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文化开的老文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oSoliton contact me: scwen@hnu.edu.cn

博文

学生有三类,你是哪一类? 精选

已有 14787 次阅读 2024-7-23 09:31 |个人分类:谈点正事|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美国卫斯理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校长迈克尔·罗斯(Michael Roth)其新书《学生简史》(The Student: A Short History)中,讲述了一段生动活泼的学生历史,探索了从公元前六世纪到现在不同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些主要学习模式。

罗斯认为,成为一名学生有很多方法,但其核心是通过向他人学习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找到自由(finding freedom)根据学习模式或方法的不同,他把古今美外(在我们看来是中外)的学生分成三类:对话者(interlocutor)追随者(follower)信奉者(disciple)他并列举了这三类学生分别对应的三位历史上著名的教师。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是典型的对话者。这主要因为苏格拉底本人是一位伟大的对话者。他的教学方法现在已成为一个教育学名词——苏格拉底教学法(Socratic method)其核心是教师并不直接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学生,而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的方式来揭露学生认识中的矛盾,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中国的“万世师表”孔子的学生是坚定的追随者。孔子无论走到哪里,都吸引着一大批义无反顾的追随者。特别是,他从55岁到68岁,周游列国,他的许多弟子都追随着他,即使在他沦为“丧家之犬”时,也对他不离不弃。

我们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罗斯把基督教创始人耶稣列入教师阵容罗斯说,耶稣的信奉者经常称呼耶稣为拉比(Rabbi),意思就是老师。他们追随耶稣的道路,甚至渴望模仿他的生活和他的教导,这是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

老文感觉,罗斯出的三类学生,恰好对应西游记》中唐僧的三个弟子——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反过来说,唐僧的三个弟子恰恰分别是典型的对话者追随者信奉者。这如果不是“纯属巧合”,那么说明罗斯对学生的分类受到了《西游记》的启发或很难跳出《西游记》早已奠定的框架。

取经路上,孙悟空跟唐僧不断有观点的交锋和碰撞。孙悟空多次被唐僧念紧箍咒甚至驱逐出取经团队,都是因为孙悟空的言行挑战了唐僧的价值观。师徒俩正是在事事相争又心心相印中,共成正果,双双成佛。中国当代文学家刘再复评价:他们是人类文学史上一对最可爱又最有诗意的师长与学生。

猪八戒是典型的追随者首先表现在观音菩萨劝他给唐僧作个徒弟时,他的表态上——“愿随!愿随!”猪八戒加入取经团队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一方面对取经兴趣不大,另一方面对唐僧缺乏信心,每每遇到妖怪或团队面临困境时,便毫不掩饰地叫嚷分行李散伙。唐僧的慈悲,孙悟空的威武,沙僧的友善,使猪八戒逐渐成为了一个坚定的追随者

沙和尚也叫沙僧,是唐僧的弟子中,唯一在名字上与唐僧同类(和尚)同名(僧)的人。沙和尚向观音表态:我愿皈正果他说到做到,成为虔诚的门弟子和唐僧忠实的信奉者。取经路上,孙悟空有弃唐僧而去,猪八戒虽没溜过但嘴上喊散伙没停过,唯有沙和尚任何情况下都坚定不移地跟唐僧在一起,陪唐僧一路走到底。

对照三类学生,你是哪一类呢?

这跟你的个性有关,跟你所处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有关。罗斯认为,来自孔子传统的学生更有可能成为追随者,大多数美国大学遵循苏格拉底教学法意味着美国的大学生更多的是对话者。

孔子有个伟大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现实中,一个老师更可能像唐僧一样同时有三类学生,而不大可能只有一类学生。同样,某一类学生也并不是一成不变永远是那一类学生:对话者并非永远不信奉追随者并非始终不对话,而信奉并非既不追随,也不对话

以对话为例。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以苏格拉底和弟子的对话为内容创作了一系列著作,统称《对话录》。同样,孔子的弟子跟孔子也有很多对话,他们把这些对话编成语录文集,形成了千古流传的《论语》。此外,佛教经典《金刚经》是佛祖与须菩提师徒俩人的对话,《六祖坛经》里有大量禅宗六祖慧能与其弟子和他人的对话。

我们应该成为哪一类学生呢?

老文认为没有必要刻意成为哪一类学生。一切以自己感觉最舒适又最有利于学习为考量。无论我们想成为哪类学生,都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们跟谁对话、追随谁或信奉谁。

爱因斯坦说:“唯有以伟大而纯洁的人物为榜样,才能引发高尚的思想和行为的产生。”

美国物理学会首任会长罗兰“为纯科学呼吁”的演讲(被誉为是美国科学的独立宣言)中说如果他跟随的教授在其职业中一直处于很高的地位,自己又有崇高的理想;如果这些教授认为促进所在领域的进步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工作,并因其智慧而受到全世界的尊重,那么这位学生就会被引向最高处,甚至在他今后的一生中他都有更高的理想。

无论我们是对话者追随者还是信奉者,我们作为学生的目标(也是老师的愿望)应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我们的老师不足以令我们高山仰止,那么,我们跟他对话可能毫无意义,我们追随他可能被带沟里,我们信奉他可能要警惕谬采虚声

于长沙-北京往返航程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1443384.html

上一篇:用变化应对变化、引领变化、创造变化
下一篇:如何才能爱上开会?
收藏 IP: 119.39.93.*| 热度|

22 王涛 曾杰 曾荣昌 王从彦 汪运山 崔锦华 贾川 朱林 武夷山 黄永义 郑永军 冯兆东 吴斌 李建国 李毅伟 杨正瓴 刘钢 魏焱明 邝宏达 段含明 guest38022935 PhyB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8 15: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