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年前为了让我们在实验室开发的应用技术成果,不至于束之高阁,成立了以应用我们自己开发的环保技术为目标的环保科技公司。最近参加了云南水务邀请组织的主要由环保企业家参加的聚会。这次我变换了自己在学校中通常担任的教书匠角式,转变成一个企业家参加了这次聚会。在聚会过程中,听了业界的行业巨头的讲话,也与不少企业界的朋友交流。对我们这种环保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预测与评估,调整相应的对策,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和变化。
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取得巨大的建设成就,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如环境污染问题。现在的环保企业也象房地产行业一样,得到空前的繁荣,也慢慢存在“产能过剩”现象。从宏观上看,一些国有大公司不断介入环保行业,形成巨无霸的国有控股环保大公司,这些公司所占的水处理量份额越来越多。环保企业发展的集中,已培养出一批利益集团。
地方的中小型环保企业,与全国布局的大环保公司必然在地方上的一些环保项目存在竞争。受中国传统的影响,不可否认中国社会仍是一个人情社会。地方型企业往往占有地利与人和的优势。强龙如何斗地头蛇,国资委的大公司就想出了“环境社会服务总体外包”的主意。对于不少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难以为继,也希望通过环境社会服务外包,来减少政府的大规模投资,且社会服务的支出,也就转移给将来的居民和公众承担。这就是PPP(Public - Private - 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企业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按照这个广义概念,PPP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与公司合作过程中,让非公共部门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兴起的主要原因。PPP项目,动不动就是几十个亿,甚至上百亿,大量原来不是搞环保的国有企业,甚至原来做房地产的巨无霸的民营企业,也通过PPP插足到环保行业。当项目的规模达到几十个亿,甚至上百亿的规模时,地方上的中小企业也就没办法参与竞争了,这样,原来的中小环保企业,将面临更多的生存压力。怎么在这种新形势下求生存,谋发展,这是中小型环保企业家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要求生存,谋发展,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有二点,一是我们要利用自己在技术开发上的优势,在某个或某几个细分领域,做到最好,做到最强,形成自己的品牌与口碑。二是大家要抱团合作,分工合作。切忌面面俱到,什么都想做;而是能合作就合作,寻找在这个领域做得最强的,做得最好的单位合作,同时保护合作者的知识产权,也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与诚信,与合作单位形成长久的合作共赢关系。若能做到这样,我们就可以能继续生存与发展。
其实大家都知道,那些拿到“PPP”的大公司,他们只是吃第一道肉,若我们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得好,形成了品牌,形成口碑,在现在这种政府项目PPP的新形势下,我们只是拿不到第一包,那些拿到PPP第一包的大公司,仍有可能转包给我们做得好的中小公司。且有可能我们中小公司在市场运作这一块,会做得更简单一些。因为拿政府的大项目,“婆婆”太多了,也许不到最后时候,你都不知道最终的决策者在哪里。正如业界的巨头讲的,大的招标项目,技术从来都不是主要的决定因素。一旦政府的项目变成企业的项目,则简单容易得多,首先他们要求真的能做得好,然后就是性价比高。也许这时拥有真正的性价比高的核心技术,则有可能成为二包,或三包的可能。
对于我们搞科研与技术开发的人,往往过分强调技术的重要性,其实在市场面前,市场比技术重要得多。市场营销方法的创新,更能促进技术的推广,从而更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我们目前优势技术:非膜法垃圾渗滤液处理的开创者,目前已完成二十多个县市级的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此处理方法的最大好处是没有膜法处理必然带来的浓水,不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我们用该方法处理垃圾渗滤液发表的一篇国际论文,已被引用超过210次,国际学术界也认可我们的处理方法,在我们的论文发表后,开展了大量的类似研究。另外在臭氧氧化,臭氧催化氧化,臭氧氧化与曝气生物滤池结合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开创性的研究与应用。我们的化学氧化与曝气生物滤池联合应用技术2005年申请发明专利,获得2010年国家发明金奖。后来进一步开发的臭氧氧化与曝气生物滤池一体化技术,能深度处理含有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具有处理工艺的自动化水平更高,能节省能耗15%以上,占地面积更小,臭氧被完全利用而不需要臭氧破坏装置,滤池更不容易堵塞等优点。广州、佛山、东莞的三家废水处理量每日都超过3万吨最大的印染企业都采用了我们的深度处理方法进行改造,今年我们又签了二家大型印染企业的废水深度处理项目,希望大家有这方面需求时,与我们合作,共创合作共赢的美好前景!
(本文由聚会时的发言整理改编)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09: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