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1643年以前,认为“宇宙充满以太”是符合宗教的一般讲法的。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人切实证明存在真空。
证明真空的历史则相当曲折,甚至出现过“上帝是否可以制造真空”的说法。
“真空”本身是相当古老的观念。按照原子论者(http://en.wikipedia.org/wiki/Atomism)的看法,世界的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填补原子间的空隙的应该是真空(http://en.wikipedia.org/wiki/Vacuum)。
在1643年,Evangelista Torricelli(http://en.wikipedia.org/wiki/Evangelista_Torricelli)制造了水银气压计,到1648年,Blaise Pascal(http://en.wikipedia.org/wiki/Blaise_Pascal)及其朋友带上水银气压计登山,才部分肯定了真空的存在。
这个时候,我们马上就面临了一个问题:真空中间没有空气,那么真空中间有没有以太呢?
在已知有“真空”的实验的情况下,“宇宙充满以太”,从道理上讲,就变得非常复杂了。一个比较好的解决理论就是:“真空”中间充满了以太,或者说“真空不空”。
我们只好进一步推论,既然我们不能通过抽真空的方式将以太抽取,那么这种东西应该非常细小,而且弥散进入物体,所以物体的密封肯定不起作用;既然可以到处弥散,那么它应该是流体...但是,按照Thomas Yang和Fresnel的说法,它能够传递横波,按照当时的关于波动的理论,那么它存在剪切应变(固体产生横波的应变必然存在剪切应变,这是标准的流体所没有的行为),以太应该是固体...它到底是什么呢?
(所以,承认以太,就是在今天,依然是有很大困难的。
虽然,在1930年, Paul Dirac通过所谓“狄拉克海”
和“狄拉克方程”(http://en.wikipedia.org/wiki/Dirac_equation),将真空又赋予了新的特性,很像以太再次还魂。但是,狄拉克的电子海则抽象得多,远远不像以太那般活灵活现。这是今天要恢复以太的朋友们必需考虑的。)
(2)
言归正传,我们还是回到19世纪初,来看看Arago的实验的解释。
如前所述,Arago的实验是通过在望远镜的前面加棱镜的方法来测量光行差。虽然其目的是检查光速是否可变,但这个实验同时也给以太的性质提出了疑问。
1804年,Thomas Young写到:
Upon consideration of the phenomena of the aberration of the stars I am disposed to believe that the luminiferous aether pervades the substance of all material bodies with little or no resistance, as freely perhaps as the wind passes through a grove of trees.
这段话即是说:“说道光行差现象,我趋向于相信承载光波的以太可以几乎无阻碍地弥散进入所有物体,
一如穿过树林的微风般自由。”
换言之,以太一旦弥散进出于物体,将完全不会随物体一起移动。
Young构造了一个极端的实验,说明假如以太完全受以太的影响并随物体一起移动,我们将看不见光行差现象。如图一之右,如果我们将用来观察星空的望远镜 完全浸在水中 (图中蓝色所示),那么以太将随水一起移动,因此和图左不同,代表光波运动的小红点,将随着水一起移动;所以,如果光是竖直传下的话,将可以竖直地通过水中的望远镜筒到达观察者,那么光行差就消失了。
图一 如果以太随物体一起移动,灌满水的望远镜将使得光行差现象消失。(http://en.wikipedia.org/wiki/Aberration_of_light#mediaviewer/File:Stellar_aberration_versus_the_dragged_aether.gif)
那么,按照Thomas Young的设想,如果以太不随物质移动,我们应该得到光行差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 $\theta$是星体与观察位的真实夹角,而$\phi$是望远镜观察的真实角度,$C$是真空中的光速,$v$是地球相对太阳-在当时,也就是相对天球(Celestial Sphere)-的运动速率;而n则是望远镜中充满某种介质的介质折射率。(公式中各个参量的具体含义,请参看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1678-789915.html)。
不幸的是,Arago 的实验结果当然不符合牛顿的假说,也不符合Young的推导。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1678-796043.html)
(3)
1818年,为了解释Arago的实验,Fresnel给出了新的理论,所谓以太部分拖拽理论。简单而言,光的传播除了遵循折射定律,还有一部分,是由于光介质相对天球以速度$v$运动,将对以太进行拖拽,引起以太部分的运动,其运动速度为$v(1-1/n^2)$。因此,如果光在光介质中的运动方向和介质相对以太的运动方向一致,那么我们很容易写出光在光介质中的运动速度:
其中,右边第一项由折射定律确定,第二项则是部分拖拽。
从1818-1840年,由于Fresnel很好地解释了Arago的实验,及其它一些实验,成为当时主要的流行理论。
(http://en.wikipedia.org/wiki/Aether_drag_hypothesis)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8: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