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hysicsxuxiao 致远

博文

光速(13):以太的拖拽(下)

已有 8178 次阅读 2014-6-28 01:55 |个人分类:高级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本节的内容中,有关于Stokes的观点的阐述。根据有限的文献,其观点我不能完全理解;相关其他文献,我明显要翻墙才能查到。但是,“志士不饮盗泉之水”,我这辈子盗版没少用,但盗泉之水确实从来没饮过,怎么可以因为写科普而翻墙呢?故此,若行文有误,只好由方家斧正。】

(8)

Fresnel的观点,可用图1示之。绝对静止的以太,均匀地布满了整个空间,图中以蓝色小球表示。而在绝对静止的以太中运动的物体,比如图中的方块,自身拖拽了一部分以太,以黄色小球示之。那么蓝色小球或者黄色小球一边垂直传播方向做横向振动,一边向前传播的波动,即是光波。其传播行为,图中以十字星示之。为表示清楚计,我们让十字星边前行,边振动。显然,在小方块外部,主要是蓝色球的横向振动行为;而在小方块内部,则是蓝色球和黄色球叠加的振动行为。因此,一方面,由于方框内黄球和篮球叠加,以太密度增加,光波的传动速度变慢了;另一方面,由于黄色小球的拖拽,则整个光波传播方向还沿小方框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偏移,其总的轨迹大约如蓝色轨迹线所示。(如果,没有小方框的运动,光波的轨迹大约由绿线所示。)

如果一个透光的物质的折射率是$n$,那么其内部以太(含篮球和黄球所表示的方框内的所有以太)密度为$n^2$;其中被拖拽的以太(黄球所示部分以太)的密度,按照Fresnel的处理,则为$n^2-1$。所以才有Fresnel的以太部分拖拽引起的光的变化速度公式,如果光的传播方向和光穿过的物质运动方向一致,其计算公式为(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1678-800763.html):

                                   V = .frac {c}{n} + v (1 - .frac{1}{n^2})

图1 Fresnel的部分拖拽理论图示

     Stokes 对Fresnel的理论并不满意,尤其是所谓的部分拖拽部分,蓝色小球们居然不受任何阻碍地穿越物体。所以他对这个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改造,保留了部分拖拽的最后的数学结果,但是其解释则要简单些:进入图中小方框的以太是按密度被压缩成了$n^2$,而其速度当然就不是小方块移动的速度$v$,而是$(1/n^2)v$,然后以太再从小方块的屁股后面喷出来,密度恢复成1,速度也恢复成$v$。经过进一步换算,就可以得到Fresnel的结论了。这个处理的好处是,以太并不需要无阻碍地穿越物体了。

     但是这个处理并不是Stokes的理论,而是Stokes对Fresnel理论的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阐释。

(9)

     Stokes自己的理论,依然是他的全拖拽理论。(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1678-802880.html)其中以太在透明物质内部将随物质一起移动,而透明物质外部的以太,从大范围看,在物质表面将被拖动,相对物质静止,而稍远的地方则相对有所移动。直到以太离物质足够远,则以太在绝对静止坐标中静止下来。换言之,除了弹性的问题,以太和普通的流体没什么差别。图2,则展示了物质在以太内移动时,拖动以太的情况。(为了制作动画方便,我们让物体静止。而物体前后的以太流动由于动画不好做,而没有做出。)黄色小球代表的以太在物质内部,完全随物质一起移动;而物质外部的以太以蓝色球表示,其运动大约如动画。如果熟悉流体力学的读者,应该很快发现,这实际上是Stokes Flow(http://en.wikipedia.org/wiki/Stokes_Flow)的一个变化一点的讲法。

 

 

图2 全拖拽下的以太流动

 

 

    Stokes认为,不论他的全拖拽理论,还是Fresnel的理论,都能解释光行差的有关实验。 所以Stokes期待着有人设计判决实验。

(G.G.Stokes,1846,On Fresnel's Theory of theAberration of Light,Philosophical Magazine, Volume 28: 76-81)

(10)

     1851年,斐索巧妙地构造并完成了以下实验,以便在全拖拽和部分拖拽理论间做出判决。(http://en.wikipedia.org/wiki/Fizeau_experiment

图3 斐索的实验示意图

 

    图3展示了斐索的实验的原理图:光从源头S发出然后经过分光镜G,被L上的镜头准直,再进入孔$O_{1}$和$O_{2}$,出来两束光,分别进入载有流动的水的管子$A_{1}$和$A_{2}$。这两只管子的水流方向则如图所示。经过管子的光再经L'的聚焦镜,打在反射镜m上,再分别反射进入彼此第一次未曾进入的水管,而这时我们发现,一束光总是顺着水流方向进入管子,另一束则总是逆着水流方向进入。经过两次水流的两束光,又分别经过孔$O_{1}$和$O_{2}$,再经过L上的镜头,最后从分光镜G上反射到S'处,形成可观察的干涉条纹。

    要观察以太的拖拽效果,那么如图4,通过控制气压瓶,斐索可以控制水不流动或者流动的速度,这样我们就控制了光在水中的速度,因此引起了光到达干涉条纹观察地的相位差,进而就可以观察到条纹的移动了。  

图4,、斐索的实验装置

(11)

斐索实验设计的精巧处在于:两束光除了经过了不同方向的水流,其余的路程情况都相同,这样就可以避开关于光行差实验中的以太行为的种种争论,而只考虑水流对以太拖拽引起的结果。

在斐索的实验中,水管的长度为1.4875m(有兴趣的读者应该注意,这个精度到达了20分之1毫米的水平),水的流速为7.059m/s,光的波长取为526nm。按照Fresnel的理论,条纹移动数目为0.2022条条纹;而按照全拖拽理论,条纹移动数目为0.4597条条纹。而实验结果如下:

 

Displacements of the
 bands for a mean velocity
 of water equal to 7.059
 metres per seco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bserved displacements
 and their mean value.

0,200
 0,220
 0,240
 0,167
 0,171
 0,225
 0,247
 0,225
 0,214
 0,230
 0,224
 0,247
 0,224
 0,307
 0,307
 0,256
 0,240
 0,240
 0,189

-0,030
 -0,010
 +0,010
 -0,063
 -0,059
 -0,005
 +0,017
 -0,005
 -0,016
 0,000
 -0,006
 +0,017
 -0,006
 +0,077
 +0,077
 +0,026
 +0,010
 +0,010
-0,041

Sum

4,373

Mean

0,23016

也就是说,其平均值为0.23016条条纹,明显偏向Fresnel的理论。

Hippolyte FizeauOn the Effect of the Motion of a Body upon theVelocity with which it is traversed by Light  (1860),Philosophical Magazine, Series 4, vol. 19, pp. 245-260

(12)

Fresnel的理论并非没有问题,其中包括:

1.在十九世纪人们就知道,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那么就需要不同的以太,这明显不靠谱;

2. 后来的Michelson–Morley 实验Trouton–Noble实验都与Fresnel的理论有较大的偏差。

http://en.wikipedia.org/wiki/Aether_drag_hypothesis

这些问题,都是要志在恢复以太的朋友们要慎重思考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1678-805966.html

上一篇:光速(12):以太的拖拽(中)
下一篇:求助,如何将ppt动画转成GIF?
收藏 IP: 14.151.6.*| 热度|

28 陈楷翰 庄世宇 黄德民 王国强 袁贤讯 曾泳春 黄兴滨 田云川 王春艳 杨正瓴 刘全慧 李帅军 张忆文 李小文 赵美娣 戴德昌 应行仁 linhongye shenlu JIANHUN jiareng aliala xqhuang tuner wolfganger ybyb3929 dulizhi95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