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文章讲解----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已有 10845 次阅读 2008-9-21 13:32 |个人分类:科研论文-论文讲解|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文章Au/MxOy/TiO2 catalysts for CO oxidation: promotional effect of main-group, transition, and rare-earth metal oxide additives被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cal发表了。http://dx.doi.org/10.1016/j.molcata.2007.04.007
这篇文章是我最近写得比较好的一篇文章,是一篇透彻的文章。文章投稿才一周,审稿意见就回来了,审稿人给与最高的评价。

 

对于摘要,我的体会是:一定要吸引人。只有吸引人,审稿人在接到审稿任务的时候才会当场阅读下去,并且马上回复;而如果不吸引人,审稿人就把他丢在一边,忘记审稿了,直到几个月后编辑催了才看文章,这样就耽误时间。但是吸引人的同时,又不能吹得太厉害。

 

我这个摘要所要体现的主要意思是:在前文中,我们小组其他人用表面溶胶-凝胶技术合成了一种新型的Au/Al2O3/TiO2 催化剂,该工作以两页快报的形式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我在摘要中给出具体的作者名称和杂志卷号、页码)。本文以全文的形式报道用一种简单的自发分散方法制备的Au/Al2O3/TiO2 催化剂能达到类似效果。不但如此,我们还探索了25种添加剂,发现有些还能实现比美国化学会志更好的效果。(这样,给审稿人的感觉是这篇文章是美国化学会志的补充和升华,所以值得发表。这种写作方法很常见:有的人说,在我们的前文Nature中,我们初步报道了什么什么;在本文美国化学会志中,我们以全文形式进一步研究。)

 

引言和讨论部份是我最擅长写的部份。引言第一段我一开始就写到:Catalysis by gold, previously uncharted [1, 2], has become an emerging field recently [3-5]. 这句话的第二个短句“previously uncharted [1, 2]”有种诙谐、转折、兼critical的色彩。如果没有它,那么这句句子就成了“Catalysis by gold has become an emerging field recently [3-5]”,这显然是大白话。“previously uncharted [1, 2]”中的文献[2]是我自己的综述,我在这里还要引用文献[1](一本教科书),目的是为了防止有种催化是我发明的感觉。加了文献[1],我就可以“塞进去”我自己的综述。另外,很多人写文章喜欢说“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1-17](17篇随机的文章)”我不喜欢这样做,是因为这个不但会造成漏引别人的文章造成那个审稿人不愉快(“为什么我的文章没有在[1-17]里面”),而且这种引用方式也不specific。因此,我引用的文献[3-5]是三篇最好的综述。接下去我说到Supported gold catalysts have many applications in environmental control [6-9], chemical synthesis [10-13], energy generation [14, 15], and materials processing [16, 17]。我把金催化的文献非常specific地分为几类,每一类选取最典型的、最权威人的文章。然后,我说到“尤其是Haruta等报道在低温氧化一氧化碳。但是由于金颗粒的熔点很低,金催化剂在高温容易烧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小组最近探索了什么什么催化剂。特别有趣的是我们小组的一个博士后发现用表面溶胶凝胶技术合成了一种新型的Au/Al2O3/TiO2 催化剂,这种催化剂在高温烧不坏。别人报道了类似结果:金在TiO2/SiO2上烧不坏。”这几句话,短短数语,就“聚焦”到了本文所要研究的Au/Al2O3/TiO2体系,而对于关系不大的我们组发表的其他体系,只是一笔带过。对于文献中用表面溶胶凝胶制备的Au/TiO2/SiO2,则是特别提出,避免使审稿人认为我写文章只是显露自己小组工作而不显示别人的工作。

 

第二段,我更显示了概括的语言和critical的思辨。我说到:“虽然那篇美国化学会志的效果非常吸引人,但是有几个问题没有搞清:(1)表面溶胶凝胶技术是必须的吗?能否用其他简便易行的方法达到同样效果?(2)“单层”氧化铝是必须的吗?如果是半层或者两层怎样?(3)氧化铝促进剂是与众不同的吗?用其它氧化物,能否实现类似或者更好的效果?(4)“超级稳定金催化剂”是“超级稳定”的吗?”注意:这里的写作手法就是提问题来吸引审稿人的注意。当然,在提这些文体的同时,我的言外之意就是“不是必需的,用其它氧化物也能达到同样效果”,否则我问什么要问这些问题?还有个写作手法就是“进一步阐明、解释法”。在问了第四个问题后,我进一步解释说:“根据某某的权威综述,现在金催化研究的一个不理想的方面是催化剂稳定性都没有研究。在文献中,Au/Al2O3的失活很快,但是Au/Al2O3/TiO2是否会失活尚不清楚。”

 

第三段,我指出本文的目的(不但搞清楚四个问题,还开发文献中没有报道的新催化剂)、研究方法(自发分散)、研究范围(25种氧化物助剂)、主要结果(强调得到了和美国化学会志类似或更好的结果)、和这些结果的价值意义(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有价值)。这里面,我有两句话非常好:“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the promotion of Au/TiO2 by these metal oxide additive for CO oxidation has virtually not been reported in the open literature. In our recent patent on surface-stabilized gold nanocatalysts [28], these freshly obtained findings were not claimed, either.”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就把本文放到一个合适的、在文献中的位置了。而很多文章,不痛不痒,看了不知道这个点子到底新不新、别人有没有报道过。

 

在结果部份我写得最好也最有趣的是Section 3.3. Stability tests as a function of reaction time and regeneration。该部份开宗明义指出:“很多文献没有报道稳定性,或者只是含糊一笔带过说稳定性还不错。有时候,人们选取的实验条件(如催化剂用量和反应温度)足以产生100%转化率,于是就造成了人们看到长时间转化率100%。但是也有文献提醒道:为了正确看到稳定性趋势,转化率必需小于100%。”于是,我就报道了这些实验:装50毫克催化剂,发现有失活,稳态转化率30%;加100毫克催化剂,还是发现有失活,稳态转化率60%;于是,加200毫克催化剂,转化率始终就是100%,观测不到任何失活现象。这很正常,因为你加一吨催化剂,保证你100年都看不到失活,但是看不到失活,却不能代表没有失活!

 

于是,根据这些启示,我正确地测试了一些催化剂,发现都有失活现象。到这个时候,审稿人也许会说“So what?”我并没有停留在这一步,而是做了催化剂再生的实验,发现催化剂可以再生,这就证明失活不是因为金颗粒变大引起的。我还做了在氢气存在下一氧化碳氧化实验,发现这样能使失活延缓。我在文章里说清楚在氢气下的实验是受本组别人专利上的实验(用其它的催化剂)启发的。当时有的读者对这个专利实验有疑惑,给我们写了信。现在通过我在不同的催化剂上做氢气实验,发现和前面那个博士后专利的实验类似的现象,那就间接证实了这个现象。

 

讨论部份也非常有章法。第一段设置一个大的背景:现在有成千篇金催化文章,但是90%的文章把黄金放在纯净的TiO2上,而不是表面改性的TiO2上(这样就根据“市场细分理论”,说出自己文章和文献的区别和稀缺性)。我还说到,这个研究现状和中孔材料、固体强酸、以及光催化的研究现状不同,在那些体系当中,使用表面改性或者掺杂的氧化物很热门(这样就造成一种弦外之音:this paper is on the right track, and will be followed by numerous papers if this paper is published)。有了这种弦外之音以后,即使审稿人不同意发表,编辑看到这句话也会抢着要发表,因为这种表面改性制备金催化剂的方法开拓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方向。

 

讨论的第二段说的是本文的结果很好,本文的自发分散方法和表面溶胶凝胶方法相比有什么优点。这一段话的意图就是把讨论的范围进一步缩小、聚焦。

 

讨论的第三段公正地综述了人们用类似的表面改性方法制备金催化剂做了哪些工作,报道了哪些体系。讨论的第四段说明从这些体系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强调的是表面改性可以稳定金颗粒,这在文献中已经见到,只是载体的体系不同。讨论的第五段说这种稳定金颗粒的现象,在复合氧化物载体上也见到过。讨论的第六段说在其他非黄金的体系中,这种稳定金属颗粒的方法也见到过。

 

讨论的第七段说:从以上文献综述中可以看到美国化学会志文章所报道的方法并非孤立,我们本文研究了25种改性剂探测出了很多文章中没有报道的新催化剂。然后,比较我们的结果和文献结果一致和不一致的地方。

 

讨论的第八段说的是为什么改性剂能稳定金颗粒,并指出并非所有改性剂都能达到同样效果。

 

讨论的最后一段是总结和展望。这段话写得也很好,看了给人的感觉是作者读了不少文献。给人的感觉是在本文的基础上,还有很多工作等待着进一步去做。看了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论文写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39818.html

上一篇: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改变的力量
下一篇:发表文章署名的“潜规则”
收藏 IP: 222.70.0.*|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1: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