不足(营养不足或不良)而“消耗”过度、②“劳作”过度而“休养”不足。按照笔者的理解,“养生之道”就是让人有意识地避免出现上述两种失衡状态,或恢复已失衡的状态,表现为讲究食物营养配置、休养生息等。

从上面是分析可以看出,“养生之道”的思想本身并没有错,但“养生之道”的核心是“养”,是长期物质匮乏、生存艰难环境下的产物。而进入现代社会,物质匮乏、生存艰难的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科技进步的原因,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物质比较丰富,生产和生活都变得比较容易。人们不再是营养不良而是营养过剩,也不再是体力劳动过度而是体力消耗不足,结果身体平衡再度遭到破坏,但平衡破坏的方向正好相反。

中国是文明古国,但普通民众物质匮乏、生存艰难的情况持续了数千年,追求物质、追求安逸早已成为一种文化,已深深地镶嵌进国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中。在目前物质丰富的情况下,这种文化更加剧了身体平衡的破坏,如让客人不断地吃喝(有的农村待客一天甚至可以吃到6顿)、吃名贵的高蛋白食物认为是对客人尊敬和高质量生活的最好表现;让老人安逸(不干活、不操劳)认为是让老人享受,是对老人最大的孝敬等。

这样,国人在这种新的生活环境下(物质已相对比较充裕),身体平衡的破坏出现了新的情况,出现了新的矛盾,因此,“养生之道”的思想必须调整,才能很好地指导人们的生活。

“磨养之道”是笔者十几年前在实习动员大会上提出的思想。笔者自1998年以来长期担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综合地质实习队的队长,为了让80后与90后这些身体素质总体比较差的同学们适应比较艰苦的野外工作,笔者给同学们阐述“磨养之道”的思想——即好身体,不仅需要“养”(营养、睡眠、不受伤害等),更需要磨练,从科学的角度、并结合具体实例阐述体力消耗和身体健康之间的逻辑关系。告诉同学们,感觉比较艰难、身体感觉不适的只出现在实习开始的几天,坚持大约1个星期后,身体会逐渐强壮,步履会越来越轻盈,感觉也会越来越好,让同学们深刻理解好身体主要是“磨”出来的。理论加上实践的结果很快就让“磨养之道”深入同学们人心(后来,经常听到同学们之间的问候:今天你“磨”了吗?):到实习中后期,同学们感觉到腿脚有劲了,胃口也好了,身体也变好了,实习的效率也自然提高了。野外实习在磨练身体的同时,也磨练了人的意志和毅力。通过在实习中的长期实践,“磨养之道”的思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笔者撰写此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磨养之道”是“养生之道”的引伸,强调“养”“磨”结合,既“磨”又“养”,以达到身体平衡、强身健体的目的。“磨”指“磨炼”,意为积极合理地使用身体的各个部位。

人体有两个很重要的特性:惰性和自适应性。懒惰是所有动物(包括人类)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不光整个人如此,身体的各个器官也是如此。自适应性是指人体自觉适应身体内部和环境变化的能力。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解放,发达地区的人们已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生活已不再那么艰难,不干活或少干活已成为可能;另外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物质丰富,环境舒适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这本来是文明进步的表现和人类追求的目标,是好事。但事物都有两面性,处理不好,好事容易变坏事。

由于人体的惰性和自适应性,任性地去过优越舒适的生活,会让人整体和各个器官的机能迅速退化。如①长期不从事体力活动,人的运动器官(肌肉和骨骼)会退化,支持运动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器官(如心、肺、肝、肾、血管)也会相应的退化;②长期不从事智力活动,人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就会退化。

身体器官退化后,对外界的抗干扰能力就会下降。如稍遇低温就会感冒、稍一用力就会腰椎间盘突出、稍一碰撞就会骨折、环境稍一变化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等。器官退化的趋势任其发展会出现十分可怕的结果。据报道,有人给一个植物人翻身时,稍不小心就导致其肋骨全部骨折,可见人的骨骼可以退化疏松到什么程度,其他器官的情况也大体如此。

为了防止身体及其器官的退化,必须积极合理地使用(“磨炼”)身体及其各部分器官,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用进废退”是对人体自自适应性的最好诠释,用什么,强什么。这就是“磨炼”强身的基本原理,也是“磨养之道”的理论基础。

在生活艰难的情况下,人体的“磨炼”是被动地实现的。而“磨养之道”强调人积极主动地“磨炼”身体(不是环境所迫),积极地进行体力(体育锻炼)和脑力活动,达到“活得旺、活得强、活得聪明”的目的。

“磨养之道”强调“磨炼”,但必须科学合理地磨炼。以下是践行“磨养之道”的几个要点:

1)循序渐进

“磨炼”(体力和脑力活动)的强度一定要视个体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刚开始时,身体活动的强度只能稍稍超过平常,当身体适应时再逐渐增加。否则,强度突然增加会造成身体不可恢复的伤害,这是一定要尽力避免的。这个“度”如何把握,这是个人的智慧。

2)“磨”“养”结合

“磨养之道”并非一味地强调“磨”,而要“磨”“养”结合。高强度的体力活动或脑力活动后,一定要有一个休养生息的过程,让肌体有适应和恢复的过程,这样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但在目前情况(生活条件相对比较优越)下,应以“磨”为主,“磨”是核心。

3)持之以恒

践行“磨养之道”需要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终难修成正果。

4)信念坚定

“磨养之道”适合所有的人群(不论年龄和性别),只要科学合理地践行“磨养之道”,大都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刚开始“磨炼”时,身体都会感到或多或少的不适(如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肌肉酸痛、头脑发晕等),但只要活动量的合理的范围内,上述症状都会自然恢复,同时身体的承受力(包括抵抗力)就会增强。持之以恒后,不光身体素质会大幅度改善,而且还可能修复慢性疾病,笔者见过多例“三高”人群,通过锻炼恢复到身体正常的状态。

只要信念坚定、循序渐进、“磨”“养”结合、持之以恒,您就会拥有健康的身体。

最后,望“磨养之道”成为国人强身健体的思想利器,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05381-1032592.html

上一篇:快乐生活的5个“一点”
下一篇:“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谬误
收藏 IP: 106.39.12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2 06: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