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xiaog0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xiaog04

博文

【校园观察】“家访”应该常态化

已有 2368 次阅读 2015-10-10 09:4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电子科大, 校园观察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思想与智慧】

“家访”应该常态化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 潘晟


   寒假期间,我校百名辅导员实地走访经济困难学生家庭,为学生“送温暖、送鼓励、送信心”。这是继去年开展“家访”工作以来,我校第二次组织的大规模家访活动。

   对大学生而言,“家访”似乎是一个“久违”了的名词,但它并不是小学、初中或高中阶段的“专利”。或许有人认为,家访对“大学生”群体而言已经没有必要,这其实是一种认识误区。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访活动,首先是提高学校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举措。资助学生的关键一环就是确认资助对象,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工作队伍很难与家长进行直接、有效的沟通,这就造成了应受资助而未受资助、家长不了解资助政策等情况。而家访正好  可以补上这一缺憾,把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准确地送到需要资助的学生手中。

   据报道,清华大学自1999年开始就坚持每年组织家访活动,走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不仅实地了解了学生家庭的真实状况,还向家长汇报了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充分介绍学校的经济资助政策。济南大学也从2009年寒假开始,连续四年开展“百名辅导员访百家”活动,先后有681人次深入到贫困生家庭走访,累计走访学生家庭942个。

   这一举措可谓“一箭多雕”,既推进了学校的资助工作,也给家长带来了信心、给学生带来了感动。这对增加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大有帮助。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家访是学校自觉对接家庭、开展“联合育人”的有益尝试。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学生的行为逻辑、性格等除了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还受到家庭的塑造。因此,对于学生工作者而言,了解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是深入了解学生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是做好“人生导师”的必要准备。

   从这个层面来看,“家访”其实是一种更具有“一般性”而非“特殊性”的工作方法。家访的实质就在于调查了解、在于沟通、在于学校和家庭的联合,因此,家访的对象不一定非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不一定非要针对“问题学生”开展。如果“家访”可以实现常态化,在更大的范围内惠及更多的学生,必将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也正是基于这个道理,家访的形式可以推而广之,充分利用QQ群、微信平台、电话、电子邮件等多样化的形式广泛开展。由于家访的对象有城市、有农村,有近有远,差异性很大,因此,“家访”的形式可以灵活选择,相互补充。据了解,我校各个学院的学生工作已经充分利用新媒介形式,与学生家长建立起了广泛的联系,不仅涉及学生的成长,还涉及招生、就业等诸多方面,对提高整个学生工作的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家访”是一种“方法论”,它可以教会我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家访”也是一种育人机制,在条件允许时应该尽量实现常态化。我校已经开启了“家访”的大门,并看到了家访的切实效果,就更应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使其成为学生工作的优良传统,将学生工作做到位、将育人工作“做到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84242-927019.html

上一篇:【校园观察】“读书无用论”何时休?
下一篇:【校园观察】理工男不妨多一点人文风
收藏 IP: 125.71.22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7: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