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hysicsxuxiao 致远

博文

“即走”与“挤走” 精选

已有 6620 次阅读 2014-7-31 14:52 |个人分类:乱七八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1)      

    喆学家从“非升即走”悟出了“非生挤走”的概念,真是太厉害了,就算得不了诺伯尔,起码可以得个NB奖。

(2)

     科学网所有的辩论后面,忽视了一个最基本问题,高校是干什么的?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这是问题的中心点。如果,你培养的人不合于社会需要,或者你的培养不合于学生需要,学生们就要跟你拜拜了。你的饭碗,作为教师的饭碗,也就没有了。

     合于社会需要最简单的指标,就是就业率;稍微分细一点,可以考虑就业率,国内考研率和出国率;考察的时间长远一些,可以考察就业后满意度、就业后升职情况和就业后薪资情况。这些信息,有专门的调查公司去调查,网上也有各种信息和排行榜,如果你谦虚一些,不要那么武断兼器宇轩昂,就很容易查到有关信息。

     所以,中国乃至世界上的绝大多数高校,本质上都是基于就业市场的定位,来培养学生和运作学校的。这背后实际上是经济学原理在起作用:人才市场的需要决定了学校的运作。任何一个理性的学校管理者或者决策者,都不会忽视这个基本原则,并且会通过种种方式,在达到这个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成本。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气贯长虹的宣扬,和“众人杰醉我独醒”的牢骚,其实这些都不会影响决策者和管理者的做法,不管最后他(她)采用了什么冠冕堂皇的说辞或者表面上温软如玉的措施。

(3)

     稍有教学经验的人就知道,来自学生的教学评价,确实重要,但是远远重要不到可以评价一个大学老师的教学水平的地步。因为看起来挺美的教育方式,表面上使学生爽,但是往往有很多学生啥也没学到,学到了也不精,最后他(她)还是要回头骂你-“我是来学知识,学本事的,不是让你当小孩子哄的。”

     所以,学生的挽留所起的作用,估计在全中国乃至世界的高校,作用有限。

(4)

   只要你还算脑子清楚,就可以看看或者调查调查现在学生们的就业情况,马上就可以理解:实际上将孩子送入中国的高等院校,已经成为一种迫不得已的鸡肋似选择。在这些创造全球第2的擦屁股SCI纸并正在冲向世界第一造纸大国的学校中,其教师的水平已经与工业中各个行业的进步有了非常大的差距。因此,现有的教育,往往意味着企业不得不对新来的学生们进行重新的培养,而对于学生个人而言,大学学习,往往意味着四年光阴的浪费。

   所以,学生们正在远离中国的高校,有的远赴海外;有的压根就不准备进入。

   换言之,现在中国的高校,由于不合市场需要,明显是多了点。

   也就所以,现在中国的高校,已经进入了“挤”时代,把高校教师往外“挤”的时代。

(5)

   既然进入了“挤”时代,你就不要问自己如何被“挤”了。

   如果一个位置两个人争,讨论一下规则是有意义的,无非达到一个人站着,一个人坐着;如果一个位置10个人争-并且这些人都在车上的话-作为一个挤过公共汽车的您,我就不多描述这个状况了。

(6)

   所以我实在不明白曹大侠、陈安和吴国清诸位老友在那里絮絮叨叨什么,讨论如何“挤”?

   如果不是喆学家悟了点理,我实在没有什么要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1678-816128.html

上一篇:光速(15):场与方程(中)
下一篇:拉格朗日点
收藏 IP: 202.38.220.*| 热度|

47 陈楷翰 李轻舟 罗德海 吕喆 杨正瓴 刘立 曾泳春 陈小润 赵美娣 谢力 郭战胜 徐耀 陈玉红 黄永义 李学宽 吴飞鹏 庄世宇 刘全慧 张忆文 王春艳 郑新奇 应行仁 戴德昌 王善勇 张鹏举 孙东科 陆俊茜 张骥 谢平 曹广福 侯成亚 王锟 张云 李宇斌 JIANHUN icdc ybyb3929 心静如水 hkcpvli wangqinling eastHL2008 lbjman aliala zzjtcm xqhuang dulizhi95 louiex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6: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